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单体机场,为何落地广州?
文|《财经》记者 王静仪
编辑|王延春
10月30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新建的T3航站楼以及第五跑道正式启用,扩建后的白云机场航站楼总面积达到145.3万平方米,相当于203个标准足球场——根据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的介绍,这是全球最大的单体机场。
作为中国民航机场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改扩建工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总投资537.7亿元,历经五年建设,高峰期最多有六七千人同时在场作业,建成了T3航站楼、两条跑道、以及一座综合交通中心。
白云机场也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五条跑道的机场,作为对比,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国际机场有三条跑道。2024年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7600万人次,随着扩建完成,这里的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跃升至1.2亿人次,相当于广东全省的常住人口总量。
当然,白云机场还有发展空间,比如广州的国际枢纽能级相较于上海和香港还有差距,航空流量转化为临空经济总量还有很大潜力。但以三期改扩建工程完成为起点,白云机场从“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开放枢纽”进发,广州沿着“港—产—城”进行从产业链到城市空间的体系化布局。
扩建后的白云机场更寄托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的雄心。当前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七座机场,其中广州白云机场、香港机场强化全方位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深圳宝安机场提升国际枢纽与航空货运保障能力,澳门国际机场侧重旅游与区域联动,珠海、惠州、佛山机场补充支线运输。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民航局更是提出了到2025年“基本建成”的时间表。随着广州、香港多地机场改扩建完成,机场群支撑着城市群,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激活区域资源,为大湾区城市群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
年客流量达1.2亿人次
“白云塔台,东方6308,很荣幸驾驶国产大飞机C919,执飞广州第五跑道首航任务,见证民航枢纽建设中里程碑的时刻。我们已准备好起飞!”10月30日14时59分,东方航空C919国产大飞机执飞的MU6308航班从白云机场第五跑道腾空而起,宣告白云机场T3航站楼、第五跑道正式启用。
客流量是机场扩建的根本驱动力。2020年,白云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4376.81万人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2020年-2023年,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实现全国“四连冠”,2024年首次突破7600万人次,全国排名第二,全球排名第十二;货邮吞吐量稳居全国第二,全球排名第九。
广州有“花城”之名,花朵成为新航站楼的设计元素。屋顶由8片“花瓣”构成,旅客在空中就能提前领略花城的建筑之美;航站楼内设立了植物园和古树公园,这是国内机场第一次。
“花瓣”屋顶的施工难度高,白云机场率先全面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建造,多项工艺技术属国内首创,比如最棘手的双曲面屋面拼接难题,施工团队在虚拟空间中预演了上百遍,再复用到实体建设之中。
另一个建造难题是全球最大单体机场的庞大体量。根据《广州日报》报道,航站楼屋盖钢网架构件多达16万件,依靠人工选取安装到指定位置,无异于“大海捞针”。技术团队研发出基于有源芯片的智能分拣平台,为每一根杆件植入RFID(无线射频识别)芯片,如同给它们起了独一无二的名字,随叫随到,大大提升了建设效率和精度。
除了智能建造的广泛应用,白云机场T3航站楼还体现了绿色、艺术等人文设计理念,比如在全国首创全景航空观景平台和瞭望塔,构建首个大型公共艺术系统、打造旗舰洗手间等。
为了联动大湾区乃至华南的客流,白云机场希望打造成“空铁一体超级枢纽”。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重要一环是建设交通中心综合体,规划引入6条高铁、4条城际轨道,1条地铁、2条高速。其中,广州东环城际白云机场东站与T3同步开通,从白云机场前往广州南站最快仅需31分钟,构建起“从枢纽到枢纽”的空铁联运网络。
作为全国三大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之一,2025年上半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003.6万人次,同比增长9.2%,货邮吞吐量116.9万吨,同比增长2.0%。
扩建后的白云机场,根据民航局批复的机场总体规划,到2030年,飞机起降77.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380万吨、用地面积约35.17平方公里;到2045年,飞机起降87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4亿人次、货邮吞吐量600万吨、用地面积约41.94平方公里。
客流量的提升离不开密集的航班网络。广州白云机场希望巩固广州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城市群的连接,重点加密与千万级省会城市干线机场的航线航班频次。巩固东南亚、大洋洲、中东航线优势地位,着力开拓东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航线,积极争取加强欧美航线。
对比上海浦东、香港国际机场等成熟国际枢纽,广州白云机场仍有提升空间:上海浦东机场在国际中转量、航线网络和航权开放度方面优势明显;香港机场凭借航权政策和中转服务,长期保持国际中转竞争力。
从交通流量到经济体量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用地规模约35.17平方公里,该面积已超过广州越秀区,这也意味着白云机场管理的范围超越了一个行政区的体量——从城市里的机场,到机场里的城市,是当代大型机场共通的发展思路。
同在大湾区,香港国际机场正在谋求向“机场城市”的转变。今年1月,香港机场管理局公布发展蓝图,推出“SKYTOPIA”设想,浓缩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功能,实现逛街购物、乘船出海、观赏演出、品尝美食等一站式体验,预计2026年至2031年分阶段落成。
在白云机场周边,广州空港博览中心正在建设,将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会展综合体,主要覆盖航空物流、先进制造、时尚消费等临空偏好型产业,实现了“以展促贸、以展促销、以展促投”的目标。
同时,广州市正开展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门户枢纽“云航世界”(Aeroverse)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以及北部增长极国际航空城城市设计,以城市设计引领空间功能重构,高品质打造国际航空枢纽门户形象。
