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了解《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中国近代最早的正规军事学府
概述
被历史学家评价为“影响中国”的军事学府。
该校前身是袁世凯1902年在保定西关开办的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当时主要是安排旧军队中的统兵将官和侍卫入堂接受军事培训,也招收部分省份的陆军官弁深造。后来学校先后经历了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等多次更名,最终在1912年民国改元后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
至1923年学校停办前,保定军校的占地面积已达3000亩,拥有校舍房屋573间,并有分校和靶场,有教师500余人。学校分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zī]重兵五科。课程分为学科、术科和外文三大类。保定军校先后开办21年,共培养了11000余名军事领导人才,仅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500多名,包括蒋中正、吴佩孚、孙传芳、陈诚、张治中和傅作义等民国时期的著名人物都是该校学生。而该校也为后来成立的黄埔军校输送了大量的教学和领导人才。
1993年6月在保定军校旧址上成立了保定军校纪念馆,2006年6月,该馆的军校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2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北洋行营将弁学堂
1902年6月,经清政府批准,袁世凯率先在保定西关(约小集街一带)开办了北洋行营将弁学堂,隶北洋军政司教练处。冯国璋为学堂监督,雷震春为学堂总办。、
该校每期总设员额为一百二十名,内有将领二十名,哨官长四十名,弁兵六十名,主要安排旧军队中的统兵将官和侍卫入堂接受军事培训。另外,还召示山东、山西、河南等省选送一批陆军官弁来堂深造。因此,该堂又称为“各省将弁学堂”。学堂以八个月为一期,至1904年秋停办,共办四期,毕业学生计五百四十五名。
北洋行营将弁学堂是短训类学堂的代表。主要抽调直隶淮军各军营哨具有带兵经验,有志向上的官弁进行深造,学习新的军事知识,后来,鲁、晋、豫等省也选送官弁来堂进行代培,因此该学堂又称“各省将弁学堂”。
学堂的课程主要设六门:军制门、战法门、击法门、演练门、实练门、试击门。除以上六门外,根据学员的程度深浅,可添学战史学、兵器学、架桥学、通讯学、测绘学及数化、物理等课目。
学堂的教学采用三种方法,一是“讲义法”,主要通过讲授阐明学术原理;二是“问答法”,或口述或笔记,以核学员造诣之深浅;三是“考验法”,考察学员所学能否见诸实用,随时就地调集部队配合军校学员进行演习。
学员功课分数,由教习按日记录,每月由总教习查核考试,转申军政司甄别优劣,分别存记。学习时间,每日堂内讲习不少于4小时,操场讲习不少于2小时。就地讲习每7日一次,学习击法每月3次,原野操演每月1次。学堂的学规严格。学员不论官职大小,均听教习训斥;无论在堂在外,均穿号衣;其一切过犯,均按军律核办。该学堂学额120人,其中将领20人、哨官长40人、弁目60人,该校督办(校长)由军政司教练处总办冯国璋兼任,总办为雷震春;总教习为日本步兵少佐多贺宗之,副总教习为日本工兵大尉井上一雄。此外,学堂有职员10人,教习和帮教习各6人。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共办4期,毕业学员545人。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和其它几个学堂都是对一些选拔上来的高、中、低级别的军官进行培训。
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
1903年10月,学校创办者袁世凯于保定东关一片庙宇处,维修扩建大小房屋五百七十三间,创办了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该学堂隶北洋军政司教练处,是速成类军事学堂的代表,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军事学堂。学堂初期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等五科,其教学规范与学堂规模堪称北洋军事学堂之最,学制二年。第一期学生从北洋陆军各部队现役军人中招考;第二、三期则从各部队中弃文习武的文职人员以及清末秀才、举人与青年学生中招考。该堂自开办起至1906年8月,前后历经三年,共办三期,共计毕业学生一千四百二十六名,为新建北洋陆军输送了一批统兵军官。
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
1906年8月,原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奉陆军部令更名为陆军速成学堂,隶属于朝廷陆军部。该学堂计划每年招考新生一千一百四十名。
光绪三十二年(1906)8月,清政府把兵部改为陆军部,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划归陆军部管辖,更名为陆军速成学堂,又称陆军协和速成学堂和陆军通国速成学堂。通国就是全国的意思。
同年11月,段祺瑞出督各学堂,任学堂督办,学堂总办先为郑汝成,后改为赵理泰,监督为曲同丰,后为吴纫礼、何绍贤;提调为张鸿绪。学校招收的学生由北洋各省扩大到全国,计划每年招生1140名,主要招收各省旗的武备学堂学生和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学生入学后,分为两班,凡经考试,有普通学科程度者,归第一班,专学军事专科,一年半毕业;如普通学科未学完或完全未学者,归第二班,先学普通学科一年,再学军事专科一年半,共两年半毕业。学生毕业后,均入队实习3个月。陆军部还规定,以后各省选送留学军事的学生,必须以这些学生中选派,不得另自选送。
除此之外,学堂还设有留学生预备班,留学生必须在此学习后,经考查合格,才能派遣出国。蒋介石(在学时的名字叫蒋志清),便是在这里上的第一期炮兵科预备班后留学日本军校的。从这里与蒋介石一起留学日本的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的著名学生还有张群、杨杰、林振雄、王柏龄、马晓军、陈星枢等65人。
