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科技扎根田野 赋能乡村振兴——建瓯科技小院书写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11-20 10:10科技之最

光明网讯11月18日,由建瓯市科学技术协会等主办的“科技小院与产学研多平台融合赋能建瓯农业产业发展成果展示暨交流会”在建瓯融媒体中心举行。来自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建瓯市相关领导齐聚一堂,共同拆解建瓯科技小院的成功密码,探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自2019年全国茶产业首家科技小院——闽北乌龙茶科技小院在福建建瓯落地生根以来,这座农业大市已逐步建成5家科技小院,其中省级4家、南平级1家,形成了覆盖乌龙茶、笋竹、稻渔、油茶、蔬菜种业等特色产业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副理事长吴瑞建表示,建瓯科技小院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专家团队与科特派、本地农技人员深度结合,实现产学研用协同,成效显著。这些扎根田间地头的科技平台,不仅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更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建瓯科技小院最鲜明的特色是“紧扣产业、资源集聚”。闽北乌龙茶科技小院围绕北苑贡茶复兴,从品质分析、技艺复原到工艺优化开展系统研究,助力企业申报3项专利和1项团体标准,复原的龙团凤饼传统工艺吸引了大量游客体验。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原执行院长汤书昆谈及此便感慨:“北苑贡茶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高光段落,断代七八百年后,科技小院用科学语言解读历史智慧,我们团队通过口述史访谈、工艺参与,正撰写《北苑贡茶复兴纪实》,让千年茶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

“3+1”模式是建瓯科技小院的创新之举。吴瑞建进一步解释:“‘3’即高校科研团队、科技特派员队伍、本地农技人员三支核心力量,‘1’是常驻研究生队伍。研究生‘一茬接一茬’轮换,专家团队长期驻守,形成‘永久牌’科技服务队,全产业链服务产业发展。” 这种模式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动态优化,既保证了服务的专业性和持续性,又通过“导师带徒”机制让研究生在一线实践中成长。

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海峡两岸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朱朝枝坦言:“过去研究生对产业一无所知,选题脱离实际,论文质量难保障。但科技小院让研究生常驻一线,从全产业链痛点选题,‘双导师制’也真正落地——校内导师抓学术规范,校外导师教实践技能,培养出的人才既懂理论又通实践,企业都愿意高薪聘请。”

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瓯科技小院构建了分层分类的育才体系。建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赖呈纯介绍:“建瓯市以科技小院为纽带,串联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针对本土专业技术干部开展产业讲坛、项目攻关;面向新型农民打造田间‘全空间孵化器’;聚焦数字经济等特色需求开发模块化课程。同时出台安居、金融扶持政策,设立人才服务专班,让乡土人才有获得感、归属感。”朱朝枝补充道:“科技小院育才最大优势是‘按季节节点施教’,果树修剪等技术在田间手把手教,农民‘眼见为实’,一学就会,真正培育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小院已累计培养高素质农民和乡土人才数百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全产业链赋能成为建瓯科技小院的核心优势。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翁伯琦深有感触:“科技小院初期可能聚焦单一环节,但随着乡村振兴需求,必然向全产业链拓展。笋竹科技小院就是典型,从竹山改造到竹材加工,甚至攻克‘无裂纹展平’技术,还将竹材用在海上光伏平台,真正实现产业升级。”

据了解,笋竹科技小院已建成年产40万平方米的弧形竹片展平板生产线,获多项专利;稻渔科技小院推广“水稻+田螺”生态种养模式,带动撂荒地复耕复种1000余亩,亩产值达4300余元。油茶科技小院则建立起良种选育、丰产栽培、产品加工全链条技术体系。

从单一产业帮扶到全链条赋能,从技术输出到人才培育,建瓯科技小院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深刻内涵。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乡村振兴学院原党委***陈清西认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科技小院让师生围绕产业堵点选题,像解决莴苣裂茎、辣椒病害那样,把成果示范给农民看,带动产业发展,这就是科技赋能的力量。”