从“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开放枢纽”跃升,机场作为人流、物流的集散之地,始终塑造着一座城市的轮廓与命运。
2025年9月发布的《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广州临空经济发展总指数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前三,并在去年首次超越北京首都机场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浦东。
广州空港经济区统计,广州的现代临空产业初具规模,已基本形成航空维修、物流与供应链、时尚消费品三大主导产业。2024年,广州空港经济区航空维修业完成产值59.88亿元,同比增长23.5%;物流与供应链业完成营业收入605.50亿元,同比增长30.2%;时尚消费品业完成产值73.53亿元,同比增长17.8%。
广州空港委国土规划和建设局局长李光旭介绍,对比国际先进临空经济区,广州航空流量转化为临空经济总量还有很大空间,下一步将从区域协同的角度优化临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综合保税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大平台政策创新,将空港经济区打造为支撑区域发展的经济枢纽,同时以对外开放制度改革塑造发展优势。
空港经济区沿着“港—产—城”三阶段融合演进。根据《广州空港经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发展“4+4”现代化临空产业体系,即重点打造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时尚消费品、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战略性产业集群,支撑广州实现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战略目标;重点发展物流与供应链、会展、现代商贸、旅游休闲四大现代服务业,服务支撑广州建设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全国综合性门户,打造枢纽型国际商圈。
机场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优势同样显著。白云机场推出了全国首家“民航安检前置+海关查验前置”双前置货站、华南首台TIR国际公路运输车辆、综保区24小时通关服务等举措,其核心是“通关提速”和“成本降低”。口岸营商环境极大优化,使得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显著增强,打造国家级物流枢纽,有力吸引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落户。
建设世界级机场群
白云机场并非只为广州而生,更寄托了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雄心。
2021年,“十四五”规划直接部署广州等城市国际枢纽机场改扩建工程,为枢纽升级定调;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而2020年的《民航局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则为“世界级机场群”设定了“2025年基本建成”的时间表。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共有七座民用机场,包括广州、深圳、香港三座枢纽机场,珠海、澳门两座干线机场,以及惠州、佛山两座支线机场。在这片半径不足200公里的区域内,共有广州白云、香港国际、深圳宝安、珠海金湾等四座旅客吞吐量达千万级的机场,如此密集的分布在全世界的机场群中也很少见。
2024年大湾区机场群旅客吞吐量超过2.14亿人次;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航空客货运需求量将达4.2亿人次和2000万吨,前景可期。
几大机场近年来纷纷启动改扩建——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已于2024年底正式启用,目标年客运能力达1.2亿人次;澳门国际机场也正扩建跑道和停机坪,以突破现有容量瓶颈,相关工程也于去年底宣布动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三跑道、T1、T2航站区等改扩建工程正在进行,预计2026年完工。
规模扩大的同时,协同发展与功能分工也必不可少。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相关规划精神,香港、广州、深圳明确定位为三大国际航空枢纽,澳门、珠海等机场多点联动,同时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已于佛山高明开建,预计2028年投入使用,将填补珠西地区航空资源缺口,发挥广州第二机场的作用;惠州平潭机场被定位为千万级区域性枢纽机场,发挥“深圳第二机场”作用。
“世界级城市群民航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机场群支撑城市群。”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说,世界级机场群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机场数量,由若干个机场组成。这些机场不是简单集合,而是有合理分工和准确定位,既有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也有中型枢纽、区域枢纽、小型运输机场和公务级机场等不同规模机场,为城市群服务。其次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世界级航空公司,在规模体量和经营能力上具备强大实力去构建国际航线航点网络,实现航司与机场发展的良性互动。第三要有世界级的客流量,既有从粤港澳大湾区去往世界各地的旅客,也要有从世界各地前往大湾区各城市的旅客。同时从全球产业链角度进行分析,世界级机场群还需要世界级的货运。
目前公认的世界级机场群主要有三个:一是美国东海岸,以纽约肯尼迪机场、纽瓦克机场、华盛顿杜勒斯机场等为核心的纽约地区机场群;二是日本太平洋沿岸,以东京羽田机场和成田机场、大阪关西机场等为核心的东京地区机场群;三是英国大伦敦地区,以伦敦希斯罗机场、盖特威克机场、曼彻斯特机场等为核心的大伦敦地区机场群。
根据民航局的规划,中国一共有四个世界级机场群,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双城。
李晓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的优势有三:一是第三产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达,相较于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对人力资源流向和旅客流动更起到拉动作用;二是人口总量大、人口结构年轻,推动城市经济尤其是旅游、会展等第三产业的持续壮大;三是市场基础雄厚,无论是货运吞吐量还是客流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同时劣势在于,这里已是中国航空飞行最密集的区域,空域资源是制约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发展的主要瓶颈。
根据民航局的规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大湾区民航整体规模、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到2035年,全面建成安全、协同、绿色、智慧、人文的世界级机场群,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发挥战略性、基础性作用。
题图 | 视觉中国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