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主要培养初级军官,第一年主要从北洋各镇在职军官中选拔,以后并弃文从武的秀才举人及文职官员中招收。该校除设步兵科、马兵科、炮兵科、工兵科、辎重兵科(也就是后勤运输)各科外,还设有师范班、经理班、军械班、日文班、德文班、英文班,法文班。
为解决校舍问题,袁世凯挪用北洋财政各种款项22万304两白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至1904年11月施工一年半才竣工,建成大小房屋573间的军校校舍。
并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2月14目上书清廷进行了说明。该学堂归陆军部后,学生来自全国“名省期未毕业的武备学生及按选体验格式考取文理清通的良家子弟”。学堂还设有留学生预备班,至1909年时毕业生达3000人。陆军速成学堂在办学方法上基本与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相同。
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是继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后的又一所大型军事学堂,其中很多毕业生受到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的赏识和重用,成为北洋军阀的骨干力量,组成“速成武备”派的军事集团。较著名的学生有王承斌、孙传芳、孙岳、商震、齐燮元、杨文恺、刘汝贤、臧式毅、张基、周思诚、王都庆等等。
陆军军官学堂
清政府为了防止袁世凯独揽办理军事教育的大权,申明陆军大学堂只能设在北京。袁世凯以办陆军大学需要借才外国人,“在京延订亦多未便”为借口,强行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保定办了一所军官学堂。他在同年闰四月给朝廷的奏折中表白说,军官学堂“虽则不居大学堂之名,而已著大学堂之实也。”这就是中国清末规模最大的高等军事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堂。以后,随着全国四所陆军中学堂学生毕业,逐步改变了从现有军官中挑选学员的办法,而从陆军中学堂毕业生中招收学生,成为中国的陆军大学。
1907年7月,军官学堂速成科从保定西关迁到东关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内继续开课。两学堂保留各自名号,速成学堂直属于陆军部军学司,军官学堂则直隶于军谘[zī]府,又称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或军谘府军官学堂。1907年,军官学堂第二期学生入学。1909年9月,通国速成学堂根据陆军部令停止办学并入军官学堂,原设于西关的军官学堂全部迁到原通国速成学堂院内继续办学。同年11月,军官学校第三期招生入学。
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督办段祺瑞,监督张鸿逵。初设时分两科:速成科一年半毕业,深造科三年毕业。第一、二期各招生120人,生源为从北洋各镇中选出的现役军官,授以高等军事科学理论,为培养全***官的总汇之所。其教育制度、教材均仿效日本陆军大学。陆军部成立后,陆军速成学堂便与陆军军官学堂的速成科合并,但两个学堂仍保留独立的名号。两个学堂同在一个校园内上课和训练。
军官学堂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4月开办至宣统三年(1911)10月在保定期间,共招收三期学生,共毕业230多名学生。著名毕业生有孙岳、李炳之、陈调元、陈文远、吴光新、吴新田、魏宗瀚、熊炳琦、师景云、张联升、张敬尧、胡龙骧、何遂、王承斌、安俊才、杜持、齐燮元、李济深、张文、周风歧,以及因参加辛亥***未再回校上学的肄业生吕超等。
1911年7月,军官学堂奉军谘处令更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学堂总办改称堂长,张鸿逵为首任堂长,原学堂在校生一律转为预备大学堂生,原军官学堂第三期学生因为辛亥***的爆发而延至1913年11月在北京毕业。
陆军军官学校
学校规模
师资力量
学校成立后国内师资缺乏,学校的主要师资队伍为60多名日本教习,其中,陆军马医学堂、将弁学堂、北洋军医学堂和北洋宪兵学堂还聘请日本教习为总教习。
校中的教育长、教官,多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队长、排长等多是过去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毕业生。助教是挑选一些优秀士兵充当。
学科建设
截至1923年,军校本部下分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五科。课程分为学科、术科和外文三大类。13个学生连。每科设科长1人,直接管理本科学生教育事务。保定军校多采用日本和德国的教育方法,每天至少有半天时间教授课程,在军事课程外增加理化、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学校在注重理论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实践,学生有半年的时间在北京和保定之间进行实习,实习合格毕业分配到各地的军营中。
学校共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5科,步兵科7连,每连约120人;骑兵科2连,每连约100人;炮兵科2连,每连约60多人;工兵科1连,约60多人;辎重兵科1连,约100人。每科设科长1人,直接管理本科学生教育事务。学生按120人左右编成连,每连3排,每排3班。充当连长的,多系晚清时期的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生。每科设有教官,担任战术、筑城、兵器、交通4大教程的教育学科。学科还有军制学、各兵科的典范令、各种外国语文等。术科则分操场、野外、劈刺、体操等。还有测量地形学习和实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