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迭创新高背后,银行经营始现拐点信号?
银行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行业。
2025年上半年,在一系列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组合拳”之下,实体企业有效融资需求恢复成效如何?存款定期化趋势是否有逆转迹象?住房按揭、个人消费和个人经营等贷款市场的活跃度如何?信用卡市场是否还在压降期?
在过半银行股价近一年半来迭创新高的背景下,银行主要经营指标是否始现拐点迹象?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和58家上市银行2023-2025年中报、年报进行数据深度挖掘和分析调研,以还原近3年银行业存贷款和资产质量等核心经营指标的真实情势。结果显示,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资产负债匹配度创历史最高水平,但存款定期化和借贷短期化趋势还在多数银行延续;部分银行不良贷款压力犹存,但越来越多银行对自身的资产质量“心里有底”,不再沿用更审慎的风险认定标准;少数银行则已尝试个人贷款业务扩张,尤其农行个人贷款及垫款净增占上市银行全部增量的44%。
存款定期化和借贷短期化
后疫情时代,存款定期化成为长久的热门话题。在利率连降和股市活跃之后,这个趋势是否有所改变?
人民银行按月发布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显示,7月末,金融机构(银行业占绝大部分,下同)各项存贷款余额较2023年初增长24%。其中,存款存量及增量主要来源均为住户单位(个人占绝大部分,下同),贡献度甚至超过50%。住户单位的“定期及其他存款”则是贡献最大的单一来源,增量竟占总存款增量的六成。
从贷款量分析,企业中长期贷款是各项贷款的单一最大来源,分别贡献了贷款总额和增量的43%和57%。
存贷匹配度达20年最佳水平
存款定期化与贷款短期化(简称“两化”现象,下同)是否意味着银行经营风险加大?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
从近3年银行业发展实践看,“两化”现象确实对部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控能力带来挑战。但放在更长的时间周期下观察,“两化”现象更显复杂。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对过去20年(2005年至2025年)的存贷款数据深入分析发现,20年来,中国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之比从接近1:1变成了1:2.75,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之比也从接近1:1变成了目前的1:2.6,结构变化明显。
居民和企业存款和借贷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是如何发生的?它反映出哪些真相?“长存长贷”缺口(定期存款与中长期贷款之间的差额)与“短存短贷”缺口(活期存款与短期贷款之间的差额)是“解剖”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两把“核心手术刀”。通过分析两个指标的缺口历史变化,可洞察存贷款业务经营之秘。
一是存贷结构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自2005年至2014年,银行体系的“长存长贷”与“短存短贷”两个指标呈现较长时间、较大规模的正缺口(存款大于贷款,反之为负缺口)形态,中长期贷款与定期存款增速明显快于短期贷款和活期存款。这种存贷结构恰是中国经济保持多年近两位数增长,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实体经济信贷资金“供需两旺”的真实写照。
二是信贷结构的变化体现时代烙印。2014年至2021年,居民“存款搬家”,流向财富管理市场。实体经济信贷资金呈现“供给短期化、投放长期化”。一方面,定期存款增速不及中长期贷款增速被拉开差距;另一方面,“长存长贷”缺口自13.24万亿元峰值持续下滑至2021年末达-15.44万亿元。变化背后,中国经济自2014年后进入新常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行业向基础设施、高端制造、房地产等行业投放了更多的中长期贷款。
三是存贷结构变化亦有周期规律。“长存长贷”与“短存短贷”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走势背离,潮汐互现。相比而言,“长存长贷”变动趋势缓慢而坚定,“短存短贷”变动幅度更为迅捷。
对公贷款量增而利减
与盼望拐点出现的美好愿望相比,现阶段上市银行中报数据难言乐观。
在港股和A股上市的58家中国内地银行(下称“上市银行”)是中国4000家银行中的优秀代表。中报显示,58家上市银行总资产、存款和贷款规模分别占全部商业银行的85%、68%和70%,三项指标较年初分别增长6.24%、5.95%和5.82%。
存贷款利差产生的利息净收入仍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和利润贡献来源。上半年,上市银行全部收入的86%来自存贷款利差,但因净利息收入同比负增长,上市银行上半年总营业收入同比仅增长1.93%。
利息净收入因何下滑?从“量”的角度看,上半年末上市银行生息资产规模的增幅不及计息负债规模;从“价”的角度看,上市银行整体的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降幅又快于计息负债成本率。
无论是净利润还是拨备前利润,上市银行上半年同比增速均接近零增长。事实上,25家上市银行在营业收入或净利润中至少有1项同比负增长,其中11家出现“双降”。在中报业绩交流会上,有银行高管形容今年上半年是“最艰难的时刻”。
分银行看,城商行在对公业务上呈现两极分化,西安银行、江苏银行、重庆银行、宁波银行上半年对公贷款较年初增长均超20%,上海银行、贵州银行、郑州银行、兰州银行、中原银行、盛京银行和甘肃银行对公贷款增速低于3%。
分行业看,18个大类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交运仓储邮政业是贷款余额占比最多的3个行业,合计占对公贷款的半壁江山;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是增速最快的3个行业,较年初增速均在20%甚至更高。
相比之下,房地产业贷款增速仅为1.59%,农林牧渔业则较年初下降了7.96%,是唯一负增长的行业。
上市银行信贷发力点亦分化显著。中国银行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贷款规模居上市公司第一,建设银行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贷款规模无出其右;增速方面,杭州银行是制造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速最快的银行,渝农商行则是房地产贷款增速最快的银行。
对公信贷业务量增而利减,折射出银行资产摆布上的无奈。正如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所言,零售业务转型时期,对公业务成为银行贷款的基本投放,只能先保证量,没办法兼顾价格。
农行个贷暴涨,52家银行净减
后疫情时代,零售银行业务面临行业性和系统性的调整周期,迄今已10个季度。其间,银行业受到哪些影响?2025年上半年是否有变化?
