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的深夜街头,总有一盏灯为夜归人亮着。李俊永的炸锅前,油花翻滚的声响与食客的欢笑声交织,这个被称作“鸡排哥”的男人,用九年时间将一块6元的炸物,炸成了现象级文化符号。他的爆火,既非偶然的流量狂欢,更非资本运作的产物,而是一场关于商业本质的回归实验——当市场被预制菜与营销套路充斥时,真诚反而成了最稀缺的破局利器。
在物价飞涨的年代,李俊永的炸锅像块顽固的礁石。自2015年支起摊位,他坚持“三不原则”:不换摊位、不涨单价、不降品质。学生群体享受的1元特惠,让他的摊位成了校园外的“第三食堂”。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对工艺的偏执——腌制配方透明化,每日换新油,手臂上因油温过高留下的烫伤疤痕,被他戏称为“工匠勋章”。“炸不到位无法原谅自己”的誓言,在预制菜横行的时代,成为击穿消费者心理防线的重锤。某次原料供应商试图推销低价鸡肉,他当场撕毁合同:“我的顾客不是数字,是活生生的人。”
李俊永的摊位前,永远飘荡着欢快的“段子雨”。“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的戏谑,“胃比面子重要”的调侃,让排队从煎熬变为期待。他独创的“四点半学生专供时段”,让高中生们感受到被偏爱的特权;记住常客口味的细节,如“少辣多脆”“双面撒粉”,将标准化服务转化为私人订制体验。有顾客在社交平台留言:“在他这里买鸡排,像被长辈宠着。”这种“非标准化温暖”,恰恰戳中了都市人被算法包围后的情感饥渴。某次暴雨天,他坚持为排队顾客发放自制姜茶,这个举动被拍成短视频后,播放量突破千万。
当网红店用“雇人排队”制造虚假繁荣时,李俊永主动将限购数量从5份降至2份,并推出“排队卡”避免顾客空等。收摊时剩余的鸡排,他总是随手送给环卫工人或晚归的上班族。妻子会在酷暑天为排队者分发冰镇矿泉水,女儿用零花钱定制了“鸡排哥专属扇子”送给常客。这种“把顾客当邻居”的经营理念,与某些品牌“割完韭菜就跑”的短视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某餐饮分析师指出:“他的成功证明,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慢’反而能构建更持久的品牌壁垒。”
短视频平台上,李俊永与顾客的互动片段被剪辑成“景德镇深夜食堂”系列,11天内吸引74.5万粉丝关注。地方政府敏锐捕捉到这一文化现象,48小时内授予其“文旅推介官”称号,将摊位所在街道改造为“鸡排大道”,设置主题打卡墙与周边商店。这种“民间爆款反哺城市”的模式,为中小城市的文旅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数据显示,改造后街道夜间客流量增长300%,带动周边20余家小店营收翻倍。
李俊永的走红,本质是一场关于商业本质的觉醒运动。当某些品牌忙着构建“人设”时,他选择做最真实的自己;当行业沉迷于数据游戏时,他坚持“用舌头投票”的品质标准。他的炸锅前,没有复杂的会员体系,没有烧钱的补贴大战,有的只是九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对食客最基本的尊重。这种“笨功夫”战略,在效率至上的商业丛林中显得格格不入,却意外击中了现代人最深层的情感需求——我们渴望的,不过是一份不被算计的真诚。
在算法推荐与流量焦虑盛行的今天,李俊永的故事像一记清亮的耳光,提醒着商业世界:所有技巧终将过时,唯有对人性的洞察与尊重永不过期。当他在深夜收摊时,总会有熟客帮忙收拾桌椅,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或许就是商业最美好的模样——不是单方面的收割,而是共同成长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