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今天“科技小苗” 明天“大科学家”

2025-11-20 10:15科技之最

■ 科技教育不能让学校“单打独斗”,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得拧成一股绳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要求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意见》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出发,提出了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等六大重点任务,对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进入系统推进、全面深化的阶段。

科技竞争,拼到最后,是人才的比拼,更是教育的较量。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阶段加强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应对未来科技挑战的综合素质、系统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战略意义。这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长远之策。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知识、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人才驱动,越来越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性资源。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家对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前所未有地重视。系列改革政策推动下,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师资水平不断提升、活动载体不断丰富,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系统化、体系化还存在不足,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科技教育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等问题也制约着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高质量开展。《意见》的出台旨在以系统举措破解这些难题,实现中小学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

更加突出实践导向,不搞纸上谈兵,是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鲜明特征。面向未来创新人才需求,当下的科技教育目标已经从过去的知识传授向素养导向转换。《意见》从教学内容、育人方式、教育评价等多方面对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部署,体现了更强调跨学科素养、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强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培育的育人目标。归根结底,科技教育要聚焦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真本领。

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既要直面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锚定跨学科、强应用、重创新的培养方向,也要求充分盘活当下科技发展成果。身处科技爆发的时代,前沿科技成果就在身边,只要好好利用,就能变成最好的教学资源。课程上,要让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将最前沿的科技理念与方法带入课堂,让孩子知道现在最牛的技术是什么;教学上,要用人工智能打造“未来课堂”,并通过采用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提升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实现“以科技赋能教育,以教育培育人才”的良性循环。

上下贯通、协同开放的科技教育新生态,是实现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对此,《意见》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着力构建阶梯式的育人体系,不仅明确了基础教育不同学段的科技教育培养目标,还要求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既有效对接高等教育需求,又要发挥大学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育、资源共享上的引领作用。

更重要的是,科技教育不能让学校“单打独斗”,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得拧成一股绳。孩子的科技课堂,不该只在教室和实验室里,科技馆、博物馆、重点实验室、高新企业,都该是他们探索的广阔天地。要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研究场景、参与真实的创新过程,面向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真正实现“做中学”。在师资上,不仅要加强中小学科技教师培养培训,更要把高校、科研机构专家“请进来”,让更多高水平科研人才成为育人之师。

今天的“科技小苗”,可能就是明天的“大科学家”;现在的奇思妙想,未来可能变成改变世界的成果。期待着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孩子爱上科学、敢于探索、学会创造,让更多“科技小苗”,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实践本事的栋梁之才,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48岁的哈工大女教授,凭一己之力带学生干翻科技圈,她背景有多牛

    文|辣辣生来就是干大事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和作用。被雷军领投24亿,被无数学生跟在身后求支持的朱晓蕊,就是个专干大事的大女主。她一边以女教授的身份在学校教书,一边带领学生勇闯科技圈,打响科技产业第一枪。一人身兼多职,还能样样做到最好,难怪投资界的大拿为了跟她合作绞尽脑汁..

    2025-11-20
  • 量子科技,最正宗的六家公司

    10月29日凌晨,在英伟达举办的GTC大会上,黄仁勋展示了基于CUDAQ核心构建的开放式系统架构NVQLink,用于连接传统GPU和量子计算机,共同加速量子计算。 国金证券认为,2024年全球量子计算产业规模已达50.4亿美元,预计在2024至2030年间将以87.64%的年平均增长率(CAGR)快速增长。预计2027年量子计算产业规模将跃升至111.8亿..

    2025-11-20
  • 科技之最

    科技扎根田野 赋能乡村振兴——建瓯科技小院书写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光明网讯11月18日,由建瓯市科学技术协会等主办的“科技小院与产学研多平台融合赋能建瓯农业产业发展成果展示暨交流会”在建瓯融媒体中心举行。来自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建瓯市相关领导齐聚一堂,共同拆解建瓯科技小院的成功密码,探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自2019年..

    2025-11-20
  • 科技之最

    别再只盯着芯片了!这才是中国科技最“硬核的底牌!”

    别再只盯着芯片了!这才是中国科技最“硬核”的底牌!你刷抖音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被那些高科技视频刷屏?什么“国之重器”下海,什么“中国智造”上天,看着确实提气。但说实话,有时候看完也就看完了,感觉离咱们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但今天,我刷到一个视频,突然让我想明白一件事。咱们总在讨论中国科技的“硬实力”是..

    2025-11-18
  • 科技之最

    当进步成为枷锁:科技伦理的深渊我们不敢凝视

    当进步成为枷锁:科技伦理的深渊我们不敢凝视在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实验室里,在算法决定生死的自动驾驶系统里,在收集着我们每个微表情的智能摄像头后面,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悖论:我们创造的技术越强大,反而越不敢直面其带来的伦理困境。这个时代最危险的幻觉,就是相信科技发展必然伴随道德进步。被交易的人性尊严当硅谷投..

    2025-11-17
  • 广东智造的全运之考:赛场下“硬科技”溢出新产业

    当前,各项赛事正火热进行的第十五届全运会上,线下观众通过AR技术与蓝牙定位组成的智慧导航系统,可快速“入座”;线上观众点开直播界面,只要在屏幕上用指尖自由拖拽,即可360度“无死角”地观赛。不过,沉浸式观赛只是十五运会高科技产品应用的一个缩影。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为核心,十五运会打造了从..

    2025-11-17
  • 周末·前沿丨以科技之弦 重奏生命乐章——见证脑机接口技术改变的人生

    我换上无菌服,穿过数道自动气密门,进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室。医护人员围在手术台前做着各种准备。这是中国西部地区首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手术,也是媒体首次获准全程记录拍摄。从未直视过手术过程的我,小心翼翼地立于主刀医生毛庆的身后,目不转睛地记录着眼前发生的一切。花甲之年的毛庆经历过无数手术,..

    2025-11-17
  • 科技之最

    中国光伏电站助古巴打破美国制裁,新质生产力之科技和政治神力

    中国政府援助古巴太阳能光伏电站设备2024年12月12日,中国政府援助古巴35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设备项目立项换文签署仪式在哈瓦那举行,中国驻古巴大使华昕出席仪式,并与古巴外贸外资第一副部长豪尔赫共同签署了相关换文。华昕大使表示,35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设备项目是中国党和政府助古挺古一揽子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古..

    2025-11-1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