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朱光亚:科技众帅之帅,为核弹“三出北大”

2024-10-17 11:03科技之最

60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声“东方巨响”之后,中国又接连研制成功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在一穷二白、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创造“两弹一星”奇迹的背后,是无数“干着惊天动地事,做着隐姓埋名人”的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近日,“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之子朱明远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报国讲坛”上,深情讲述了父辈以身许国的燃情岁月。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致敬功勋科学家,致敬“两弹一星”精神。

——编者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这样评价朱光亚。“这件事”用朱光亚自己的话说就是“搞中国的核武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称朱光亚是“两弹研制中科技的众帅之帅”。“不过,父亲自己却不这么认为。”朱光亚之子、***原总装备部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明远说,朱光亚认为自己在中国核武器早期研制工作中所起的作用,“犹如一个瓶子口。上面的方针和下面的意见,都要经过我这个‘瓶子口’来承上启下”。

在国防科技同行们心目中,朱光亚这个“瓶子口”以其深厚的科学功底、卓越的科研组织领导才能,“指挥着千军万马的科技大军奋勇前行”。

“实现中国人的‘原子弹之梦’是父亲早在赴美求学时就有的梦想。”朱明远说,1946年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期间,朱光亚选择了实验物理学方向,又选择了一位精力充沛、动手能力强的年轻副教授做导师,为的就是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父亲一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就立刻决心回到祖国。”朱明远说,父亲当时还牵头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将有52位同学签名的信寄往《留美学生通讯》刊登。他自己则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金,并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仅4天,25岁的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

这是朱光亚第二次进北大。朱明远回忆,父亲一生中,曾有过“三进三出北大”的经历,每一次的“出”都与中国的核武器相关。

第一次是1946年带着“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的任务赴美留学。

第二次则是在北大任教两年后的1952年4月,赴朝鲜担任板门店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翻译。1955年,朱光亚回到北大筹建物理研究室,任务是尽快为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事业培养专门人才。

第三次离开北大是1957年2月,他前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任中子物理室副主任。

朱明远说,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算起,“父亲参加和领导了我国全部40多次核试验的全时段和全过程,其中30多次都亲临现场”。

1971年12月30日,我国在核试验基地进行了一次小型的氢弹引爆弹原理性试验。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惊险一幕:当时,执行空投核弹任务的“强五”飞机在试验场区上空做了三次甩投动作,都没有将核弹投出,飞机油料将尽。

危急关头,指挥所内众说纷纭,有一部分人的意见是命令飞行员跳伞,让飞机在戈壁滩坠毁。作为现场最高指挥员,朱光亚经过审慎思考,作出了飞机“带弹着陆”的决策,而且他自己坚持不进防空洞,在指挥所坐镇指挥,直到飞机安全返航着陆。

朱光亚之所以能在紧急关头果断拍板,除了对核弹及其引爆系统的基本原理了如指掌,试验前他还预先安排做了大量相关试验,设计了飞机带弹着陆的预案。“这与父亲贯穿一生的严谨、踏实作风密不可分。”在朱明远的记忆里,父亲的言语里从来没有“大概”“可能”“运气”这样模糊不清的字眼。

据朱光亚的老师们回忆,朱光亚在高中时代的物理作业就书写规范、非常整洁,“可以交给书店作为物理课本使用”;在西南联大求学时,他的数学考卷答题过程严谨、清晰、精确,想扣掉一分都很难;留美期间,美国教授评价“阅读朱光亚的考卷是一种享受”。

曾师从朱光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回忆,“朱先生讲课相当细致,任何试验都是从原理讲起,实验怎么做、数据怎么处理或有什么用处,都讲得非常清楚”。终其一生,朱光亚无论工作多么繁忙,经其手的文件文章必定认真细致地修改,甚至标点符号都会一一订正,全力使文字表述目的明确、逻辑清晰、用词准确、数据可靠。

做过中国科协当家人、也领衔过中国工程院,“父亲在任何时候都严于律己,坚持艰苦奋斗。”朱明远提到,1994年6月,朱光亚出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时,工程院的工作基础几乎为零,甚至连办公场所都没有。“父亲带领初创团队,以‘创业者’的激情,将工程院各项工作引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而且,朱光亚一直认为,院士既不是职务,也不是职称,不宜作为称谓。

