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火电厂易主!北仑9号机组今日投产,超托克托成世界第一
我国早已是世界电力第一大国,虽然近几年我国的风电光电发展速度特别快,但实际上还是火电在唱主角,在每年的发电量中,火电的产出都占了60%以上。比如,2024年我国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63.19%,较2023年下降约2.81个百分点,已经是历年来占比最少的一年,但仍为我国最主要的电力来源。
据《央视新闻》今年11月3日的报道,随着浙江宁波北仑电厂9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并正式投产,这座有着31年发展历史的火电基地迎来里程碑时刻——其总装机容量跃升至734万千瓦,正式取代了内蒙古大唐托克托电厂(装机容量为672万千瓦),成为全球在役装机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从“托克托时代”到“北仑时刻”:数据背后的量级更迭
在北仑电厂崛起之前,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大唐托克托电厂已执掌“全球最大火电”桂冠多年。这座依托准格尔煤田与黄河水资源优势的能源基地,凭借12台机组、672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成为京津唐电网的“能源粮仓”,其单日最高发电量可达1.06亿度,相当于三峡电站的单日发电水平的1/3,一度被业内称为“火电航母”。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最大”的头衔早已不再单纯指向装机容量,更考验“绿色度”与“效率值”。北仑电厂此次投运的两台机组,正是通过技术创新,破解了火电“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标签。
其核心突破在于烟气处理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双重升级。9号机组首次在百万千瓦级机组上应用烟气冷凝技术,配合全负荷脱硝、高效脱硫除尘系统,使污染物排放较传统机组下降60%——经测算,该机组每发一度电,颗粒物排放量仅为5毫克以下,氮氧化物排放量低于30毫克,远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甚至低于天然气发电的排放水平。远远看去,北仑电厂新机组“冷却塔排出的只有水汽,没有黑烟”。
数据显示,9台机组满负荷运行时,单日发电量可达1.76亿度,相当于三峡发电站的一半,能满足2000万户家庭的单日用电需求,预计年发电量超400亿度,相当于为华东地区新增一座“稳定能源补给站”,有效缓解该区域“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的供电压力。
当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提升时,大家不免发出“为什么还要大规模建造火电厂”这样的疑问,更何况浙江宁波一带并没有大型煤矿,不是我国的主要产煤区,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此地建造一座世界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呢?其实从我国能源地理与电网安全的视角来看,这一布局实则是“多元互补”能源体系的关键一环。
我国华东地区经济密度高、用电负荷大,但本地能源资源匮乏——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的煤炭、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90%,新能源发电受天气影响存在波动性。
此前,该区域的电力供应高度依赖“西电东送”工程,但特高压输电通道的输送容量有限,且受西部来水、来风情况影响。
而北仑电厂电力的规模化产出,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口:作为区域内的“基荷电源”,其稳定的发电能力可与新能源形成“互补”——当风电、光伏出力充足时,火电可降低负荷;当新能源出力不足时,火电迅速补位,保障电网频率稳定。
全球对比:中国火电转型的“不一样路径”
北仑电厂的登顶,与全球火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就在2025年7月,德国莫尔堡火电厂被爆破拆除——这座耗资30亿欧元、装机容量1654兆瓦的“先进火电项目”,仅运行6年便因环保压力与能源转型政策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案例折射出部分国家在能源转型中“一刀切”式淘汰火电的激进路径。
相信北仑电厂的运营将进一步证明,火电并非新能源的“对立面”,而是“合作伙伴”。其734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中,两台新机组预留了与新能源协同的接口,未来可通过“火储联调”“风火互补”等模式,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北仑电厂“最大”之后的更高追求
北仑电厂登顶“全球最大火电厂”,并非我国火电发展的终点,而是“绿色转型”的新起点。从托克托电厂的“低碳改造”到北仑电厂的“高效新建”,我国火电行业正在用实践证明:在“双碳”目标下,火电不是“落后产能”的代名词,而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成为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新能源发展的“稳定器”。
消息来源:《央视新闻》11月3日报道《我国装机规模最大,火电厂今日投产》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