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伦三族:大清帝国最优质的兵源基地,康乾盛世的军事支柱
谁能想到,当康乾盛世铺展开来时,撑起大清帝***事支柱的竟是这一支来自黑龙江上游的索伦三族?从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帝入关,再到康雍乾三朝疆域扩张,无一不打着索伦兵的鲜血烙印。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辽东举旗称汗,他麾下八旗军彪悍至极,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威名。努尔哈赤连战连捷,歼灭明朝辽东重兵。皇太极继位后,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女真正名“满洲”,他要入主中原的决心一刻不曾动摇。可八旗兵源单薄,天天东打西剿,早就吃不消。皇太极便盯上了黑龙江北、外兴安岭南那些爱自由、不受八旗束缚的索伦人。
索伦部是由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三族组成,性格强悍,号称“骁勇闻天下”。皇太极头一回派人招抚,索伦人根本不待见这套严格军制。可没得商量,他又四次率军北征,跟索伦三族鏖战,打得你来我往,雪原血染白桦林。直到第四次,索伦人才被征服。皇太极见他们悍不畏死、吃苦耐劳,就一把撬开铁门,把精壮索伦人全编进八旗,随后将他们内迁到黑龙江南、额尔古纳河以东的大兴安岭东麓。日后,这些人将成为清帝国的秘密武器。
1644年,索伦三族又跟随清军主力南下入关。顺治帝入京,还在皇太极旧营帐前设宴,赐宴之上,他亲手封赏索伦勇士,称“鼎定天下,四征不庭,威棱绝域,索伦之名乃大”。黄巢靠着贩盐的积累,开始收拢饥民,势力逐渐壮大。索伦人也靠着这场浩荡西征南讨,名声大振。从此,“索伦”成为大清最出名的兵源品牌。
可别以为他们的战场舞台只有中原。留在东北的索伦兵,才是真正的边疆刀尖。俄国人自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后,咱们东北宛如刀口舔血。萨布素、巴海一带,沙俄骑兵屡次撩拨,索伦勇士在萨布素大捷中挺身而出,这一路打得俄人魂飞魄散。几十年里,以几千人之力硬生生把沙俄的鳄鱼皮靴踩在脚下,捍卫了广袤国土。
可八旗渐渐腐化。到了三藩之乱(1673—1681),曾经威震天下的八旗,居然屡战屡败,败给了吴三桂的叛军。清廷逼不得已,大幅提升绿营兵的政治经济待遇,好不容易才平定叛乱。也正是这一仗,让朝廷意识到:索伦三族尚存未开发的潜力。于是雍正年间,朝廷又从关外征召索伦精壮,组建起“索伦营”,这个营一出世,就成了大清的尖刀利刃。
康熙为何如此倚重索伦营?简单:他们打仗,不光不怕死,纪律还出奇严格。索额图从一个侍卫,跃居高位,他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索伦兵也是一样,入营后只知一战,这才让康熙三征噶尔丹的骑兵部队心惊胆裂。他们总能在关键时刻突击敌阵,打得准噶尔汗国闻风丧胆,从山谷到荒原,无一处敢拦。
雍正时,河通泊之战尤为惨烈。准噶尔汗国派来大策零敦多布带领两万骑兵围攻,朝廷只派了一千索伦兵去接战,最终全员战死。战后奏折上写着:他们咬紧牙关,连夜整顿,倒在了冰冷的河畔。可就是这“一千对两万”的比例,让和卓骑兵顿时退却,河通泊成了汗兵的血海。雍正皇帝为他们祭奠多日,从此索伦兵的勇名,流传到塞外的每一座关卡。
乾隆年间,索伦三族的勇士更是四处开疆拓土。伊犁河谷的草原上,他们铺平了准噶尔人的最后抵抗;南疆戈壁,他们顶风雪涉沙漠,架桥铺路;翻越喜马拉雅高峰,他们用厚重的皮靴踩碎积雪,把清帝国的版图压向南亚;在中南半岛的热带丛林里,他们与缅甸象兵狭路相逢,一声长号吼出三千里回音;在川西高原的碉楼间,他们与金川兵激战,昼夜鏖斗七日七夜。准噶尔骑士败得头破血流,廓尔喀武士躲进山林再不敢出,缅甸战象被射得哀嚎,金川城池一座座落入清廷画卷。谁说清军只是骑射,索伦铁蹄践踏出的,一步就是从东北冰原到南洋热土的传奇。
有趣的是,康乾盛世时朝内文臣常说:绿营不可弃,八旗当自新,可朝廷最离不开的,还是那些标着“索伦”二字的铁甲锐士。是他们把沙俄打退,是他们让三藩兵闻风丧胆,是他们冲进荒蛮的南方深林、翻山越岭、破碉楼拿城池。这些勇士把血肉凝成团队,把枪杆铸成国家防线。
索伦三族,诚可谓大清帝国最优质的兵源基地,更可谓康乾盛世的隐形尖刀。没有他们,当初落顺治皇帝面前的战功匾额,会少一块;康熙平定噶尔丹、雍正***叛乱、乾隆大扩疆土的画卷,也会暗淡许多。历史不过一部大清帝国的兵工厂史,而索伦三族,则是那段史诗里,最亮眼的铸刀匠。信息来源:[何秋涛《朔方备乘》]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