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我国科技实力强,咋就不给理工类诺贝尔奖?

2025-07-07 10:21科技之最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数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走进2024年,诺贝尔奖依然是科技殿堂最亮眼的“荣誉勋章”,几乎所有国家的科学家都会被这个奖项吸引过去。高铁速度常看见,5G信号显示满格,火箭也没少上天,可要再说“中国有多少个理工类诺贝尔奖得主”,话头一转,大家都开始避开视线,气氛微妙得很。诺奖难道天生就只属于别人家?这问题,谁来拍板说个明白。

科研投入这方面,情况就像大兴土木,房子盖到一半钱不够,连着天花板都悬在那里。“经费到哪里去了?”经常是实验室里最伤感的话。自2000年以来,好多资金优先流向国防建设、铁道基建这些“硬基础”,学术圈倒在单独等消息。像中科院申请大科学装置,批一次钱好比摇一次号,众多课题一个**预算表**上写着“待审批”,时间一挪动就是三年五载,这味儿,有点苦。

也不是没人想一步到位,但粒子对撞机、深空望远镜随便哪个设备都要几亿元。科研机构领导的算盘珠子都快磨平了,有设备无设备之间,差了一个时代。手里没有进口的关键零部件,项目只能暂停;一年一年等,谁不灰心?网上数得出来的大项目排队进度,早被欧美限制死死地。眼瞅着美国一纸文件、欧洲“技术门槛”又提高了。不是没人努力,是真有阻力。外国控诉知识产权,但关键专利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握住阀门,谁敢不服气。

论文发表还有点讽刺。SCI、Nature、Cell成了“主场”,几乎全是英文,手感稍差一点,门槛立马高两层。欧美实验室的本科生,直接读文献;咱这边师生,先把辞典翻一遍,“啃英文”成了日常。翻译软件不是万能的,有些术语干脆无从对应。其实不少好点子唯有用母语表达才通透,可落笔英文,显得“生吞活剥”,味道全没了。

留学是一条突破口,总量上越来越多中国学生去美国、德国深造,但能留下多少真正的基础科学人才?“脑流”一词常见无非是权衡利弊。有人选择回国,有人最终落户海外。到了论文还得在SCI期刊争发表,有些脑袋灵活的直接拉个跨国团队,把“不对等”做成了合作。可操作起来,还是拼认知拼资源。

很多人举屠呦呦那位老前辈,青蒿素那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用了将近半辈子才等来认可。后人瞧着金灿灿的奖章,其实更应看到她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条件、没有资源全靠冷板凳熬出来的细节。青蒿素在70年代国内刚立项时,实验仪器匮乏。屠呦呦兑现成果,真不是一代人的事。跟量子通信、核聚变这些所谓“高精尖”相比,青蒿素看起来甚至朴素。但国际学界到底认了实力。

近年国内大科学装置一上马,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超导、驱动中微子振荡,听起来都挺神秘。审稿人一开始实际顾忌一大堆,有时所谓学术“圈子”客气中带着防备。技术上已经走进全球第一梯队,但想进“诺奖俱乐部”,还真得等东风。谁说不是某种隐形门槛?但这事说破了有意思吗?

其实也难怪。欧美若不设防,大量新兴国家的成果涌进来,原先的地位就不稳了。近年,国内院士团队用自研设备,“啃硬骨头”啃了几年终于出结果,相关论文被引用率逐步爬升,事实上已经影响他们原本的理论体系。有传言说“国际评奖委员会悄悄换标准”,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诺贝尔奖长期被欧美院校主导,评审机制本身就有历史惯性。比如,材料学某团队第一次递材料被搁置七年,直到后续多国复议才被采纳,等来结论,热潮都快过去了。那科学家图什么,是认同吗?倒也不一定有人能给个答案。

