别让“科技城”只当口号喊!绵阳要这么干才够味儿
一、先拆“军转民”的墙——让宝贝技术别烂在实验室
绵阳的科技家底,一半都在军工上。像中物院(国家工程物理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中心这些“国之重器”,里头藏的技术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当产业的“发动机”。可以前呢?军工是军工,民用是民用,俩圈子互不搭界,就像隔了堵厚厚的墙,再好的技术也变不成真金白银。
现在这堵墙总算开始拆了。2024年那个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一落地,立马就把7项国防科技成果改成了民用的。比如咱绵阳的核保锐翔,把军工的抗辐射技术改成防化侦察机器人,不光核电站用得上,还卖到了“一带一路”的国家;还有奇石缘科技,他们的智能传感器,从青藏铁路测冻土,改成小区电梯的安全监测,成了家家户户都需要的刚需品,这才是把技术当宝贝用。
要想真配得上“科技城”这名号,这事儿得干得更彻底。一方面,让“云上科技城”那个平台再加点力,把20家科研院所压箱底的技术,整理成企业能看懂的“机会清单”,别净整些听不懂的专业词;另一方面,得学深圳搞“双向揭榜”,企业说缺啥技术,院所就来攻关,去年145项成果成功对接的法子,就得照着这个样子放大了搞。
二、搭好“中试跳板”——别让好技术死在“最后一公里”
好多好技术,都是在实验室到工厂的路上“夭折”的——实验室里试得好好的,一到批量生产就出问题,这就是常说的“中试卡脖子”。绵阳以前就吃过这亏,比如有个院所的放疗技术,明明在全球都排得上号,就因为缺中试的地方,好几年都落不了地,多可惜。
2024年总算把这块短板补上了:华尔科技的集成电路封装平台,成了全省头一批中试基地;还有那个科技城中试公共平台也开了张,专门帮企业把“图纸上的想法”变成“能卖的样品”。这补短板的效果,立马就显出来了——e-Flash放疗设备很快就通过了检测,马上就能给癌症病人用;X-Flash的整机样机也快定型了,总算没白费功夫。
下一步得把这些中试平台连成一张网,支持西科大、九州电子再多建几个省级中试基地,让本地企业不用跑到外地去找场地。而且政府得敢“兜底”,像首台套设备、首批次材料这些新东西,给点采购补贴,就像那个“质子治疗设备”进了工信部目录一样,帮新技术把市场的大门敲开。搞科技转化跟公园维护一个理,中间环节掉链子可不行,总不能像科技湖公园的亲水装置那样,坏了半天没人修吧。
三、留住“技术牛人”——得让他们有钱赚、有奔头
科技城的核心是人,可以前绵阳留不住年轻人——隔壁成都机会多,薪资、创业政策都比当时的绵阳“巴适”,不少技术人才都跑过去了。2024年升级后的“人才十条”一落地,情况就不一样了:3万名高层次人才涌了进来,科技人才评职称也改了规矩,不用再死磕论文,凭真真切切的技术成果就能评上,这才对路。
光把人引进来还不够,得让他们有机会当“老板”才算本事。北川那个退役军人创业孵化中心就很会搞,把羌医药和AI结合起来,开社区健康驿站,技术人才既能创业,还能带着老乡一起挣钱;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转成市场化运作后,帮创业团队找钱、找场地,把一个个“想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公司,这才是帮人帮到点子上。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解决“钱”的问题。“科创贷”“兴绵科技保”这些金融工具得再加把劲,去年科创基金集聚区已经看出效果了,今年和成都一起搞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就是要让那些愿意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敢投、愿投,不用再担心钱打了水漂。
以前绵阳的科技产业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从家电到芯片都想搞,结果力量分散了,没形成啥气候。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算明确了方向:就铆定人工智能、核技术、激光技术、先进材料、航空航天这五个“硬骨头”,集中火力往下啃。
这个思路才对!就得学宜宾押注动力电池那样,把一个赛道做精做透。比如激光技术,绵竹都已经用装了激光雷达的无人机扫山体,搞地质灾害防治了,完全可以往自动驾驶、环境监测这些方向延伸;人工智能这块,长虹搞的AI智慧体育系统,把体测、训练都弄成“无人化”的,好多学校都在用,好好做肯定能成全国的标杆。
另外,还得抱好“成渝大腿”。成德绵那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得再提速,和成都一起把成渝科创走廊建起来,分工要明确——成都搞总部、搞研发,绵阳就专心搞制造、搞转化,各干各的强项,才能一起把蛋糕做大,这才是双赢。
其实绵阳已经在加速跑了:2024年技术交易的钱就破了200亿,三年翻了两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眼看就要破1000家。说真的,绵阳不缺科技实力,缺的是把“优势”变成“胜势”的那股子魄力,别让科技城只停留在口号上。
你觉得绵阳科技城最该先抓哪件事?是让军工技术更快“接地气”,还是帮科技人才安心创业?身边有绵阳科技企业的故事吗?评论区来扯扯噻!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