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太阳亮10万亿倍的最亮黑洞耀斑被发现!黑洞最黑,耀斑咋这么亮
黑洞被认为是宇宙中最黑的地方,因为黑洞本身是不发光的,不但不发光,而且还要吸收光,那说起来就没有比它更黑的事物了。然而了解天文学的朋友一定知道,在黑洞的周围,在其事件视界之外,物质会被撕裂并加速到极限接近于光速,形成黑洞明亮的吸积盘,这个吸积盘内部的温度甚至可以高达两万亿度,是宇宙中温度最高的地方,而其发出的光亮也是宇宙中最亮的。
此次观测到的耀斑,源于一场发生在100亿年前的宇宙惨剧——一颗质量至少为30倍太阳的大质量恒星,因过于靠近黑洞而被其潮汐力撕裂。这一过程被称为“潮汐撕裂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TDE),正是耀斑亮度的核心来源。
黑洞虽不发光,但它的引力场能将物质的引力势能转化为光能,且转化效率远超人类已知的任何天体物理过程。当恒星靠近黑洞时,黑洞对恒星不同部位的引力差异会逐渐增大:恒星朝向黑洞的一面受到极强的拉扯力,而背向黑洞的一面引力较弱,这种“引力差”会像一把巨斧将恒星撕碎成气体流。这些被撕裂的气体并不会直接坠入黑洞,而是会围绕黑洞形成一个高速旋转的“吸积盘”——这是耀斑亮度的“直接发生器”。
此次观测到的耀斑,正是吸积盘中高温气体释放的极端辐射,其亮度是此前已知黑洞耀斑的30倍,即便跨越100亿光年的距离,仍能被地球的凯克天文台、帕罗玛山天文台捕捉到。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烟花表演”至今仍未落幕。由于耀斑亮度未完全熄灭,天文学家推测,这颗恒星的气体尚未被黑洞完全吞噬——部分气体仍在吸积盘中旋转、辐射能量,而另一部分可能已被黑洞两极的“喷流”高速抛射出去,进一步扩大了能量释放的范围。
要理解此次耀斑的“亮度奇迹”,就必须正视其背后的“温度奇迹”——黑洞吸积盘及喷流区域,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宇宙最热区域”之一,其温度足以突破原子结构的极限,将物质转化为“等离子体”状态。
根据观测数据与理论模型,此次耀斑对应的吸积盘温度可达数十亿摄氏度。在这一温度下,原子会被彻底“拆解”:电子从原子核的束缚中脱离,形成由带电粒子构成的等离子体。
这种等离子体不仅能释放出极强的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还会在黑洞磁场的作用下,沿着磁场线向两极汇聚,形成速度接近光速的“相对论喷流”。喷流中的粒子温度更高,能释放出穿透性极强的伽马射线,其能量密度足以在数万光年内产生显著影响。
此次耀斑能比太阳亮10万亿倍,本质是“极端高温”与“巨大辐射面积”的叠加——吸积盘的辐射范围虽远小于太阳,但单位面积释放的能量是太阳表面的数万亿倍,最终形成了“小区域爆发大能量”的奇观。
从观测到认知:这场耀斑背后的科学价值
此次最亮黑洞耀斑的发现,不仅是一次“天文奇观记录”,更推动人类对黑洞、宇宙演化的认知迈上新台阶。
从观测角度看,这场耀斑的“长期亮度”打破了天文学家的固有预期。2018年首次观测时,研究团队曾因“光变曲线平淡”而忽视它;但5年后(2023年),耀斑仍保持异常亮度,这促使团队用更高精度的凯克天文台重新观测,最终确认其100亿光年的距离与极端亮度。
从理论角度看,此次耀斑证实了“大质量恒星潮汐撕裂事件”的能量释放潜力。此前天文学家认为,黑洞耀斑多源于小质量气体云的吞噬,而此次30倍太阳质量恒星的“被撕碎”,证明大质量天体的潮汐撕裂能产生更极端的辐射。
这一发现也为解释“活动星系核”(AGN)的能量来源提供了新线索——部分活动星系核的极端亮度,可能正是由多次类似的潮汐撕裂事件叠加形成。
消息来源:科技日报11月14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亮黑洞耀斑,峰值亮度比太阳亮10万亿倍》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