基础科研大多是“无用投资”,短期难见回报。现在有政策支持、专项基金增多,但很多新项目花几年到十几年也未必有结果。其实有时候投入多,产出反而更慢。理由很难说明白。实操数据能说明问题,比如过去十年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均增长13%,可诺贝尔奖大奖依旧没多少。是不是只能说明理论、创意与西方距离还差不少?这个问题一时半会还解不开。

说到底,科研投入多少是一回事,影响还有社会整体对基础科学耐心。这东西说了好几代人,听着平常,但真正到选择科研用一年、两年甚至十年做一件事时,大部分年轻人还是更在意眼前“现实收益”。有博士坦言:三十七八岁还在啃项目,晋升和生活压力都在,怎么心无旁骛做纯理论研究?好像确实挺闹心。

诺贝尔奖不一定是所谓“终极目标”,但它代表国际标准。得不得奖影响多少资金、合作、人才流动,说没有利益关系是假的。某些团队技术成果国外早就用在新药开发、芯片架构,但最后专利归属始终明写是外国人的,大名甚至挂不到榜单上。有没有点不公平?值得琢磨。

有研究者提过,诺贝尔奖评审标准越来越“综合”,对作者合作背景和机构认可度权重不断加大,光有“新理论”还不够。中国团队投入全球四大基础科学领域数量持续提升,成果认可度却始终有个“慢点头”。像某些中小型高校已经在新型半导体、拓扑材料等领域率先领跑,英文论文评审过程之麻烦,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故意拖延?也不少见,这话倒不好说。但现实是“出洋再认证”成了默认规定,好用不好用暂时说不清。

种种评价标准之下,有的科学家原本坚持基础理论,后期转去技术转化或者直接搞应用,“多元方向”本身就容易分心。再说理工领域一旦靠大设备、大团队,个人色彩越来越弱。到底以团队成果算,还是以个人创新算,其实诺贝尔奖现在也拿不准。有点像那种“大家一起爬山,谁走到前头却看不见”。

再扯远些,中国近二十年基础科学论文产出量已排世界第二,是不是能反超欧美?有机构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全球高被引论文数量占比达27%。但高产和高质到底哪个重要,科研圈争论不断。例如曾经预期某理论体系有望实现“弯道超车”,最后关头国外同行先发成果,依然抢占了话语权;但转念一想,中国研究员的合作网络其实扩展很快,甚至拿到美欧机构资金,不就代表国际主流认可了吗?说到底,这标准也变来变去,说确切点谁肯定得罪人。

当然,还有人觉得资源分配更重要。比如说有学者建议,“国家应更聚焦少数关键领域深耕十到二十年”,不要“一窝蜂”。但多元投入也有好处,可以避免学术寡头。实际操作里,两种声音几乎难对齐。科技界的意见不太统一,有人认为,基础研究更需要绝对耐心,有人觉得创新最快的往往是应用场景。这样分歧,其实跟诺奖评选时的口味变换如出一辙。

顺着这个脉络看,诺贝尔奖背后其实牵扯到社会、制度、认知等多重因素。有人觉得是欧美高校圈子太封闭,还有观点说国内学科评价机制过于注重量化。也有说法指出,国际交流主导权还在西方,重大项目过程不公开。前几年科创板上市潮推动部分高校转向商业科技,一些“基础理论”因此放慢了步子。漏洞在哪里?谁也讲不利索。

但话说回头,诺贝尔奖是标志,不是终点。科研推动文明进步,有没有奖牌其实拎不清那么重要。看新闻说量子通信新进展、可控核聚变实现阶段成果,难道大陆就没人会坚持基础研究?未来二十年会不会就是中国人抢下更多大奖?现在没人说得准。话说到这儿,也是两头难为,科学就该是这样吗?

