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械之最

这条路上,方向盘就是他们的“武器”!

2025-09-14 10:56机械之最

他们

有的是马来西亚橡胶园的“小少爷”

有的是在新加坡拿着高薪的工程师

有的是在泰国做车行生意的老板

……

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

他们舍弃了原本优渥的生活

毅然回到祖国

以方向盘为“武器”

打通“抗战生命线”

用生命诠释

“国家存亡,匹夫有责”

他们,就是南侨机工

新华网“重访抗战地标”报道组

近日来到云南西部

沿着曾经的滇缅公路

寻找更多有关南侨机工的故事

1

打通滇缅公路

打通“抗战的生命线”

在中缅边境的云南德宏畹町

原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

我们见到了中缅国界畹町桥

它只有20余米长

却是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物资经缅甸运入中国的必经之路

畹町桥,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南侨机工运输的抗战物资经过这座桥运入国内,再运到大后方。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

我国沿海重要港口相继沦陷

西北公路、滇越铁路等陆路交通

也先后被切断

为保障抗战物资运输至国内

近20万云南人民

在缺乏必要工程机械和壮劳力的情况下

借助最简单的工具

手挖、肩扛

昼夜不停地苦战9个多月

终于,在1938年8月底修通了

滇缅公路

成为中国抗战重要的补给生命线

滇缅公路“老虎嘴”,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公路的一侧是湍急的怒江,另一侧是绝壁。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在“老虎嘴”的崖壁上

修建滇缅公路留下的痕迹

至今清晰可见

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当时的艰辛

怒江。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滇缅公路,艰险异常

它越过云岭、怒山、高黎贡山等崇山峻岭

横跨漾濞江、澜沧江、怒江等急流深谷

从云南昆明通往缅甸腊戍

滇缅公路遗址,位于云南德宏芒市三台山乡。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2

回国!支援抗战!

路修通了,但问题依然严峻

当时的中国

严重缺乏熟悉汽车驾驶

与维修的技术人员

危急关头

时任南侨总会主席的陈嘉庚

1939年2月在《南洋商报》上

发布公告

征募懂驾驶、会修车的华侨青年

回国支援抗战

白清泉,“八十先锋”领队,拍摄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是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洋各地回国参与抗战的三千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及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

公告一经发出

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泰国、越南等各地华侨

争先恐后地报名

短短10天便有80人响应

他们第一批回国

被称为“八十先锋”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内展示的李月美的事迹。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后续报名者不断

他们中有教师、医生、商人、工程师

其中不乏家境殷实者

通告要求年龄在20-40岁之间

但前来报名的人中年纪最大的49岁

最小的仅13岁

他们有的瞒报、虚报年龄

甚至女扮男装

也要回国参与抗战

1939年

先后有9批共3200余人

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回国支援抗战

《运输救国歌》歌词,拍摄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是什么让这些华侨

宁可放下安稳、优渥的生活

也要回到战火弥漫的祖国?

和我们同行的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夏玉清教授

研究认为

夏玉清教授:

华侨有一颗炽烈的爱国心,虽然身在海外,却始终和祖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当日本侵华时候,他们义愤填膺,觉得有责任要保卫中国。

南侨机工们排除万难

毅然决然地踏上归途

驾驶卡车

穿越枪林弹雨

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

为抗战筑起了一条

“不沉的补给线”

3

路险关、雨季关

瘴疟关、空袭关

在芒市三台山乡

——我国唯一的德昂族乡

车轮轧过塘石路向山顶攀爬

数不清的接近90度的转弯

和公路一旁的悬崖

让我们对滇缅公路的

坡多、路险、弯急

有了更直观的体验

位于云南德宏芒市三台山乡的南洋华侨抗日机工无名英烈纪念碑。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在盘山公路快到最高的位置

我们找到了

南洋华侨抗日机工无名英烈纪念碑

它迎风而立

仿佛向路人诉说着过往

位于云南德宏芒市三台山乡南洋华侨抗日机工无名英烈纪念碑一旁的“翻车洼”。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墓碑所在公路的一旁

当地俗称“翻车洼”

