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企业家的"新"声:从许昌超市到福耀大学,中国商业的精神谱
2025年深秋,《人民日报》与企业家谈新系列报道掀起舆论热浪。当79岁的曹德旺在头版说出企业家要像象棋里的士,当90后王兴兴在实验室敲着机器人代码,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正在勾勒中国民营经济的精神新坐标。
60后于东来:许昌超市里的反内卷实验
河南许昌的胖东来超市,日均客流3万人次,被网友称为零售业的海底捞。66岁的于东来穿着洗旧的工装,在采访中掏出泛黄的工资单——1999年,他把1700万利润的50%分给员工:那时候账上只剩8块钱,但员工眼里有光了。这种分钱哲学让胖东来员工平均工资高出行业40%,换来的是不满意就退货的底气——去年退换货金额达1.2亿,投诉率却低于0.01%。
面对为何不扩张的追问,他指向货架上的红薯:去年有供应商想多赚2毛钱,我让全许昌的胖东来下架他家产品。做企业不是养鱼,是养河——鱼会死,河要活。如今胖东来关闭13家盈利门店,专注打磨3000平米的城市客厅,用免费充电、宠物寄存这些不赚钱的服务,在电商冲击下逆势增长27%。
85后王宁:潮玩IP里的文化突围
泡泡玛特北京总部,拉布布的设计师手稿铺满整面墙。38岁的王宁摩挲着限量版盲盒:2017年首秀时,有人笑我卖大人玩具,现在全球每5秒卖出一个拉布布。这个将故宫瑞兽变成潮流IP的年轻人,正在用From China to World的路径改写中国制造——同一款玻璃杯,印上拉布布后溢价10倍,去年海外营收突破50亿,北美门店里60%顾客是金发碧眼的本地人。
面对盲盒炒作的质疑,他展示后台数据:2025年新增300万18-25岁女性用户,70%为收藏而非投机。我们不是卖玩具,是造梦工厂。在他规划中,泡泡玛特要做文化路由器——把景德镇陶瓷技艺、苏州缂丝工艺变成潮玩语言,让中国制造从性价比转向价值感。
90后王兴兴:机器人实验室的笨功夫
杭州滨江区,28岁的王兴兴蹲在地上调试人形机器人。这个放弃硅谷高薪的技术痴,带着10人团队啃下327项专利,把人形机器人价格从200万压到18万。去年有高校老师说,买不起进口设备,我们直接送了三台。这种开源精神让宇树科技的机器人进入全球200所高校实验室,GitHub上的代码被下载12万次。
当被问及何时盈利,他指向车间里的机械臂:我们给比亚迪造的搬运机器人,让产线效率提升40%。现在亏的每一分钱,都是未来的护城河。在他看来,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优势不在风口,而在从螺丝到算法的全链条吃透——车间墙上的标语写着:今天的实验室,就是明天的生产线。
40后曹德旺:玻璃大王的士字哲学
福耀科技大学的工地上,79岁的曹德旺踩着黄泥查看校舍。这个捐出100亿建大学的老人,坚持首年只招50名学生:教育不是养猪,要慢养。课堂里,学生上午学材料科学,下午进福耀车间,企业导师名单里有特斯拉的工程师。我不要他们喊我校长,叫我曹师傅就行。他笑说,掌心的老茧蹭过新砌的砖墙。
面对捐款不涨薪的争议,他翻开财务报表:福耀4万员工平均月薪1.1万,连续12年行业第一。做慈善是个人选择,发工资是企业责任。在他办公室,敬天爱人的书法旁,摆着1987年的第一块国产汽车玻璃——边缘的气泡清晰可见。那时候被外企嘲笑中国玻璃只能装厕所,现在他们的工厂都在用福耀标准。
时代的共鸣:从赚钱到留痕
当于东来的高福利慢扩张、王宁的文化溢价、王兴兴的技术深蹲、曹德旺的专业主义同时出现在党报版面,这场对话超越了商业范畴。它折射出中国企业家代际更迭的深层逻辑:60后重构商业伦理,85后改写价值定义,90后攻坚硬核科技,40后守护实业初心。
正如曹德旺在采访最后所说:以前觉得企业家是无冕之王,现在明白,我们是过河卒子——只能进,不能退,因为身后是中国制造的汪洋大海。从许昌的三尺柜台到闽江的玻璃幕墙,从北京的潮玩展会到杭州的代码世界,这四代人的新声,正在谱写中国商业最动人的叙事:不是首富排行榜的更迭,而是每个创业者在时代浪潮中,留下的属于自己的精神刻度。
#中国企业家精神# #代际传承# #实体经济新势力#
(本文基于《人民日报》系列专访、企业年报及实地调研,部分数据截至2025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