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夫妻守渡口39年,他们的愿望是:去坐一回高铁和飞机
江西吉安万安县的赣江之上,弹前乡昆仑渡口是吉安仅存的两处渡口之一。万安、兴国两县8个乡镇数万村民,从这里出发,到对岸去赶集、上班、娶回新娘。在渡口守了39年、一年只休一天的掌舵人,是已经年过六旬的肖瑞彬。
14000多个日夜,70000余趟往返,在600米的江面上,肖瑞彬和妻子划出了最美的人生弧线。
“肖师傅,过河哟”,这是61岁的肖瑞彬39年里最常听到的话。
7点刚过,渡口的大樟树下已经坐了好几个要过江的乡亲。镇上隔天一次集,有老人拎着满满一竹篮蔬菜,晶莹的露水还在菜叶上滑动;也有人怀里抱着裹得严严实实的布袋,不用猜,准是带给亲戚的土特产。
林国英长期在对岸的涧田乡承包工程,十几年里,他一个月最少过河5、6次,肖瑞彬的渡船就是他上下班的“通勤船”。以前没有修356国道的时候,他到对岸要绕四个小时,现在骑摩托车乘船过渡,到涧田乡就只要八分钟,大大缩短了出行的时间。
和大家简单打过招呼后,肖瑞彬动作麻利地跳上船,发动渡船,看到船稳稳地抵住岸边,才招呼大家上船。有人骑着摩托车小心驶上甲板,有人挑着扁担慢慢挪步,肖瑞彬的妻子匡菊香不多说话,轻轻伸出手帮身旁的老人扶稳竹篮。
深秋的赣江,微风徐徐,清晨的阳光洒在江水之上,也照得船上的人眼前一片豁亮。两岸的树还是养眼的绿,晨光中显得更加青翠。船尾划出两道细长的水痕,很快又被江水轻柔地抚平。渡船上,乡亲们轻松地聊着家常,不时传来一阵欢笑。
这是肖瑞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只是很多年前,掌舵的那个人是父亲。他原本没想过子承父业,学了裁缝,一手好手艺在十里八村还小有名气。直到1986年,万安县交通局对全县渡口改造,人力帆船要换成机械木船,但父亲肖家鸿已经超过了继续当渡口承包人的年纪,谁来接班,一时成了难题。肖瑞彬再三思量后和妻子报名参加培训,成为昆仑渡口的渡工。
肖瑞彬那年刚22岁,有父亲和妻子守在渡口,他偶尔还能跑回家接点裁缝的活计。2005年,父亲退休,裁剪衣服的活就再没有时间接了。肖瑞彬干脆把缝纫机收进柜子,辞掉村干部的工作,开始专心守着渡口。
那也是肖瑞彬家过得最紧巴的一段日子。大哥去世后,两个侄子跟着他一起生活,家里8口人吃饭,5个孩子上学,渡船的微薄收入,撑不起一家老小的花销。过年时孩子们想要一身新衣服都成为奢望,肖瑞彬想到的办法是,每年轮着给孩子们做新衣服,小的捡大的衣服穿。
那几年,肖瑞彬和妻子打渔,种地,想方设法贴补家用。看着孩子们过年也吃不上几顿肉,再看看儿子衣服上的补丁,肖瑞彬不是没想过离开渡口。“师傅和师兄都去了广东的制衣厂,一个月挣几千块钱,而我在家里连一千块钱也挣不到”,为了孩子,他也想去广东打工。
昆仑渡口想换承包人,等了两个多月,没有一个人应征。“都不来摆渡,那大家伙出门该怎么办呢?”出去打工的念想就这样被肖瑞彬摁在了心里,此后再也没提过离开渡口的事。
从小看大的江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两岸,忙的时候一天跑十多趟,人少的时候跑两三趟,渡船的日子看起来平淡,也有独特的风景。同村的肖瑞增常跟人提起,当年就是坐着肖瑞彬的渡船,他娶回了住在对岸的新娘,“要没有这个渡船,我连娶媳妇也娶不到,因为交通不方便,见面都见不到”。不仅如此,新娘结婚买的被褥、箱子、单车等这些嫁妆也都是用渡船运过来,来吃酒的亲戚、朋友,也都是坐渡船到新郎家的。
就是在这条普通的渡船上,肖瑞彬吃过各种包装的喜糖,后来又看到小两口一左一右拉着两个小孩的手来坐船;再后来,小两口变成了老两口,头发花白了,拽着孙子孙女的手上船,喜滋滋地让孩子们跟肖爷爷打招呼。揣在兜里的喜糖,孩童稚嫩的声音,都是“江上人”肖瑞彬独享的欢喜。
肖瑞彬是个勤快人,乡亲们有人骑着自行车上渡船,也有人开摩托车,有时候刚一下船就发现不是链条坏了,就是车胎漏气,肖瑞彬都看在眼里。转头闷声不响一点点学会了补胎、换链条,帮人家修完,还一分钱不要。要是遇上刮风下雨,渡不了船,他就把乘客领回家。“粮食自己种的,菜也自己种的,招呼一下客人是非常高兴的事”,二楼的客房,两张床收拾得干净整洁,两口子既管吃,还管住。
肖瑞彬很犟,说好的刮风下雨不开船,夜里也不开船,谁来也不例外。他心里一直没忘父亲的叮嘱:船上坐的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家老小,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这艘陪伴了近20年的渡船,是肖瑞彬格外爱惜的“老伙计”。他和妻子几乎每天都要拎着水桶打好江水,一遍遍地冲洗甲板,冲不干净的地方,就用钢丝刷一点点仔细刷。渡船每隔两三年就要保养一次的时间,他一笔一笔记在船舱里。
这些年,县、乡公路越修越好,街坊四邻买汽车的人越来越多,来渡口乘船的人渐渐少了。这几个月,过渡的乘客只剩下三四个人。为了方便大家最快联系上他,肖瑞彬把电话号码写在一块板子上,挂在渡口最显眼的位置。
有的时候等了一上午都没有一个人坐船,但刚端起饭碗,肖瑞彬就接到了要过江的电话。有时候午休刚躺下,电话又来了。14000多个日夜,70000多趟往返,39年里,肖瑞彬每年只给自己放一天假,大年初一。可这个规矩,肖瑞彬也总忘。坐船的人忙不迭地跟他道歉,他笑呵呵安慰人家: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大年初一来坐船呢?
渡船的收入并不高,但肖瑞彬在心里码着一串人名,都是拉扯半天,也绝不会收钱的人。“我家种的三季稻子都是左邻右舍帮忙收的,他们有的人好久才坐一回渡船,哪能要钱呢?”
解缆、掌舵、靠岸、固定锚链,重复了千万遍的动作,肖瑞彬不知道还要再重复多少回。撑了39年的渡船,看惯了赣江的春夏秋冬,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两岸能早点建桥。他早都打算好了,等桥建好了,他就把渡船交出去,带着妻子去坐高铁,坐飞机,坐轮船,他也安心做一回乘客,好好看看赣江之外的风景。
▌本文转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记者丨黄茹 李先 刘双 莫春盛 陈梓斌 刘耀金 匡翀
摄像丨董世龙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