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械之最

新华走笔丨周楠:忆“双抢”,话千年农耕之变

2025-08-03 10:37机械之最

7月的午后,蝉鸣把空气震得发颤。我蹲在洞庭湖平原的田埂边,举着相机拍摄稻田里的丰收场景。履带式收割机驶过,金黄的稻穗被卷入滚筒,细碎的稻叶从机身后部飘出来,给稻田系了条毛茸茸的金腰带。

“这是最新款的国产收割机,一天能轻松收50多亩,顶过去50个人干一天。”收割机的轰鸣声,掩不住种粮大户的自豪:“收割机里配了空调,如今‘双抢’不用出一滴汗,年轻人也愿意干了!”

我顿了顿笔尖,在采访本上写下“双抢巨变”。他的话像浸了水的棉线,一扯就带出了记忆里那些被稻穗和汗水交织的日子——那时的稻田里,没有收割机的轰鸣,只有此起彼伏的“嘿哟”声,像是镰刀割破稻秆的脆响,像是打谷机吞吐稻穗时的喘息,又像是父亲挑着稻谷走过田埂时的劳动号子。

“双抢”这两个字,刻在南方农人的骨髓。书面上解释,“双抢”是指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是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存在的重要农事。它不是日历上的节气,是老天爷掐着秒表的催征符——大概从小暑到立秋,40多天里要把黄透的早稻收回来,再把青嫩的晚稻秧苗插进泥里。错过了这时节,等“寒露风”一来,晚稻就可能变成地里的柴火。

“双抢”是一场跟时间的赛跑,一场既是百米短跑、又是马拉松的赛跑。在完全依靠人力和畜力完成农业生产的年代,为了不耽误农时,农民们天不亮就出门,收割、脱粒、晒谷、灌溉、犁田、插秧等环节,每一步都只能拼命地赶。而这种“拼命赶”的状态要持续40多天,每天早出晚归,早起是为了躲避“三伏天”里毒辣的太阳,晚归是为了收晾晒的稻谷、去田里守水源。而实质上,“双抢”是在农业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的年代,因为生产效率低,所以要农民以极大的劳动付出,为双季稻生产“抢”出时间。

作为南方的孩子,童年记忆里首次参加“双抢”,是跟在打谷机后面拾稻穗,脚下的泥水被太阳晒得发烫。稻叶边缘的锯齿割得小腿生疼,没多久就渗出血珠,混着泥水凝成暗红的斑。

对孩子来说,最怕的是蚂蟥。它们像软塌塌的黑橡皮,悄没声地黏在腿上,拼命地吸血,等发现时已鼓成了纺锤。孩子们刚开始会吓得尖叫,慢慢就习以为常,不急不忙走到田埂上,拿起凉鞋对着蚂蟥一拍,等它掉落在地上,慢慢被太阳晒干。

晒谷场是另一个战场。金黄的稻谷摊成薄薄一层,贪婪地吮吸着阳光。大人们总盯着日头,眼睛比天气预报还准。乌云刚漫过远处的山头,就有人扯着嗓子喊:“要落雨咯!”刹那间,田里的人都往晒谷场跑,一个个忙成了陀螺。父亲用木锨把稻谷归拢,母亲抖开塑料布铺在谷堆上,我抱着半袋散落的稻谷往屋檐下跑,凉鞋陷在发烫的谷粒里,像踩着满地碎金子,足底刺痛的感觉隔着20多年依然真切。有次暴雨来得急,狂风大作,我扑在谷堆上,用身体压住塑料布。雨点砸在背上像小石子,风卷着雨往脖子里钻,可怀里的稻谷是暖的,带着太阳的体温,让人感到丰收带来的安稳。

“双抢”的夏夜虽有清风蛙鸣,却不恬静。晒谷场边,大人总揣着个搪瓷缸子守谷,缸里是凉透的绿豆汤。彼时农村经济落后,稻谷也是最重要的财产之一,要防着不法之徒动坏心思。远处的田埂上,手电筒的光束在夜色里晃动,拉长的人影忽明忽暗,那是去田埂“守水”的农人。水渠里的水像偷跑的孩子,稍不留意就钻进别人的田里。有回两家人为争水吵起来,扁担锄头都抡到了半空,幸好被赶来的乡邻拦了下来。

后来离乡求学,假期有时也要参与“双抢”。再后来,我的家乡也开始了农业机械化进程——马路上偶尔驶来崭新的收割机,隔壁乡镇的农机服务点挂起了招牌,连最固执的老人,也开始感叹“机器就是比人快”。

离开故乡后,与生长在农村的朋友交流,几乎都认为尽管很辛苦,却感激“双抢”给自己带来的磨炼。有朋友感叹:“从读书到参加工作,每次遇到困难,我就会想,‘双抢’的苦我都能吃,还有什么扛不过去呢?”就像不少“80后”喜欢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一样,他们感激少年时经历的“双抢”,把艰苦岁月转化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此后一路奋斗,笑对任何困难。

毕业后,工作需要经常走进祖国大地的广阔农田,目睹“双抢”迎来巨变。随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水稻生产的作业方式、时长、强度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多数地方的农民已能从容、轻松应对“双抢”。

比如说,过去,一个劳动力加一头牛,一天最多耕2亩地。如今,一个劳动力加一台旋耕机每天可以轻松翻耕50多亩地。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无人农场”。“现在收稻子,人站在田埂上看就行。”经营农场的种粮大户给我看手机里的App,收割机在田里画着美妙的弧线,谷装满了,会自动发消息给转运车,再送到烘干厂进行烘干,不再担心被暴雨淋湿、被大风刮跑,每一步都有条不紊。现代农机释放出巨大动能,“双抢”变得不再匆忙和劳累。

