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千年金蚕见证奇迹!西北小镇用科技让桑叶变“黄金”,老外惊呆了

2025-09-25 10:53科技之最

一枚沉睡千年的汉代鎏金铜蚕,如今正见证着中国乡村的惊人蜕变。

“快来看啊,这些蚕宝宝住上‘智能公寓’了!”今年9月,一群外国记者挤在陕西石泉县池河镇的养蚕室里,瞪大眼睛看着眼前的景象——机械臂精准投喂桑叶,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温湿度,石墨烯地暖保持恒温。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记者卡拉曼·西雅古尔惊叹道:“这里传统与创新并存,一切都是自动化的!”

1 千年金蚕,丝路源起

故事得从1984年说起。那年冬天,石泉县池河镇的几位村民在河水中淘金时,意外发现了一枚金光闪闪的铜蚕。

这枚鎏金铜蚕长5.6厘米,通体鎏金,栩栩如生,经鉴定为西汉时期的国家一级文物。它是汉代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奖品,见证了当地悠久的养蚕历史。

石泉县养蚕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汉唐时期尤为繁盛。这枚鎏金铜蚕的出土,印证了石泉不仅是“丝路之源”,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2 科技赋能,传统蜕变

如今的池河镇,早已不是过去的传统农桑景象。走进智能化养蚕工厂,只见智能养蚕机的红色机械臂正在精准作业,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温湿度数据。

“六化”技术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小蚕共育智慧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簇营茧自主化、蚕茧收购电子化、生产设备现代化、蚕辅服务数字化。

养蚕大户刘为定笑着说:“过去养蚕全凭经验,一年养3批左右,一批至少要28天。现在用上高科技,养上十几天就结茧了,时间缩短了一半!”

3 效益提升,农民增收

科技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是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今年石泉蚕茧的最高收购单价达到每斤36.6元,平均价格比往年高出5.5元。

蚕农每张蚕可直接增收600至1500元。刘为定算了一笔账:“我这小小蚕室今年已经养了三批次14张蚕,一年养二三十张蚕收入六七万元!”

生丝等级也从4A级提升至6A级,为打造国家级6A生丝原料基地奠定了基础。

4 三产融合,乡村蝶变

在池河镇明星村,蚕桑产业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范畴。村里形成了蚕桑、养猪、养鸡和乡村旅游四大产业集群,2024年全村总产值达2亿元。

明星村党支部***刘家满介绍说:“推窗见景、开门迎客、就地转岗、居家经营,这就是村民现在的生活。”

蚕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从一产的桑园种植,到二产的桑叶茶、蚕丝被、果酒、文创产品,再到三产的研学旅游、民宿餐饮等新型业态。

5 国际视野,一带一路

石泉的创新发展不仅带动了本地农民致富,也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了借鉴样板。

阿塞拜疆国家新闻社记者纳西米·巴巴耶夫在参访后表示:“如果将中国技术同阿塞拜疆良好的资源条件结合,可以促进阿塞拜疆的丝绸生产达到新水平,进入土耳其、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市场。”

石泉县还与中亚国家开展了合作,每年出口三到五万张蚕种到中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紧密融合。

6 文化传承,品牌打造

石泉县并没有满足于产业发展,还深入挖掘金蚕文化内涵。他们打造了“石泉蚕丝”、“石泉桑蚕茧”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石泉蚕丝”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单。

以“石泉蚕桑宴”为代表的地方美食,成为叫响全国的“石泉食美”品牌。金蚕文化展览馆、研究院、文创产品展销店等相继建成,让“金蚕文化”驰名海外。

7 未来展望,乡村振兴

如今的石泉县,正以“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乡村振兴”为目标,持续推动蚕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县里制定了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推广建立“六化”新型蚕桑生产体系。预计到2027年底,全县桑园规模将达到8万亩,实现年养蚕发种10万张,蚕桑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石泉县委***梁鸿表示,要推进蚕桑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可持续型升级,努力实现“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县域振兴”。