由于道路艰险

当年在这里

不少南侨机工连人带车,掉了下去

再也没能活着回来

机工们行驶在滇缅路上,拍摄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此外

由于云南西南部雨季漫长

雨后道路泥泞湿滑

行驶在狭窄、临近悬崖的路段时

机工们有时甚至需要

将身体“悬挂”在车外充当“人肉导航”

痢疾、霍乱、疟疾……

同样可怕的,还有连绵的雨季里

无处不在的热带流行病

尤其是疟疾

战时后方,普遍缺医少药

得了疟疾几乎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有些机工感染了疟疾扛不住

就把车开到山洞或树林里面隐蔽起来

以防被日本人发现

其中一些机工没能熬过去

最终守着一车物资,因病去世

然而,更大、更致命的威胁来自天上

——日军的空袭

1940年

日军成立了“滇缅公路切断委员会”

从1940年10月后的

近4个月的时间里

日军出动飞机400余架次

对滇缅公路进行狂轰滥炸

白天遇到敌机轰炸

机工们利用地形将货车隐藏起来

夏玉清教授:

没有藏身之地,但是我们的机工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一个就是在运输车上覆盖树枝进行伪装。还有就是,从早晨9点到下午3点不运输,在晚上运输。

夜里,机工们只敢开近光灯行驶

听到敌军飞机的声响

立刻熄火关灯

等轰炸结束再继续赶路

车辆一旦中弹

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南侨机工的驾驶执照。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路险关、雨季关、瘴疟关、空袭关

关关难过

……

滇缅公路1146公里

1000多名南侨机工在此付出了生命

平均每一公里

就有一位先辈长眠于此……

4

“方向盘就是我们的武器”

滇缅公路惠通桥,桥下为怒江。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1941年12月7日

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此后国际战局急转直下

1942年4月下旬

日军占领滇缅公路的起点缅北重镇腊戍

5月3日,侵入云南畹町

5月4日,攻陷龙陵

5月5日,向滇缅公路咽喉惠通桥袭来

……

惠通桥爆破,拍摄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惠通桥

抗战时期滇缅公路过怒江的唯一通道

为阻止日军进一步进犯

1942年5月5日

中国守军下令将其炸毁

切断了滇缅公路

……

海外华侨主要抗日救亡团体序列表。新华网 岳瑞芳 摄

1939年至1942年

滇缅公路通行了近3年

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

通过滇缅公路抢运50万吨军需物资

用青春和生命

为抗日战争

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作出重大贡献

今天的惠通桥旁

矗立着这样一尊雕塑

一位老人坐在椅子上

拄着拐杖,望向怒江对岸

雕塑名为《遥远的等待》

他是谁?又在等待着什么?

惠通桥旁的雕塑《遥远的等待》。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据介绍

老人叫翁家贵

15岁跟着老乡去马来西亚打工

23岁学会了开车

是第五批回国的南侨机工中的一员

被编在14大队14补充中队

很快就开始了运输工作

夏玉清教授:

补充中队的意思就是,哪个队的人生病了、受伤了,人开不了了,但是车子不能停,就补充进去开车。

他有一句名言

“我们是开车的,方向盘就是我们的武器!”

5

赤子功勋,永志不忘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来到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的那天

天空飘着细雨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

南侨机工的后人叶晓东

纪念馆的英雄墙上

有他不曾谋面的父亲的名字

——陈团圆

南侨机工后人叶晓东:

我是十三四岁的时候,因为好多南侨机工到畹町,都知道我妈妈,都来我们家坐一坐、看一看,我才知道我父亲是南侨机工。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里的英雄墙。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1939年,陈团圆离开马来西亚

回到中国支援抗战

直到1942年,滇西沦陷

当时我父亲已经到了惠通桥。因为惠通桥被炸断了,过不去了,他们又返回了芒市,因为被人告密,我父亲被抓去活埋了……

父亲去世后

幼小的他随母亲改嫁

于是他的姓由陈改为叶

……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位于云南德宏州瑞丽市畹町镇。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今天,纪念馆一旁的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

高高耸立

记录着南侨机工们的赤子功勋

叶晓东说,他每天都会来到这里

为纪念碑拂去灰尘、扫除落叶

也会在游客问起时

为他们讲述更多

关于南侨机工的故事

策划:车玉明 刘加文 李志晖

统筹:肖阳 刘洪

执行:牟彦秋 梁甜甜 董静雪 赵晓燕

作者:肇蕾

猜你喜欢

  • 娱乐之最

    被戴8次绿帽子,3次被捉奸在床,这就是我们“玉女”守卫的爱情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lmy当一个人被戴了八次绿帽子甚至还有三次被捉奸在床。这些剧情放在电视剧中也是非常炸裂的存在。周慧敏被称为“玉女”届的掌门人但是她的感情却非常的炸裂。她在香港的娱乐圈中也是万众瞩目的存在为何..

