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过亿的老爷爷告诉我最赚钱的商业模式:卖什么就不赚什么的钱
一位身价过亿的老人告诉我:真正赚钱的生意,都不是卖什么赚什么的钱!
八十多岁的老周爷爷,坐在茶馆里,一边喝茶一边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还以为他是在故弄玄虚。直到他随口讲了几个例子,我才明白,这种“违背常理”的思路,正是他赚了一辈子钱的核心。
这句话听着像是反话,可对做生意的人来说,却像是捅破窗户纸。因为它和我们习惯里的挣钱逻辑完全不一样。
“卖什么就别指望赚什么的钱,要盯着后面能继续赚的钱!”
你可能觉得亏钱?但那些来买鸡蛋的人还会顺手带点菜、油、米、洗衣粉,这些才是大头利润。鸡蛋只是“钩子”,真正赚钱的是后续购物。一天卖鸡蛋亏20块,但靠其他商品赚2000多,不用大声吆喝,超市的顾客自动留在了他家。
后来,他把这种“亏着引流”的玩法扩展到12家连锁店,对手根本抢不走他的客源,因为大家脑子里都刻着一句话——“周家的鸡蛋最便宜”。
老周说,这就叫不赚表面钱,要盯住顾客持续的消费能力。
---
再看第二个例子。
他代理打印机的时候,一开始机器按市场价卖,一台赚300,但销量迟迟打不开。后来他把规则改成:买6个墨盒,就送一台打印机。
打印机成了免费的,那学校、小公司一拥而上。但要用他的打印机,就只能用他的墨盒,这笔账算下来,光三年锁死的墨盒利润,就是原来机器利润的5倍。
机器是诱饵,耗材才是现金流。
---
第三个例子来自他儿子开健身房。
刚开业时,年卡卖2888元,结果每月只有几十个人办卡。按照老周的建议,把价格降到999元,还送两节私教课。
便宜年卡吸引了更多人,但来一次健身房,教练发现机会自然会上前——免费帮忙测体能,展示专业,然后推荐私教课程、定制减脂计划。一个客户的私教单,就是几千块的额外收入。旁边还有高利润的蛋白粉、运动服可卖,最终盈利比单纯卖年卡高好几倍。
年卡只是敲门砖,真正让钱源源不断进来的,是课、产品和服务。
---
还有他孙女在网上卖童装的故事:
衣服成本多少就卖多少,但买衣服的宝妈会被拉进一个免费的育儿群,群里每周有儿科医生分享实用知识,还有低价育儿用品团购。宝妈们留了下来,反复在里面消费辅食、绘本、安全座椅,这些才是真正的收入。
宝宝很快就长大换季,但父母对育儿的投入是持续的。衣服卖的是成本,关系卖的是长期信任。
听完几个案例,你会发现一个共同点:
他们都不急着在第一单把顾客身上的钱赚干净,而是先诱导、圈住,再在之后的需求里下手。
老周告诉我:“普通人之所以做不大,是因为太着急,就想着卖的那样东西一定要直接赚够钱——而不是想多一步:这个人以后还能在哪儿掏钱。”
---
比如开早餐店,豆浆可以只卖1块吸引顾客,让人顺手买高利润的包子油条;
比如水果社群,西瓜按成本卖,把大家拉进群,用进口水果或套餐提高毛利;
比如上门维修电器,不靠上门费赚钱,而是在服务时推高价保养项目。
---
生意的大钱,全在后端!
老周总结得很直白:
“先用免费的、便宜的、甚至亏的东西,把用户拉近你;再用高频、高利润的项目,把他的钱慢慢赚走。”
这一招看似简单,但很少有人舍得放下眼前的一点利润,因为多数人怕风险、怕亏、怕“万一人家转头就走了”。可正是这种舍不得,让很多人陷在重复辛苦赚小钱的循环里。
---
那么,问题来了——
你是愿意守着眼前这笔“一锤子买卖”的小利润,还是敢赌一把,把顾客牢牢握在手里,去赚源源不断的后续收入?
有的人说,这种模式适合超市、大企业;也有人说,小生意照样能玩,只要想明白自己的“钩子”是什么。
你觉得,在今天这么卷的市场里,我们普通人,到底该不该学这种“先不赚钱”的生意逻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