如今走进池河镇明星村,眼前不再是传统农桑景象。

智能养蚕工厂里,机械臂精准投喂桑叶,物联网系统监控温湿度。

桑园里安装着智能喷灌系统,桑农们脸上洋溢着笑容。

“过去养蚕全凭经验,现在用上高科技!”养蚕大户刘为定笑着说,以前一年只能养3批蚕,现在能养6到7批,收入翻了一番。

石泉县的蚕桑产业总产值已达19.5亿元。

这片土地正向着年产值30亿元的目标迈进,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 历史百科

    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丞相制 明太祖朱元璋是怎么一步步把丞相制度给废除的?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

    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在杀了胡淮庸后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和影响后世的决定——废除一千多年来的丞相制度。至此中国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一切权力归帝王。明太祖朱元璋是怎么一步步把丞相制度给废除的?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什么结果?大明王朝开国初年,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但满朝文武似乎并没有把心思重要放在工作上..

    2025-11-10
  • 机械之最

    从机器人到“空中专车”,科技成果向“新”见未来

    【编者按】一年一度,“东方之约”来到第八年。“进”而有为,“博”采众长。当这场盛会不断见证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博”二字的内涵也愈发深厚。它既是宏大叙事,也是鲜活日常,既关乎全球发展的共同命题,也牵系你我的生活点滴。第八届进博会举办之际,澎湃新闻推出“何为进博”系列观察,以多元视角,探寻更丰富的..

    2025-11-08
  • 机械之最

    寻找“独角兽”丨同心医疗:“一颗心”的科技密码

    在苏州纳米工业园区的一栋楼宇里,六十多颗“人工心脏”正不知疲倦地跳动,每一次搏动都铿锵有力。苏州同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心医疗”)首席执行官陆诚捷道出了背后的故事:这里藏着两个特殊的寿命测试实验室。每一款不断优化的产品样机都被送入实验室,开启一场漫长的“极限考验”。其中,一颗从2017年就..

    2025-11-08
  • 科技之最

    “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进博会消费品展区这样逛

    要说每年进博会上最具潮流气息的展区,消费品展区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热门之选。今年第八届进博会消费品展区,紧扣“更高品质,更好生活”的主题,围绕“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三大方向开展招展布展工作。据悉,本届消费品展区面积高达8.4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家企业踊跃参展,展品品类丰富..

    2025-11-08
  • 科技之最

    进博会中国馆570件展品为历届之最,亮出科技创新“成绩单”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进博会国家展共有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中国馆展示了我国“十四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最新成就,570件展品也为历届中国馆之最。中国馆吸引了大批来宾。CR450动车组模型展示了最快高铁带来的中国速度。参观者体验气味电视。该产品依托..

    2025-11-08
  • 世界最小

    身高仅54.6厘米!世界最小成年人钱德拉,手掌大身躯的生命奇迹

    在尼泊尔的偏远村庄里,曾住着一个让全世界惊叹的“生命奇迹”——钱德拉·巴哈杜尔·唐吉。他以54.6厘米的身高,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小的成年人”,这个比婴儿车还矮、体重不足12斤的身躯,却装着比许多人更坚韧的灵魂,在短暂的人生里书写了不平凡的故事。 钱德拉出生于1939年,从小就停止了生长。医生诊断..

    2025-11-08
  • 美的集团举办第30届科技月大会 方洪波:要做真正的创新

    美的集团(000333)第30届科技月大会日前在佛山美的全球创新中心举行,全面展示了美的集团在技术创新、产业突破与人才培育方面的最新成果。截至目前,美的科技月已连续举办30届,累计发放奖励近6亿元,在美的集团内部享有“科技奥斯卡”之称。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在本届科技月大会上表示,未来十年,中国将出现一大批..

    2025-11-06
  • 科技之最

    三大硬核科技:AI、核聚变、量子,托举未来新日常

    科技圈里新概念层出不穷,但真正能从根上改变世界、称得上“颠覆性”的技术,就三个——人工智能、核聚变、量子科技。它们不是对现有技术的小修小补,而是能彻底改写生产模式、生活形态,甚至影响人类发展轨迹的核心力量。这三项技术各有专攻又相互赋能,正一步步把未来生活的蓝图变成现实。先说说人工智能(AI),这是咱们..

    2025-11-0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