谈及未来科技小院的标准化建设,吴瑞建表示,福建省已发布全国首个科技小院建设与管理指南,国家层面标准也在制定中,同时还有数字科技小院的规划。如今,建瓯科技小院正朝着产业集群化、服务数字化、体系化方向迈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也为全国科技助农、产业兴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记者田新宇 肖春芳)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交流会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详细内容可点击观看回放

科普中国直播|建瓯科技小院书写农业产业振兴“大”文章

https://h5.live.gmw.cn/cloud/h5/1763288688207193

猜你喜欢

  • 人应成为AI发展的尺度

    判断力、韧性、生命力与觉知力非但不会被淘汰,反而在算法的映衬下,显得愈发珍贵,成为新时代人类竞争力的核心文 | 司晓 王焕超当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击败世界冠军,当大语言模型流畅地撰写专业报告,当算法系统破解复杂科学难题,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被重塑,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已然降临。人工智能渗透进法律、金融、医疗、..

    2025-11-20
  • 科技之最

    48岁的哈工大女教授,凭一己之力带学生干翻科技圈,她背景有多牛

    文|辣辣生来就是干大事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和作用。被雷军领投24亿,被无数学生跟在身后求支持的朱晓蕊,就是个专干大事的大女主。她一边以女教授的身份在学校教书,一边带领学生勇闯科技圈,打响科技产业第一枪。一人身兼多职,还能样样做到最好,难怪投资界的大拿为了跟她合作绞尽脑汁..

    2025-11-20
  • 量子科技,最正宗的六家公司

    10月29日凌晨,在英伟达举办的GTC大会上,黄仁勋展示了基于CUDAQ核心构建的开放式系统架构NVQLink,用于连接传统GPU和量子计算机,共同加速量子计算。 国金证券认为,2024年全球量子计算产业规模已达50.4亿美元,预计在2024至2030年间将以87.64%的年平均增长率(CAGR)快速增长。预计2027年量子计算产业规模将跃升至111.8亿..

    2025-11-20
  • 今天“科技小苗” 明天“大科学家”

    ■ 科技教育不能让学校“单打独斗”,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得拧成一股绳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要求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意见》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出发,提出了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

    2025-11-20
  • 这场大赛,为全球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靖雨日前,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内,进行着一场关乎技艺与梦想的竞技,吸引了全球技能界精英的目光。经过争夺赛、排位赛层层选拔,最终6支队伍脱颖而出,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舞台上展开角逐。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参赛代表队最终凭借高超技艺获得冠军。这场..

    2025-11-18
  • 科技之最

    别再只盯着芯片了!这才是中国科技最“硬核的底牌!”

    别再只盯着芯片了!这才是中国科技最“硬核”的底牌!你刷抖音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被那些高科技视频刷屏?什么“国之重器”下海,什么“中国智造”上天,看着确实提气。但说实话,有时候看完也就看完了,感觉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但今天,我刷到一个视频,突然让我想明白一件事。咱们总在讨论中国科技的“硬实力”是..

    2025-11-18
  • 机械之最

    “工业牙齿”与新兴产业“咬合”越来越紧密

    20世纪60年代,121课题组专家在研制人造金刚石。操作员进行产品出厂前试切检验工作。 以上图片均为三磨所提供“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河南郑州,有一家“60多岁”的老企业,曾造出新中国第一批人造金刚石。如今,企业瞄准产业需求,持续发力创新,不断挺进新赛道,充分体现科技创新主体地..

    2025-11-17
  • 机械之最

    人形机器人“大闹”高交会:炫技背后藏着怎样的产业风暴?

    高交会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历来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风向标。11月14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为期三天。开展首日,南都湾财社记者在现场看到,12号馆的宇树科技展区被围得水泄不通。展台中央,两台人形机器人正在擂台上“激烈互殴”,出拳凶猛, 甚至..

    2025-11-1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