数据来源:(附截图)

1.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2-2023年度报告

2. ClarityScience期刊数据库全球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

3. 2024年X实验室项目公开信息

4. 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数据分析

5. “诺贝尔奖评审最新趋势分析”.《科学时报》,2023年第7期

猜你喜欢

  • 军事之最

    俄乌这么一打,中国常规军力的实力再也藏不住了

    战争,永远是军事实力最直接的试金石。俄乌冲突打了3年,许多国家的军事装备都亮相在了俄乌战场,只有中国没有。然而,中国常规军力实力真的已经藏不住了。俄乌冲突最早暴露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战能力。战场不是靠人眼观察,而是靠天上的卫星支撑。从最初乌军能精准打击俄军后方目标,到后期依赖“星链”通讯展开反攻,每一..

    2025-07-07
  • 军事之最

    航母核潜艇,B2轰炸机,密度最高反导网络,关岛军事实力有多强?

    在西太平洋的蔚蓝海域上,美国战舰劈开波涛,引擎轰鸣,让人震耳欲聋,此时,美国f35隐身战机从关岛上空呼啸而过,只留下几声震撼的音爆。在几百米的水下,美国核潜艇正悄无声息地潜行于深海,尽管行踪隐匿,但全球都能感受到他的杀气。作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自20世纪以来,美国一直将关岛视为悬于亚太各国头上的“..

    2025-07-07
  • 排行榜

    中国15家企业登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榜,万斯得技术服务显实力

    《美国汽车新闻》于2025年发布了第20届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榜单基于2024年企业在汽车行业配套市场的销售额进行排名,被视为全球最具权威的行业参考。本次中国有15家企业上榜,与日本(22家)、美国(18家)、德国(16家)和韩国(10家)并列为全球主要零部件强国。榜单显示,在全球汽车销量增长停滞、电动车需求疲..

    2025-07-06
  • 排行榜

    汽车Tier1出海潮,博世中国、德赛西威、知行科技、亿咖通竞速

    【摘要】伴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崛起,智能化、电子化成为汽车零部件厂商的竟争高地,而汽车Tier1的出海也开启了新一轮竞速。然而,技术迭代的加速度、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区域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正持续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与应变能力。对博世中国、德赛西威、知行科技、亿咖通等企业而言,这场竞速不仅是市场份额的..

    2025-07-05
  • 科技之最

    赵建:战争、科技、债务已经形成了世界的“死亡螺旋”?

    本文为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839篇文章。本文根据近日赵建院长及资深公共政策专家乔晓会老师内部直播整理而成。前言在本次直播中,我们聚焦资产配置的三大核心宏观因子——战争、科技和债务。这些因子相互关联:战争驱动科技突破并形成消耗性产业链,科技加剧社会分化并改变战争形态,债务则支撑二者但埋下隐患,共同构成“无..

    2025-07-04
  • 百年创新 通用汽车科技创新之最一览(6)

    凤凰汽车行业国内行业文章通用汽车百年技术创新一览(6)2009年09月25日 09:44 盖世汽车网 [ ] [ ]2005年:最先进的燃料电池概念车(Sequel)通用汽车推出了雪佛兰 Sequel 燃料电池概念车,该车采用了业内最先进的技术。该车集成了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和许多先进技术,包括线控转向和制动系统、锂离子电池、轻质铝结构和 OnS..

    2025-07-02
  • 科技之最

    我们该如何打赢下一场科技战争?任正非谈科技突围的底层逻辑

    被误判的时代:当“架起几门炮就能吓唬一个国家”的逻辑失效2004年华为准备以100亿美金出售公司时,恐怕没人想到十几年后会成为美国“精准打击”的对象。这种误判的本质,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科技发展逻辑的认知错位——他们以为抓住一个高管就能摧毁企业意志,以为封锁芯片就能掐断产业命脉,却没看懂“备胎计划”背后那个更..

    2025-07-02
  • 科技之最

    硬科技时代的创新创业:技术扩散、现金流平衡与宏观赋能

    2025年6月24日至26日,第16届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以下简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办。本届论坛以“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为主题,设置全球经济、中国展望、剧变中的产业、投资人类与地球、新能源与材料五个议题。在所有的议题中,“不确定性”几乎都成为了解读当下环境的核心关键词,而企业家驱动的技术创新则成..

    2025-07-0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