平安银行是上半年4家零售贷款余额和利息收入占比均超过对公业务的上市银行之一。该行自2023年以来在零售业务上面临重大转型挑战,亦是整个银行业零售板块的缩影。银行零售业务何时现拐点?
上市银行中报数据显示,个人贷款及垫款余额合计65.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增幅1.72%。其中农行净增4893亿元,占上市银行全部增量44%。6家国有大行个人贷款新增1.13万亿元。
换言之,除6大国有银行以外的所有上市银行合计净减少300亿元。其中,七成股份制银行个人贷款余额负增长,合计净减少620亿元;城商行与农商行个人贷款余额发生负增长的银行均占半壁江山,但两类银行整体仍分别增长了290亿元和63亿元。
商业银行零售贷款基本可分为住房按揭贷款、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和信用卡应收账款等几大类。分细项观察,住房按揭贷款余额近35万亿元,占比达54%。但该项贷款余额上半年仅增加1288亿元,增幅仅0.37%。其中,股份制银行是主要贡献来源,除渤海银行余额下降外,9家股份制银行均在加仓,合计达1920亿元。与2024年下半年相比,住房按揭贷款下滑银行数量减少了5家,中国银行、苏州银行、兰州银行、郑州银行和渝农商行个人住房贷款止跌回升。
信用卡业务是上半年唯一负增长的个人信贷业务。上半年末,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7.76万亿元,较年初下降2.59%。中国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8家信用卡业务曾领先的大中型银行集体压降其业务规模,上半年压降规模均在百亿元以上。尽管面临行业性风险,仍有11家银行上半年信用卡业务仍在扩张。
风险认定标准逐步回归常态
除了信贷投放量的扩与缩,上市银行信贷质量有何变化?
上半年末,58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约2.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15亿元,增幅4.88%。其中,11家银行不良率仍在上升,16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超过同期贷款增速,显示银行资产质量对信贷增速的压力犹存。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变化较易受人为因素干扰。研究实践中更多采用“不良逾期比”和“不良贷款偏离度”与拨备覆盖率三项指标相结合,全面判断银行资产质量风险水平。
“不良逾期比”即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同期全部逾期贷款额相比,显示逾期贷款中被认定为不良贷款的比例,反映逾期贷款的恶化速度,其指标的变化亦是信贷风险的先行指标。一般而言,商业银行该指标合理区间在30%-70%之间,大幅超过该区间意味着银行的风险认定标准过严,或逾期贷款大幅恶化;明显低于该区间,则可能意味着银行的风险认定标准过松,有美化资产质量之嫌。
58家银行“不良逾期比”均值约为72%,略高于正常区间上轨,较年初及2024年中水平均有所回落。其中,10家银行该指标达到或超过了90%,杭州银行最高达125%。其原因是杭州银行对信贷风险认定采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认定标准。广州农商银行、哈尔滨银行该项指标分别仅有27.83%和21.82%。结合两行不良贷款余额同期明显增长而拨备覆盖率变动不大的情况,2家银行资产质量有“虚好”之嫌。
58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偏离度”均值为117%,接近正常区间的上轨,显示上市银行整体资产质量压力犹存。其中,9家银行该指标在130%以上。但从纵向观察,上半年该指标已较年初和2024年同期呈下降之势,且高于130%的银行数量同比大幅下降。这显示越来越多的银行对资产质量“心里有底”,在风险认定标准上逐步回归常态。
这种情况下,银行短期内拨备计提力度仍处高位,从而压低利润水平;长期而言,银行信贷投放能力或受影响,但抗风险能力会更强。这种趋势性与银行业选择更为平衡的资产负债期限匹配模式内涵的逻辑相一致。
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鹤鸣
责编 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