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作为唐玄宗身边的宠信 安禄山为什么还要选择造反
李林甫不是一个好宰相,他本人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可是,如果说李林甫的建议成了安禄山乱唐之源,就有些高估了李林甫的作用。
因为,李林甫向唐玄宗所上的这条建议,还有个前提,就是唐玄宗的战略已经和唐初战略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经历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战略,已经和唐初不同
唐初以来的所谓规矩,是建立在文治的基础之上,即唐朝战略以积极防御为主,注重国内的稳定,不能让边帅长期待在一地,有意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状态,从而实现对手握重兵将领的控制。
可是雄才大略的唐玄宗在文治的基础上还想开拓万里疆土,因此唐初以来的战略已经不适用。唐玄宗要实施主动出击的扩张战略,就需要改变之前边关的那种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状态。
“天子有吞四夷之志,为边将者十余年不易,始久任矣。”
如果领兵将领在任上待不久,而且士兵们也知道将领随时可能被调走,这样的军队,无论是官兵之间的凝聚力,还是士气都会大打折扣。文武全才的唐玄宗深知这个道理,因此,他希望边关的将领们在任时间长,充分达成将知兵,兵知将。
可是,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唐玄宗想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他手下的大臣们却并不感冒。
现在看来,唐玄宗的对外战略并无可厚非,是唐朝国力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必然。
唐朝立国以来,边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除了北方有强大的突厥,西面更崛起了空前强大的吐蕃,再加之东北方向的契丹等族兴起,唐朝并不能一心一意搞建设,更何况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量也剧增,需要丝绸之路的通畅。
鼎盛的开元时期,唐玄宗就越来越感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急迫。
都城长安受到的最直接威胁就是越来越强大的吐蕃,要解除吐蕃的威胁,就要截断吐蕃和大食的联系,因此必须开拓西北,远征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同时,还要抵御北方突厥和契丹的进犯。
这一切的行动,都需要能征惯战的将领。
不仅文臣们反对,现有的带兵将领们也不堪用。典型的就是四镇节度使王忠嗣,强调持重安边,军务废弛,唐玄宗让他攻吐蕃,他认为“所得不如所失”,总是消极应对,动作迟缓。
在如此情况下,唐玄宗要推进自己的战略,就不得不起用少数民族将领。
唐玄宗心中所想,正需要有人帮他实现。善于察言观色又善于弄权的李林甫看出了唐玄宗心中所想,他一条将计就计的建议,正好符合唐玄宗的战略需要。于是唐玄宗大为高兴,开始顺水推舟地启用少数民族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