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我国科技实力强,咋就不给理工类诺贝尔奖?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数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走进2024年,诺贝尔奖依然是科技殿堂最亮眼的“荣誉勋章”,几乎所有国家的科学家都会被这个奖项吸引过去。高铁速度常看见,5G信号显示满格,火箭也没少上天,可要再说“中国有多少个理工类诺贝尔奖得主”,话头一转,大家都开始避开视线,气氛微妙得很。诺奖难道天生就只属于别人家?这问题,谁来拍板说个明白。
留学是一条突破口,总量上越来越多中国学生去美国、德国深造,但能留下多少真正的基础科学人才?“脑流”一词常见无非是权衡利弊。有人选择回国,有人最终落户海外。到了论文还得在SCI期刊争发表,有些脑袋灵活的直接拉个跨国团队,把“不对等”做成了合作。可操作起来,还是拼认知拼资源。
其实也难怪。欧美若不设防,大量新兴国家的成果涌进来,原先的地位就不稳了。近年,国内院士团队用自研设备,“啃硬骨头”啃了几年终于出结果,相关论文被引用率逐步爬升,事实上已经影响他们原本的理论体系。有传言说“国际评奖委员会悄悄换标准”,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诺贝尔奖长期被欧美院校主导,评审机制本身就有历史惯性。比如,材料学某团队第一次递材料被搁置七年,直到后续多国复议才被采纳,等来结论,热潮都快过去了。那科学家图什么,是认同吗?倒也不一定有人能给个答案。
诺贝尔奖不一定是所谓“终极目标”,但它代表国际标准。得不得奖影响多少资金、合作、人才流动,说没有利益关系是假的。某些团队技术成果国外早就用在新药开发、芯片架构,但最后专利归属始终明写是外国人的,大名甚至挂不到榜单上。有没有点不公平?值得琢磨。
再扯远些,中国近二十年基础科学论文产出量已排世界第二,是不是能反超欧美?有机构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全球高被引论文数量占比达27%。但高产和高质到底哪个重要,科研圈争论不断。例如曾经预期某理论体系有望实现“弯道超车”,最后关头国外同行先发成果,依然抢占了话语权;但转念一想,中国研究员的合作网络其实扩展很快,甚至拿到美欧机构资金,不就代表国际主流认可了吗?说到底,这标准也变来变去,说确切点谁肯定得罪人。
当然,还有人觉得资源分配更重要。比如说有学者建议,“国家应更聚焦少数关键领域深耕十到二十年”,不要“一窝蜂”。但多元投入也有好处,可以避免学术寡头。实际操作里,两种声音几乎难对齐。科技界的意见不太统一,有人认为,基础研究更需要绝对耐心,有人觉得创新最快的往往是应用场景。这样分歧,其实跟诺奖评选时的口味变换如出一辙。
顺着这个脉络看,诺贝尔奖背后其实牵扯到社会、制度、认知等多重因素。有人觉得是欧美高校圈子太封闭,还有观点说国内学科评价机制过于注重量化。也有说法指出,国际交流主导权还在西方,重大项目过程不公开。前几年科创板上市潮推动部分高校转向商业科技,一些“基础理论”因此放慢了步子。漏洞在哪里?谁也讲不利索。
但话说回头,诺贝尔奖是标志,不是终点。科研推动文明进步,有没有奖牌其实拎不清那么重要。看新闻说量子通信新进展、可控核聚变实现阶段成果,难道大陆就没人会坚持基础研究?未来二十年会不会就是中国人抢下更多大奖?现在没人说得准。话说到这儿,也是两头难为,科学就该是这样吗?
数据来源:(附截图)
1.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2-2023年度报告
2. ClarityScience期刊数据库全球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
3. 2024年X实验室项目公开信息
4. 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数据分析
5. “诺贝尔奖评审最新趋势分析”.《科学时报》,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