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铁人”鏖战戈壁大漠
□ 最美新时代***军人风采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通讯员 师浩
驻疆某部技师雷耀明是连队出了名的“硬骨头”,他二十余年如一日,鏖战戈壁大漠,奋战在国防施工最前线。
雷耀明每次带队执行任务,都会大喊一声“战斗吧!”带领战友们不知疲倦地冲锋在前。他说,只要穿着这身军装,还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做到在位1分钟、干好60秒。
日常带班作业,雷耀明总是第一个冲在前,最后一个压阵回。近百斤重的设备,他抱着一打就是一个班次,一天下来手臂被震得酸疼,吃饭连筷子都拿不起来。有时膝盖被石块磨破,鲜血浸透裤腿,他消完毒,下个班次继续战斗。
一次施工任务,机械突然抛锚,仪表各项数据显示正常,机械却无法动弹,修理工换了好几波却始终找不出问题。刚下夜班的雷耀明闻讯后,立即赶了回去。经过一番检查,他决定对装备的零部件逐项排查。几十吨重的铁家伙,零部件数不胜数,单是配件目录就有600多页。他一手拿着手电,一手翻着说明书;一会儿蹲着拿扳手拧拧,一会儿钻进底盘下瞅瞅,不一会儿就浑身湿透了。
从早晨8点到次日凌晨6点,雷耀明一直趴在机械上,饿了就吃点压缩饼干、渴了就喝口矿泉水。经过22个小时抢修,故障终于排除。看着机械又运转起来,战友们才意识到,雷耀明已经30多个小时没合眼、没吃一口正经饭。
国防施工时常伴有险情,在战友看来,雷耀明胆大心细、临危不惧,有一副铁胆。
一次,在陌生地域复杂环境施工任务中突遇险情,道路边坡石块不时脱落,施工任务被迫中断。
“石头再硬,也没有咱工程兵的脊梁硬。”雷耀明进入施工区域勘察后,决定采用新装备代替人工作业进行排险。但现场作业环境复杂,一旦有大石块滚落,不但会砸坏装备,还会威胁到施工人员安全。
经过缜密推算,雷耀明带领3名骨干再次进入施工区域。伴随着机械轰鸣,石块接连滚落在地上。凭借多年施工经验,雷耀明一边在最危险的区域指挥机械作业,一边观察现场情况,随时做好应急准备。13个小时后,排险任务顺利完成。其间,操作手换了4个,雷耀明却一直在现场指挥。大家问他怕不怕,雷耀明笑着说:“说不怕是假,但任务总要有人干。”
在战友们看来,身材健硕、皮肤黝黑的雷耀明不仅是一位有担当的“阵地铁人”,更是一个爱钻研、爱较真的“全能战士”。
某机械润滑系统结构复杂、保养频繁,操作手普遍反映,在对回转轴承润滑系统的保养过程中,经常要两三人配合拆装盖板,费时费力。雷耀明又开始琢磨起来。那段时间,从工地一回来,他就钻进修理间,拆护板、钻底盘……仔细研究润滑系统工作原理,好几次趴在修理间就睡着了。最终,他通过对润滑系统管线进行改进,让机械保养更加便捷高效。
入伍以来,雷耀明几乎把连队工种岗位干了个遍,熟练掌握并精通工程维护、机械操作与维修保养等多种专业技能。他总说:“兵越当越老,技术越来越新。唯有不断钻研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近年来,随着国防施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转变,入伍时仅有初中学历的雷耀明,不仅自修大学本科课程,还时常利用探亲休假等时机到地方培训机构、机械工厂参观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
去年,单位引进某新型装备,为尽快使装备发挥效能,雷耀明带领班组人员日夜研究近万字的说明书,不懂就向厂家打电话请教;上百条操作规程,练十遍不行就再来十遍。经过连续数天反复操作实践,他量身打造出一套全新施工流程,使新装备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雷耀明是连队最老的兵。工作训练中他是战友眼中冲锋在前的排头兵,日常生活中他是大家心中贴心的好兄长。冬天施工,他经常自费购买冻疮膏和护手霜,分给班里战友;酷暑作业,他时常提醒大家及时补水,注意防暑。
这几年,随着装备更新换代,连队相关专业技术骨干欠缺。每年冬训,雷耀明都放弃春节探亲机会,留下来担任连队冬训专业教员,把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同志。他还将自己积累的施工经验和维修技巧汇编成册,助力一茬茬官兵快速成长,10余名军士骨干成长为专业技术能手。
雷耀明说:“没有党组织培养,我不可能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高级军士,更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荣誉。只要组织需要,我就在这里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