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组数字致敬中国科技脊梁
从戈壁滩的蘑菇云到太空的“中国宫”,从深海的“万米灯”到云端的“量子算”,中国科技的每一步跨越,都刻着一组组滚烫的数字。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写就的勋章,是支撑民族复兴的“科技脊梁”最生动的注脚。
“1”:从0到1的火星之约
“1”,是中国航天史上最浪漫的突破——天问一号,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实现人类航天史上首次一次任务完成对火星“绕、落、巡”三大目标。2021年5月15日,火星乌托邦平原,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精准触地,红色星球上第一次留下中国印记。
“2”:2公斤月壤里的千年梦想
“2”,是嫦娥五号带回地球的月壤重量。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携月壤着陆内蒙古四子王旗,这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采样返回,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这一壮举的国家。
2公斤月壤,看似轻盈,却装着中国探月工程团队20年的坚守。嫦娥五号总设计师胡浩记得,为了让采样机械臂在月球表面精准“铲土”,团队在地面搭建了1:1的月球重力模拟环境,反复调试机械臂的力度——轻了采不上来,重了会破坏月壤结构。最终,机械臂成功采集1731克月壤,加上钻取的200多克,刚好凑成“2公斤”的目标。这些月壤里,藏着月球46亿年的演化密码,而背后的科研人员,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让“九天揽月”的千年梦想照进现实。
“3”,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身份标识”——它是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也是唯一由发展中国家自主建设的全球系统。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成功,从此,中国摆脱了对国外导航系统的依赖,全球用户都能享受到中国的“时空服务”。
北斗三号总设计师杨长风曾说:“北斗的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实现这一点,团队攻克了300多项核心技术难题:自主研发的星载原子钟,精度达到每300万年误差1秒;独创的“短报文通信”功能,能让救灾人员在没有信号的地方发送求救信息。如今,北斗系统已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渔船导航到高铁调度,从农业播种到灾害预警,这颗“中国星”正用“3”的力量,守护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4”,是奋斗者号万米深潜的“关键数字”——它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4次万米级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纪录。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第四个掌握载人万米深潜技术的国家。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是中国载人深潜领域的“老兵”。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他带领团队攻克了4大核心技术:钛合金载人舱的抗压能力、深海推进系统的稳定性、深海通信系统的清晰度、深海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为了测试载人舱的抗压性能,团队在实验室进行了上百次模拟试验,最终让奋斗者号能承受相当于1100个大气压的压力——相当于在指甲盖上放一辆汽车。当叶聪通过潜望镜看到深海的“黑色星空”时,他说:“深海是人类最后的边疆,我们要做探索深海的‘先行者’。”
“5”:C919的蓝天突破
“5”,是C919大型客机的“自主密码”——它的5大核心系统(航电、飞控、液压、燃油、环境控制)实现100%自主研发,打破了波音、空客对全球大飞机市场的垄断。2017年5月5日,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主研制大型客机的国家。
“6”:华龙一号的能源守护
“6”,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建设速度”——它从开工到商运仅用60个月,创造了全球三代核电建设的最快纪录。2021年1月30日,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运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第四个拥有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
“7”:新冠疫苗的生命速度
“7”,是中国新冠疫苗研发的“应急速度”——科研人员仅用7天就分离出新冠病毒株,14天完成病毒基因测序,3个月研制出灭活疫苗,创造了全球疫苗研发的最快纪录。2020年12月30日,中国首个新冠灭活疫苗获批上市,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武器”。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首席科学家赵振东,是新冠疫苗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疫情暴发后,他带领团队进驻武汉P3实验室,7天24小时连轴转: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工作10多个小时,只为尽快分离出病毒株;为了测试疫苗的安全性,团队成员率先接种疫苗,成为“人体试验者”。赵振东说:“疫苗是对抗病毒的‘特效药’,我们多快一秒,就能多保护一个人。”截至2024年,中国新冠疫苗已向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超过22亿剂,用“7”的速度,诠释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
“8”,是量子计算机“九章” 的“算力优势”——它处理“高斯玻色取样”问题的速度,比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8个数量级(即1亿倍),标志着中国量子计算进入“量子优越性”时代。2020年12月4日,“九章”的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中国成为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九章”团队负责人、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是中国量子科技的“领路人”。为了研发“九章”,团队用了8年时间:自主研发高亮度量子光源,让光子的产生效率提升10倍;设计新型干涉光路,让光子的传输损耗降低90%。当“九章”完成计算任务时,潘建伟说:“量子计算是未来科技的‘制高点’,我们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如今,“九章”已能应用于药物研发、材料设计等领域,用“8”的算力,为人类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工具。
“9”:青藏铁路的天路奇迹
“9”,是青藏铁路的“攻坚密码”——它攻克了9大世界级难题(冻土、高寒、缺氧、生态保护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
青藏铁路总工程师、中科院院士张鲁新,是“冻土难题”的攻克者。青藏高原的冻土在夏季会融化,导致铁路路基塌陷,这是全球铁路建设的“禁区”。张鲁新带领团队用了9年时间,研发出“主动降温、被动保温”的冻土防护技术:在路基下铺设通风管,让冷空气带走热量;在路基表面覆盖碎石,反射阳光照射。最终,青藏铁路的冻土路段实现了“零塌陷”。张鲁新说:“青藏铁路不是一条普通的铁路,它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天路’,是中国科技的‘争气路’。”
如今,中国科技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探月工程已进入“载人登月”阶段,量子计算正向“通用量子计算机”冲刺,可控核聚变已实现“1亿度燃烧100秒”……未来,还会有更多数字,记录中国科技的新跨越;还会有更多科技工作者,成为新时代的“脊梁”。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中国的明天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