    2025-09-13
  • 机械之最

    为什么各国评93大阅兵都不敢提中国机器狼?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害

    93阅兵上的机器狼让人震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这种四足无人装备在阅兵中出现,不是模型,更不是测试品,而是直接服役中的武器。它们行动利落,还能马上投入战场,这让不少国家心里发凉。早在202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人们见到的还只是“机器狗”,看着没什么威胁感。短短几个月后,这些装备就升级成了更强的“机器狼”,而..

    2025-09-13
  • 军事之最

    93阅兵:长剑-1000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才是西方最恐惧的武器

    “如果夏威夷的雷达突然报警,留给美军的时间可能不到5分钟。”——这不是电影预告,是2025年阅兵后,外网军事博主最火的一条弹幕。CJ-1000和YJ-19,名字听起来像民航发动机,干的却是“踹门”的活。它们不靠火箭助推上天再滑翔,而是全程在大气层里飙车,5马赫起步,冲刺10马赫,相当于从北京飞上海只要8分钟。更离谱的是..

    2025-09-12
  • 科技之最

    全释硬科技丨战火纷飞的岁月 他们是抗日救国的科学脊梁

    九三阅兵让每一个中国人热血沸腾,但我们不能忘却,8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扛着枪上战场,却用公式、图纸、试管、仪器,筑起了一道烽火硝烟中的科技长城,他们就是抗日救国的科学脊梁。被徐悲鸿誉为“科学之光”的物理学家严济慈。“七七事变”消息传至巴黎,他当即在国际场合怒斥日军暴行。..

    2025-09-11
  • 科技之最

    世界上目前最厉害的武器是什么

    在当今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武器装备不断迭代升级,各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层出不穷。然而,要确定“最厉害的武器”并非易事,因为不同类型的武器在不同的场景和战略目标下具有不同的优势。以下几种武器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极具威慑力和杀伤力的代表。核武器:核武器无疑是全球最具毁灭性的武器之一。自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

    2025-09-09
  • 历史百科

    北魏16位皇帝里面只有4位善终了,他们分别是谁?

    拓跋濬是北魏王朝第五位帝王(452年~465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帝王拓跋晃长子,母为恭皇后郁久闾氏。根据《魏书》等史料的记载,拓跋濬聪慧敏达,风仪异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拓跋焘,拥立南安王拓跋余即位。同年十月,拓跋余遇弑后,拓跋濬即位为帝,年号兴安,诛杀权臣宗爱。拓跋濬在..

    2025-09-05
  • 世界最重

    医学记载以来身材最高的10位巨人,他们分别都活了多少岁?

    世界十大巨人命运笔记:身高不是你的错,活下去才是本事说真的,你见过两米七的人吗?不是电影特效,是真实存在过的——他叫罗伯特·马德罗,上世纪初的美国人。可是,个子太高不仅仅是“回头率高”,那是跟正常生活死磕。命运这东西,谁都明白,但挨过这一路,没几个人撑得住。你说,有几个人会羡慕这样的高,还是同情?咱..

    2025-09-04
  • 世界最长

    日本天皇家族到底有多乱?看完他们的族谱,让人目瞪口呆不可思议

    日本的“菊花王朝”已经延续了2685年,目前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王朝,但如果告诉你,这个皇室为了证明“自己是神的后代”,居然搞了一千多年的近亲通婚,会不会觉得荒谬又不可思议?结果呢?这不仅没有让权力更稳固,反而生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历史装饰品”,一直被外戚、将军、贵族轮流架空!更离谱的是,这种操作还直接导..

    2025-08-0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