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这三步“落地、利他、确定”,商业就有可能成功的底层逻辑
摆地摊是最接地气的创业雏形——没有华丽的商业计划书,没有空想的“情怀滤镜”,只盯着路人要啥、能立刻卖啥、每天准点在哪卖,而这恰恰戳中了所有创业(无论做生意还是做自媒体)的核心:落地性、利他性、确定性,脱离这三点,再美好的想法都是空中楼阁。
商业的起点从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用户需要什么”,这就是利他性的本质,也是摆地摊的第一准则。没人会在冬天的街头硬卖冰粉,也没人会在写字楼楼下摆地摊卖儿童玩具——地摊摊主永远先观察场景:夏天盯商圈路口,卖冰饮、防晒品;下班高峰守地铁口,卖便携晚餐、充电宝,核心就是“用户缺啥,我补啥”。
反观很多创业者和自媒体人,却陷入了“自我中心”的陷阱。白领辞职开咖啡厅,满脑子是“我喜欢安静的氛围,想打造一家治愈小店”,却没思考周边写字楼白领需要的是“10分钟取餐、性价比高的早餐”,还是“能久坐办公的下午茶空间”,最后情怀撑不起客流,只能倒闭;素人做自媒体,每天发“今天吃了啥、逛了啥”,以为“真实就有人看”,却没意识到用户刷内容是为了“获取价值”——要么是“跟着做能省时间的收纳技巧”,要么是“看完能缓解焦虑的职场吐槽”,要么是“学了能赚钱的副业方法”。把个人体验转化为用户解决方案,才是利他的关键,比如宝妈晒带娃日常,不如改成“3个10分钟搞定的带娃辅食,上班族妈妈也能做”;职场人发加班动态,不如改成“加班党避免 burnout 的2个小习惯,亲测有效”。
而利他的想法,必须靠“落地性”才能落地,摆地摊从没有“等我准备完美了再出摊”的说法,先摆起来,再调整,就是最朴素的落地逻辑。摊主第一次卖袜子,拿了10种款式,发现条纹款卖得最快、深色款没人问,第二天就立刻减少深色款库存,多进条纹款;卖小吃的,顾客说“有点咸”,当天就调整调料比例,不会等“下周再改”。
创业和自媒体的落地,也该学这种“小步快跑、快速调整”的思路,别追求“一步到位”。做自媒体的底层逻辑里,“先输出再优化”远胜过“想完美再开始”:不用纠结设备是不是专业、脚本是不是精致,先拿手机拍3篇核心内容——比如“1分钟叠衣服省空间”“职场新人避免踩坑的1个沟通技巧”“新手煮面不坨的2个秘诀”,发出去看数据:哪篇点赞评论多,就说明用户需要这类内容,接下来就聚焦这个方向;哪篇没人看,就分析是“痛点没找对”还是“方法不实用”,下次调整。比起“我要做一个全品类的生活号”,不如先落地“我要做3篇解决‘收纳难’的内容”,从小切口切入,反而更容易出结果。
最后,商业的本质是“提供确定性”,摆地摊能留住老顾客,靠的就是“确定”——每天晚上7点准时在小区门口出摊,顾客想吃烤肠、买袜子,知道“去那找,肯定在”;而如果今天出摊、明天不出,顾客跑两趟都没找到,下次就不会再特意来。
这种确定性,对做生意和做自媒体同样重要。餐馆稳定营业、菜品口味不变,顾客知道“去那吃,不会踩雷”,就愿意反复来;内容创作保持持续稳定的输出,用户知道“这个号每周一讲职场技巧、每周三讲生活小窍门,到点就能看”,就会关注、信任,甚至主动期待。自媒体的确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输出频率确定”,不用强求日更,哪怕每周更3篇,固定在周二、周四、周六晚上8点发,也比“想起就更、忘了就断”强,比如职场号固定每周一讲“通勤高效利用技巧”,宝妈号固定每周三讲“带娃省钱小妙招”,用户会形成“条件反射”;二是“内容价值确定”,比如知识类内容,每篇至少包含1个“能直接用的方法”,情绪类内容,每篇至少能给用户1个“缓解情绪的小思路”,不发“没营养的碎碎念”,不搞“标题党骗点击”,久而久之,“靠谱”的印象就刻在用户心里,信任自然就来了。
其实,摆地摊思维的核心,就是“不搞虚的,盯着用户、扎实做、稳定给”。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自媒体,底层逻辑从来都不是“怎么推销自己”,而是“怎么帮到用户”;不是“怎么想的完美”,而是“怎么做得扎实”;不是“怎么赚快钱”,而是“怎么让用户觉得‘靠谱’”。抓住“利他、落地、确定”这三点,再小的起步,也能慢慢积累出属于自己的用户和市场,这就是商业成功最实在的逻辑。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