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红顶商人的传奇起落
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杭州城,战火的硝烟正从城外蔓延而来。钱塘江畔的“阜康钱庄”内,二十出头的胡雪岩正弯腰为一位老主顾清点银两,指腹飞快地划过银锭边缘,辨声识色间便报出数目:“张老爷,您这三百两纹银成色十足,折算制钱正好三千六百文,都记在您的户头里了。”
老主顾捋着胡须点头,目光却瞟向窗外远处的火光,压低声音问:“雪岩啊,听说太平军要打过来了?这钱存在你这儿,我心里总不踏实。”胡雪岩直起身,袖口沾着些许银粉也不在意,脸上依旧是温和却笃定的笑:“张老爷放心,阜康开在杭州五年,从不敢亏负任何一位主顾。真到了危急时候,我就是背着银箱,也会把您的本金送到府上。”
可太平军的兵锋来得比预想中更快。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杭州城破,巡抚王有龄自缢殉城。胡雪岩带着钱庄的伙计们,背着近十万两银子的账本和现银,混在逃难人群中逃出城外。途中遭遇乱兵劫掠,伙计们吓得面无人色,胡雪岩却沉着地将账本塞进怀中,又把几锭银子扔给乱兵:“诸位好汉,这是小本生意的周转钱,若不嫌弃就拿去买酒喝,只求别毁了这些账本——日后诸位若有难处,拿着这账本到阜康,我必如数兑现。”乱兵见他气度不凡,又得了实惠,竟真的放他们通行。
逃到上海后,胡雪岩站在租界的洋楼旁,看着手中被血渍染透的账本,咬了咬牙做出决定:“立刻开馆复业,凡是杭州阜康的老主顾,无论本金多少,只要拿着存根来,一律兑现。”伙计们都惊呆了:“东家,咱们现在只剩不到三万两现银,要是老主顾都来兑现,咱们非破产不可!”胡雪岩却摇头:“生意丢了可以再做,信用没了,这辈子都翻不了身。”
消息传出,上海的商户都等着看笑话,可没想到,第一批来兑现的老主顾中,竟有一半人主动提出“暂缓支取”。原来,这些人在杭州逃难时,曾见过胡雪岩舍命护账本的模样,更信他“言出必行”的名声。更有人主动提出:“雪岩,我这银子不急用,你拿去周转,算我入个股!”短短三个月,阜康钱庄不仅没倒闭,反而吸纳了二十多万两新资本,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胡雪岩接到邀请时,正在库房核对药材。他刚盘下一家药铺,取名“胡庆余堂”,打算做“济世救人”的生意。伙计劝他:“左大人脾气火爆,要是筹不到军饷,恐有性命之忧。”胡雪岩却放下账本,笑道:“军人保家卫国,我商人提供粮草,本就是分内之事。再说,能为国家出力,哪能怕担风险?”
见到左宗棠时,胡雪岩没有像其他商人那样阿谀奉承,反而直截了当:“大人要军饷,无非是两点难处:一是银子难筹,二是粮食难运。我有个法子,既能筹到银子,又能运粮到前线。”左宗棠挑眉:“哦?你倒说说看。”胡雪岩道:“我可出面联络上海的洋行,以浙江海关的税收做抵押,借洋款二百万两,先解燃眉之急。至于粮食,我在漕运有熟人,可从江苏、安徽调运,走水路直送杭州前线。”
左宗棠听后又惊又喜,他此前曾多次求洋行借款,都被拒绝,没想到胡雪岩竟有这般能耐。更让他意外的是,胡雪岩借洋款时,主动将利息压到最低,自己分文未取。事后左宗棠问他:“你这般费心,图的是什么?”胡雪岩正色道:“我图的是大人能早日收复浙江,让百姓重归故土。至于利润,等战后百废待兴,自然有生意可做。”
这番话让左宗棠对胡雪岩刮目相看,两人从此结下深厚渊源。此后十年,胡雪岩凭借左宗棠的支持,生意越做越大:钱庄遍布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垄断了江浙一带的漕运,还开设了丝厂、茶行,甚至涉足外贸,将中国的丝绸、茶叶远销欧洲。他的资产最高时达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朝国库年收入的一半,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首富”。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上海的外国银行突然宣布收紧银根,不再向中国商人放贷。同时,外国商人联合起来,拒绝购买胡雪岩的生丝。胡雪岩手中的生丝无法变现,而他的钱庄却因大量客户挤兑陷入危机——有人暗中散布谣言,说胡雪岩“亏空巨款”,引得储户纷纷上门取钱。
此时的胡雪岩还在试图力挽狂澜。他抵押了自己的豪宅和当铺,甚至卖掉了胡庆余堂的部分股份,只为凑钱兑付。可就在他即将凑齐款项时,一个致命的打击传来:左宗棠因战事繁忙,无法及时调拨公款支援他;而此前与他有过节的李鸿章派系,竟暗中下令各地官员,不准向胡雪岩提供任何帮助。
破产后的胡雪岩,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病逝的消息传来,胡雪岩悲痛欲绝,病情急剧恶化。临终前,他将儿子叫到床前,指着胡庆余堂的牌匾,断断续续地说:“这药铺……要留下……做生意可以亏……但不能亏了良心……日后无论遇到什么难处……都要记得‘济世救人’这四个字……”
胡雪岩去世后,胡庆余堂却奇迹般地留存了下来。一百多年来,这家药铺始终坚守“戒欺”的祖训,无论是战乱还是灾荒,从未涨过药价,更没有卖过假药。而胡雪岩的故事,也成了中国商业史上最传奇的一页——他从学徒起家,凭诚信立足,借机遇崛起,最终却因时代洪流和权力博弈跌落谷底,留下无尽的唏嘘。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