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4大名将:军事上都是天才,政治上却是蠢材,无一人善终
有四位将才,战场上侧身无敌,朝堂上却连个案头都保不住。他们的下场都极具戏剧性:立功无数,政治上一窍不通,最后自己搭上性命。到底是谁?他们怎么一步步走向坎坷?我们来还原一下。
“人屠”白起,杀人如割草,却被锦衣卫请出咸阳
为何杀神白起最后会被秦王赐死?咸阳城拂晓前,寒风从宫门吹进来。丞相范雎递上最后一封密策,秦昭王看都没多看几眼,就在奏折上按了手印。消息传到营帐,士兵们还在回味胜利的滋味。可不到两日,白起就被削去兵权,赐死于咸阳。
他凶名在外,人称“杀神”“人屠”。白起到底强悍到什么程度?史***载,从他出骠骑大将军、以至被赐死,短短几十年里,参与不过二十几场大仗,却让秦国疆土剧增,百万秦军铁蹄所到之处血流成河。长平之战,他斩赵降卒四十万,赵军主力崩溃,秦国一朝崛起。
可人往高处爬。白起凶猛,范雎就看他不顺眼。丞相跟武将,本就容易争。范雎怕这位“武夫”攀上权力巅峰,影响自己的地位,便处处贬低他。白起屡次军令难下,偶尔直言进谏,甚至怠慢秦王令旨。秦昭王表面不在意,背后却有丞相谗言相逼——“这人功高盖主,必图逆篡”。果然,白起被削去大司马地位,最后赐死狱中,一代战神,终成阶下囚。
韩信:打遍天下无敌手,却不会做人
“韩王信”,一度权倾天下,最后却只能拿刀自刎。摸不清韩信脾气的人,都被他折了腰;看清他心思的人,又对他束手无策。汉初,刘邦、项羽分庭抗礼,韩信先投项羽,做个郎中吃不到肉;再投刘邦,却连排头兵都不是。直到萧何苦口婆心:“信啊,你要做大事,得先有个绰头。”才让他坐稳大将军的位置,指挥千军万马。
一旦披挂上阵,韩信就神勇无比。他设计“背水一战”“声东击西”,连破赵、楚、齐、燕、韩,天下早已尽在掌握。可人前显摆颇多,屡屡私下要求“预定封王”,还指着刘邦说:“天下未定,我本该为王。”刘邦心里不好受,怕韩信真动心思,也怕大功臣多多益善那根弦再被拨动。一场天下归晋的盛宴还没收官,韩信的王位梦就成了逆鳞。
战后不久,他被先降职为淮阴侯,后因谋反之名被捕。萧何、吕后在宫中定下“秋后算账”的盘算。韩信只来得及对营中旧部喊话:“此别,我便是无冕侯了。”次日,他在长乐坡上自刎,曾经的“天生将才”,竟败在政治的棋局里。
勤恳忠诚的蒙恬,怎么成了绞杀对象?
秦始皇大一统后,蒙恬是顶梁柱。维护边防、修筑长城,把北方匈奴彻底压制,让秦国后方安稳。他坐镇漠北时,对士卒说:“匈奴若再来,我就把这血痕刻石让后人记住谁是匈奴。”战场上他刀下不知斩多少狼骑,可一回京城,就得听宦官赵高摆布。
始皇驾崩,蒙恬第一个想的不是扶正太子,而是***乱局。可赵高早和胡亥暗通款曲,一脚把蒙恬踢出权力核心。蒙恬好心上书:“请早日废掉乱臣贼子,正大社稷。”谁知这封信流到赵高手里,变成了“蒙恬图谋废立”的死罪状。蒙恬被下狱,不到三个月,就在狱中被迫自缢。秦国猛将,一场都没打就被揪了命根。
邓艾:灭蜀英雄,政事一拍脑袋
魏国灭蜀功臣邓艾,走出阴平山道时,一脚踏进了自己挖好的坑。他率先从阴平越过剑阁,用“声东击西”“分割包围”战术,一举拿下成都,蜀地主帅姜维临别还献上投降表——以为这样能稳当交差。可司马昭早有定计,下令“不许越级受降”,让邓艾回朝先禀报。
邓艾不信邪:“我手下赢得这场仗,不回朝怎么给魏国一个交代?”于是他直接接受了刘禅的投降诏书。司马昭见此,立刻将他与钟会同为“谋反”,上演“引绵羊入虎口”的戏码。赵王司马昭扣下邓艾,一路押回洛阳。“你不过是一介武夫,还想改变天下?”司马昭冷笑。邓艾只来得及解释,就在洛阳刑场上被斩杀。那一刻,他才明白:军事奇才,最忌政治粗心。
他们的共同点:功高易招忌,得罪权相必全军覆没
同样是百战名将,白起惹丞相范雎忌,韩信触动皇后底线,蒙恬顶撞赵高,邓艾越级受降,都是政治上的“蠢材”。他们在沙场上收割敌军可不含糊,一上朝就跟自己过不去。功高震主这句古训,放到他们身上,再贴切不过。
有人会问:千军万马、策马扬鞭的快感,和朝堂勾心斗角比,哪个残酷?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一个死字。历朝历代,真正把将帅摆平的,从来不是马革裹尸的战场,而是无形的朝堂格局。再厉害的武术,也敌不过一句“赐死”或者“一纸诏书”。
结局同样戚然,说明什么?与人为善,只能赢得口碑;得罪一人,足以葬送一身。兵者,诡道也。可在朝堂上,诡道你会了吗? 信息来源:[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参考资料:[汉书·韩信传]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秦纪、汉纪、三国志卷]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