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凭什么打造出“上帝之眼”?
2025-11-28 10:05科技之最
而创造这一奇迹的,竟然是一家诞生于19世纪的小作坊。
所以这家公司,到底是怎么创造奇迹的?
但蔡司很快意识到,光靠工匠经验,做不出真正稳定、可预测的镜头。于是,1866年,他找来了26岁的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这是蔡司发展史上最关键的节点。阿贝不是来“帮忙”的,他是来把光学从经验学,推向物理学。他引入数学公式,建立成像理论,给镜头设计第一次画出了完整的“光线图”。靠这套理论,他们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批按计算设计的显微镜。
然而,公司的命运并不顺利。两次世界大战,工厂被炸。战后公司被分裂成东蔡司和西蔡司。这几乎等于从中间断一刀。但奇怪的是,分裂并没有削弱他们的技术。反而形成两套不同路线的积累:东边在精密机械上更强,西边在科研仪器上更快。等到统一,两套体系合并,蔡司的技术谱系变得更厚。进入半导体时代,挑战升级。光刻镜头的要求不再是微米级,而是纳米级,甚至皮米级,也就是万亿分之一米。
EUV 系统里最关键的,是一组多层反射镜。它们的表面误差必须控制在 0.1 nm 量级。作为对比:一个硅原子的直径大约 0.2 nm。换句话说,镜面不允许出现“比原子更大的意外”。这听上去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蔡司在前面一百多年建立的那套体系,刚好专门解决这种问题:材料自己做,曲率自己算,抛光设备自己造,测量仪器也自己生产。这种“从玻璃到测量全链条掌控”的方式,让他们可以把误差一步一步压低。
而光刻机,只是这套体系在 21 世纪的最新“应用场景”。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