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捷克ZB-30被称为20世纪最成功的机枪?
轻机枪的概念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与鲜血之中。将重机枪减轻重量,使其能够由一名士兵使用,这一想法显而易见地出现了。然而,尽管理由看似简单明了,但这一概念却并未立即被军队采用。此外,法国绍沙机枪、英国刘易斯机枪和美国BAR机枪等轻机枪在小队模式下的初始体验大多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军方一直无法理解此类武器究竟应该如何使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生产和战术上的失败并没有阻止军方对这一充满希望的“魔鬼玩具”的追求。
战后不久,军方就成功地运用了积累的轻机枪使用经验。其中,捷克斯洛伐克走在了前列。1921年,捷克斯洛伐克军方领导层测试了所有从战争中进口的机枪,最终决定采用两款国产机枪:Praha-I 和 Praha-II。这两款机枪均由布拉格兵工厂(Ceska Zbrojovka Praha)的设计师兄弟伊曼纽尔·霍列克(Emanuel Holek)和瓦茨拉夫·霍列克(Václav Holek)设计。然而,这些机枪还远不够完美,因此霍列克兄弟积极改进自己的设计。两年后,改进型 Praha(布拉格)-I-23 面世,成为日后举世闻名的机枪的基础。
在新版霍列克机枪上,设计师放弃了枪管前移系统,转而采用导气式设计。此外,该武器首次配备了可拆卸枪管。同时保留了机匣下布制弹带的圆筒形弹带盒供弹。。更新后的机枪获得了军方的好评。军队订购了40 支Praha-I-23 型机枪进行试验,然而由于布拉格兵工厂生产能力的限制,最终仅能交付两支……于是决定将新型武器的生产转移到布尔诺的兵工厂(Zbrojovka Brno)。
此时霍列克再次对初始设计进行了改进。就在 1924 年,军方最终放弃了弹带供弹系统,转而采用从顶部供弹的 20 发弹匣。这款机枪最初被命名为 ZB-24,随后改名为 ZB-26(工厂名称),并最终被列装。
但设计者们并未止步,他们继续完善自己的发明,不断对结构进行细微调整。渐渐地,这项工作演变成了 ZB-30 型号的诞生。最终研发出了一种采用导气式自动机的机枪。该武器的导气室位于枪管下方。内部采用长行程活塞驱动枪机组。武器可以全自动或半自动射击。保险/转换扳机位于握把左侧上方。ZB-30 的枪管是可快速更换式的。制造商建议每发射 200 发子弹后更换枪管。特别有趣的是,最初的 ZB-30 枪管带有散热螺纹。然而,最终他们放弃了这个设计。事实证明,这种设计只能在武器静止时散热,而在射击时反而会加速热量积聚。
这挺机枪的命运如何呢?在捷克服役后,这款新型武器几乎立刻就出口到第三国。ZB-26 和 ZB-30 不仅在欧洲销售,还销往其其他国家。就连“伟大而强大”的英国帝国也不例外,捷克人向其提供了改进型 ZGB-33。顺便说一句,正是它奠定了英国主要机枪“布伦”的基础,该枪一直服役到 1970 年代!捷克人不仅积极销售机枪本身,还出售了其生产许可证。最终,ZB 的产品甚至进入了中国和伊朗。换句话说,霍列克的创造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仅在 1926 年至 1939 年间,捷克向 24 个国家销售了超过 12 万支机枪。此外,他们还向捷克本***队销售了大约 7 千支。
当然,这款机枪的成功并非“无缘无故”。ZB-30 也证明了其卓越的可靠性和极佳的操作性。想象一下:只需卸下一根销钉,枪机组件即可轻松拆卸!此外,这款捷克机枪的许多部件的质量和精度至今仍可与一些现代设计相媲美。
毋庸置疑,捷克的设计至今仍被人们作为典范进行研究。考虑到以上所有因素,这款极其成功的机枪虽然不是最好的,却在 20 世纪的几乎每场武装冲突中服役,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