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为什么这么重要?
你能想象吗?
五千年前,先民们吃的几乎和我们现在一样,大米,猪肉,鱼肉……
五千年前,先民们组织修建了一座土方量达1005万方的城,若按每天出工1000人,需连续建造110年,这是如何统筹指挥的呢?
这就是“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
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
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区别于西方文明起源的标准(城市、礼仪性建筑、文字和冶金术),2018年5月,中国探源工程专家组发布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标准”——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出现王权和国家。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这不仅解决了疑古思潮带来的学术争议,更重要的是,让中华上下五千年从传说走向实证。
10月18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余杭召开,论坛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多样性”为主题,沿着古城旧迹,60多国学者一起追问文明的根脉,共探文明未来。
良渚文明是距今5300年-4300年前,在环太湖流域出现的区域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那时,已经出现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层分化和统一的精神信仰。
如何来讲述中国的良渚文明?本次论坛上,中国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给出了一份很好的“中国答案”。
中华文明最鲜明的特质——天人之际
人类文明最深刻的关怀——天人合一
天、地、人“三才之道”——“万物一体”的中华文明观
良渚文明,是一部“天地人”的史诗。
顺应天时,五谷丰登。良渚先民以稻作农业为根基,观象授时,制定历法,将实时运行的规律转化为农耕社会的节律。良渚瑶山遗址,不仅是祭祀场所,更是观测天象之地。良渚先民可以准确把握一个回归年的周期,据此指导百姓根据农时进行农业生产,为稻作生产提供精准的时间标准。在莫角山宫殿遗址曾出土20万斤炭化稻谷,可见当时农业之发达,也展现了早期国家强大的粮食调控能力。
因地制宜,“智慧营城”。东南的良渚古城、中原的陶寺古城、西北的石峁古城都是因地制宜的大型工程。特别是良渚古城遗址,依托地形、水文生态,因势利导构建起“山-水-城-田-湖”的大型复杂城市系统。其中,三重城(内城、外郭、水利系统)为“主城区”,占地14.3平方公里,需要组织大规模人力营造;而复杂发达的水利系统形成防洪灌溉网络,体现“利用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生态观,与后世都江堰、大运河一脉相承。
天人合一,礼御万民。良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玉器礼制文化,体现了天圆地方和三才贯通的宇宙观。而神人兽面的图像,学者多解读为良渚统治者借此完成沟通天人的仪式,达成万民精神凝聚和社会稳定。在反山王陵中,我们可以看到玉琮、玉璧、玉钺等形制各异、纹饰繁复的玉器,不同墓穴出土的随葬品的数量及等级差异明显。
文明社会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文明观标准”是当代中国考古界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重新拿回了历史的解释权和讲述权。
良渚文明大概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最早范本,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重塑东方文明的鲜明特质,“万物一体”的中华文明观有了古老而完整的文明序列。
这与西方将自然客体化的认知范式和征服自然的文明观截然不同,也形成了以稻作经济支撑的“神权国家”形态和两河流域的“城邦国家”文明类型学的对比,还原世界文明多样性,更确立了东方文明的话语坐标。
“坚持系统有机理念,以保护第一引领实践创新,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nbsp;饶权
今天,良渚文明如何呈现给大众、呈现给世界?何为载体,如何运营,怎样延伸?