7月24日,在常德市鼎城区双桥坪镇一个水稻烘干工厂,工作人员把稻谷放入烘干设备。新华社记者周勉摄

晒谷场基本已经消失,许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这是何物。在有的村庄,农机合作社建在以前的晒谷场上,蓝顶厂房里,烘干机正吞吐着湿漉漉的稻谷,热风裹着稻香从窗缝里吹出来,像从旧时光的褶皱里漫出来,又猛地撞进眼前的新景,一吹就吹过了几代人的耕作岁月。

除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大量社会化服务主体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很大改变。比如,一家有50多名员工的社会化服务主体,大约可以为1万亩水稻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相当于传统种粮模式下1000多人的劳动量。许多农民告别“单打独斗”模式,笑称自己可以“穿着皮鞋种田”。

7月24日,在常德市鼎城区双桥坪镇拍摄的一个水稻烘干工厂。新华社记者周勉摄

过去持续40多天的“双抢”,如今在有些地方仅用半个多月就能做完。有次下乡采访,农民朋友跟我讲了一件趣事。按照惯例,有关部门预约7月中旬到当地开展早稻测产,结果当天来到田里一看,水稻都收完了。一问才知道,因为品种改良,这一年的早稻成熟偏早,加上机收速度太快,一下没刹住车,所以提前收完了,传统印象中的“双抢”这么快收场,测产组又失望又欢喜。

时代在进步,科技不断拉远农人与传统“双抢”的距离,“双抢”的强度小了、节奏舒缓了,不再那么“抢”。许多农业干部、农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正在告别“双抢”。

站在田埂上眺望,晚稻的新绿正漫过早稻的金黄,像时光在田野上铺开的油画。“双抢”的巨变,承载祖祖辈辈的期盼,正在化作水稻灌浆时的饱满,化作压弯的谷穗,藏着千年农耕的变与不变。

猜你喜欢

  • 机械之最

    新华视点·第八届进博会丨从进博会热门爆款看未来生活新图景

    新华社上海11月9日电 题:从进博会热门爆款看未来生活新图景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宋佳、杨有宗、周蕊家庭陪伴机器人“主动”发起交流,扫码沉浸式体验“打飞的”,无方向盘和踏板的汽车自己“开”……第八届进博会上,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展示,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最新成果集中呈现。一个个爆款展品、热门..

    2025-11-12
  • 历史百科

    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丞相制 明太祖朱元璋是怎么一步步把丞相制度给废除的?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

    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在杀了胡淮庸后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和影响后世的决定——废除一千多年来的丞相制度。至此中国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一切权力归帝王。明太祖朱元璋是怎么一步步把丞相制度给废除的?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什么结果?大明王朝开国初年,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但满朝文武似乎并没有把心思重要放在工作上..

    2025-11-10
  • 厚道儒商,穿越千年的商业文明之光。

    在商业文明的长河中,“厚道儒商” 始终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穿越时空的价值光芒。从古代徽商 “贾而好儒” 的经营之道,到现代企业家 “义利兼顾” 的责任担当,这一商业精神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为浮躁的商业世界注入了温润的人文力量。​“厚道儒商” 的核心,在于将儒..

    2025-11-04
  • 人类之最

    千年圣人孔子:“仁”点亮人类文明的灯塔,至今影响我们的生活!

    提起孔子,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仁”、“礼”、以及那深远的儒家思想。这位生活在2500年前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用他那“仁”的理念,点亮了中华文明的灯塔,也深深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孔子:从春秋乱世到思想巨匠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今天的山东曲阜。那个时代,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孔子幼年丧父,..

    2025-11-03
  • 机械之最

    新华走笔丨重逢“米王”

    恰逢秋收,途经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鹤龙湖镇。窗外掠过连片的金黄稻浪,忽然记起一位老朋友。心底涌起念想:“多年不见了,老人家还好吗?”我拿起手机给他打电话。响了两遍,接了,爽朗的笑声传来:“到村口,我来接你!”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鹤龙湖镇南洲村,李昌浩查看水稻长势。本组图片均由新华社发(曾丹 摄)老人叫李..

    2025-11-02
  • 旅游百科

    为什么说长沙是千年古城

    长沙,湖南省省会,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还是中国的综合交通枢纽,京广高铁、沪昆高铁、渝厦高铁在此交汇,更是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最适宜宜居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2025-10-29
  • 世界最高

    比三峡还高62米!新疆建成世界最高大坝,千年缺水难题终于有解了

    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大坝。2024年12月30日,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提前8个月实现大坝封顶,最大坝高247米,比三峡大坝还高62米,创造了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建设的世界最高纪录。2025年9月20日,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与乌什县交界处库玛拉克河大石峡峡..

    2025-10-19
  • 科技之最

    新华视点丨“科技游”持续升温,如何开辟文旅新蓝海?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题:“科技游”持续升温,如何开辟文旅新蓝海?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何磊静夜空为幕,景区千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编织出如梦似幻的光影奇观;戴上VR眼镜,沉睡的兵马俑仿佛在眼前“复活”;火星主题基地里,孩子们穿上宇航服,开启一场激动人心的“太空任务”……这并非科幻电影,而是在全国多地真实..

    2025-10-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