在朱明远的心中,朱光亚更是个好父亲。“当时父母鼓励小学文化的我考大学,父亲辅导我数学和物理,母亲辅导我化学。一年恶补六年的中学课程,连课本都是他们自己新编的。”后来,朱明远攻读了父亲帮自己选定的计算机软件专业。

新疆马兰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也是朱光亚最为熟悉的地方。“2005年9月,父亲退休后,第一次带全家去了马兰,也是他最后一次去。”朱明远说,根据父亲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分葬在八宝山和马兰,其中八宝山的墓碑用了蘑菇云的意象。

文:许琦敏 刘琦

图:除注明外均受访者供图

编辑:刘琦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八一建军节丨以科技之名 赴强军之约

    他们是军人也是科技工作者双重身份下是同一种报国的赤诚他们用智慧与汗水铸就守护国门的钢铁长城与科技利刃他们的故事是忠诚与创新的交响是献给祖国最深沉的爱今天致敬中国军人万里河山,有你心安致敬中国军人原标题:《八一建军节丨以科技之名 赴强军之约》阅读原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2025-08-03
  • 科技之最

    以科技之名,赴强军之约

    原创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之声 北京他们是军人也是科技工作者双重身份下是同一种报国的赤诚他们用智慧与汗水铸就守护国门的钢铁长城与科技利刃他们的故事是忠诚与创新的交响是献给祖国最深沉的爱今天致敬中国军人万里河山,有你心安致敬中国军人设 计:袁 也责 编:邓涵文原标题:《八一建军节|以科技之名,赴强军之约》..

    2025-08-03
  • 直击WAIC现场:中国科技如何将童年幻想照进现实?

    小时候,我们总爱仰望星空:幻想像《四驱兄弟》那样操控智能赛车,渴望拥有《变形金刚》里能变形战斗的机械伙伴,甚至梦想戴上哆啦A梦的竹蜻蜓自由飞翔。如今,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正被中国科技一一具象化——自动驾驶赛车在赛道疾驰,人形机器人灵活搬运货物,无人机如竹蜻蜓般划过天际……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将科幻的..

    2025-07-31
  • 科技之最

    科技的温度:藏在代码里的人间烟火

    去年冬天,我在社区服务中心做志愿者,遇到一位独居的张奶奶。她颤巍巍地举着手机问我:丫头,这个一键呼叫的按钮,真能找到人吗?我帮她调试设备时,注意到她床头的相框里,是和孙子的合影——照片边缘已经卷了边,孙子去年去了深圳工作,半年没回家。那天傍晚,张奶奶的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跳着紧急呼叫已响应的提示,社..

    2025-07-30
  • 科技之最

    科技巨头暗战!特斯拉补贴缩水,马斯克反击特朗普冲突加剧

    伙伴们好,分享开场!今天的千字干货,结尾欢迎点赞收藏支持~(你的支持是我的动力!)看字费神?右上角“听”字,护眼模式马上开启!特朗普与马斯克:合作分道扬镳,风雨再起说起特朗普和马斯克,过去他们的关系可真算得上是一出戏。从被外界羡慕的“政商合作范本”,转眼间成了台上的针锋相对。要知道,马斯克一度是特朗..

    2025-07-30
  • 惊爆!近期颠覆认知的科技突破,你知道几个?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新的突破与创新如潮水般涌来,不断颠覆我们的认知,重塑我们的生活。今天,就为大家盘点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最新科技进展,带你领略科技的无穷魅力与无限可能。量子领域:新型原子钟,精度逆天时间,对我们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概念。但在科研领域,时间精度至关重要。近期,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款新型..

    2025-07-30
  • 为中欧科技合作共建“信任之桥”“合作之桥”“友谊之桥”

    为促进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7月25日,中国科技部会同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在京举办“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启动仪式。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指出,值此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之际,科技部将会同中欧相关机构共同实施“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为中欧科技合作共建“信任之桥”“合作之桥”和“友谊之桥”,增进战略互信,释..

    2025-07-29
  • 科技之最

    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带来的利与弊你了解了吗?

    在这个信息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工智能(AI)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像一位无声的助手,默默地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便利;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未来可能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面对这股强大的力量,你是否真正了解它带来的利与弊?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这场深刻的变革?首先,让我们看看人工智能带来的“利”。在..

    2025-07-2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