何以良渚,这背后是一场新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五千年中国看良渚
2019年7月6日,经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申遗成功使良渚文化获得国际权威背书,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并极大地提高了国内大众的关注度,良渚IP商业价值大幅提升。
2022年12月,余杭区委提出“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规划,以良渚文化为核心,串联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苕溪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数字文化等,整合放大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
2023年2月,良渚文化大走廊纳入杭州市政府报告,从“余杭行动”上升到“杭州举措”。
五千多年的文化将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带来更多集聚效应。
2023年11月,首届“良渚论坛”召开,至今已经召开三届,中国学者在国际平台上深度阐释良渚文明,并为世界文明多样性提出更多“中国方案”。
“地利”——当震撼的历史遇见当代科技、艺术、商业
会议期间,笔者参观了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5000+艺创园,这些都是良渚文化大走廊的重要呈现。
在良渚遗址公园沿河而行,时间好像回到五千年前,“远古先民们”划桨泛舟、忙碌劳作,河岸的水稻随风摇摆。站在莫角山宫殿的基址上,眺望远方,穿过绵绵阴雨,仿佛看到这里宫殿巍峨、稻浪翻滚,是真正富庶的“鱼米之乡”;通过VR眼镜,还能看到数字还原的先民们进行盛大祭祀……
保护和发展从来不是矛盾的。游客能够近距离沉浸式的观看良渚遗址,源于园区全新打造的“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四位一体的“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1006个摄像头、5个无人机场,以及遍布各处的感应光缆与环境监测设备,为保护遗址安全及山水地貌的历史环境加上了一道“保险”。
“致广大而尽精微——石窟寺数字化成果特展”是本次论坛升级的展览,汇集敦煌、云冈、麦积山、龙门等重要石窟的等比例3D打印复制窟。
这些不同的古画、古建筑的集结和还原,以数字技术、3D打印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创了“文化+科技”的新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充实良渚文明的当代表达方式,为下游产业链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良渚5000+艺创园,当五千年的厚重历史遇见当代生活,这里,一片欣欣向荣。
我们到达文创市集的时候,已经接近午餐时间,但这里人流量非常大,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文化IP深刻表达,商业场景巧妙落地,这两者的深度融合,让良渚从考古遗址转变成文化消费目的地,古老的良渚文明焕发了长久的生机。“博物馆经济+文创产业链”的生态体系已经悄然形成,购买文创产品成为游客们打卡博物馆后的标准动作。
这种“文创大集合”造福了文创深度爱好者,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不同的“超级文化IP”在良渚文化市集内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故宫脊兽与良渚神人兽面遥遥相望,太和殿的斗牛纹与反山玉琮0.1毫米微雕纹样对话工艺;
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摆件与浙博云肩金属书签同框,民国温婉与江南烟雨在金属光泽中交融;
还有辽宁的瑞鹤,新疆楼兰古城的秘密……
因为,他们本就同根同源,共同印证“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
当历史遇见科技、艺术、商业,它更进一步地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当历史遇见良渚,一切都妙不可言。
“人和”——一场全民深度参与的文化大狂欢
良渚申遗成功的背后,是几代考古人的坚守。
而今天的良渚文明能以更丰富、更热烈的形式呈现,是一场基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全民文化狂欢。
全国多所中小学开设“良渚考古”课程,面向中小学生的暑期研学营、夏令营让孩子更加深刻地了解良渚历史,培养儿童文物修复兴趣;
良渚遗址公园面向成人的公众考古区场场爆满,游客们在考古专家的指导下,使用专业考古工具,体验考古全流程;
Z时代的创作更是层出不穷,90后用说唱演绎玉琮制作流程,平台播放量破千万;
在良渚博物院,有28位60周岁以上的老年志愿者组成“银发讲解团”,讲述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沉睡故事。
边发掘、边研究、边展示,专家们以最快的速度让还“热乎”的考古新发现从学术圈走进大众视野;
感兴趣,去学习,来体验,跨越年龄层的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和骄傲,感受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
这是一场敬畏文明、热爱文明、感受文明的双向奔赴。
未来,良渚文化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草案)》明确了遗产保护与商业开发边界,将为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更值得期待的是良渚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如何实现“文化+科技+旅游”的三产融合示范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从文物修复到研学教育到数字经济,如何完善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链?
真正的商业价值,根植于对文化的尊重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期待“良渚答案”。
剑桥大学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就曾公开表态,过去,我们“低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
今天,世界文明标准有了“中国方案”,中国考古界用东方叙事将“五千年的中国、世界的良渚”推向更隆重的国际平台。
同时,东方叙事也以东方文化为内核,以更加包容和亲切的“当代呈现方式”,激发全民文化自信,上演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狂欢。
这种跨越地界、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让古老的良渚文明持续焕发新生。文明重光,唤醒这座东方小镇,秋天来了,五千多年前,飞鸟迁徙而过,略过沼泽,留在了良渚博物馆的玉璧上。五千年后,我们驻足观看。
参考文献:
[1].吾乡大藏·良渚|穿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束光,文汇报
[2].当宋画“遇见”音乐,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再上新,浙江在线
[3].良渚文创市集:当五千年文明遇见当代生活,良渚论坛网上新闻中心
[4].世界的良渚在中国,浙江宣传
[5].共护人类瑰宝共促文明重光,中外嘉宾齐聚第三届“良渚论坛”,钱江晚报
排版nbsp;| 薯条nbsp;
编辑nbsp;| 豆汁儿nbsp;nbsp;主编| 孙允广nbsp;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