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是诸葛亮精心挑选出来的 姜维后期为何不堪一击
还不知道:姜维最终实力的读者,下面趣古代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三国演义》中,涌现了如此之多武艺高超、神机妙算的英雄豪杰,他们的战绩屡屡看得人热血沸腾。然而,在白帝城托孤之后,蜀汉的良臣名将们似乎都销声匿迹,只剩诸葛亮一人苦苦支柱。
就连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后期也是不堪一击,这究竟是为何呢?本来真相很简单!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姜维乃何许人也。
有勇武而无谋略
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姜维素来以勇武非凡、性情温良闻名,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当时蜀汉的大将钟会、郤正等人都对其赞不绝口,称其为德才兼备的良将。
诸葛亮也十分赏识他,认为有他在,蜀汉后继有人,一定不会在三国争霸之中灭亡。按道理,这么多人有文有武,一并为他背书,应该不会有错,这姜维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事实上,姜维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美名远扬: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平素喜欢阅读郑玄的经学书籍,文化素养很高。又因为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是个孝顺的好儿子,自己的小家庭也经营得不错。
如此有德行的姜维,又拥有高超的武艺:他继承了父亲姜囧的英勇和武艺,在父亲因为平定戎、羌叛乱而战死沙场之后,接替他保护一方百姓。这样的姜维,如何能够不被众人认可呢?
在诸葛亮成功地通过拿捏姜维孝顺的特点,用其母亲让其心甘情愿为蜀汉服务之后,他赐给了姜维很高的地位: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
他又亲自举荐姜维写信给大将军蒋琬,蒋琬对姜维也十分满意,拨给他五千精锐的虎步军。不过,此后的姜维在战争中的表现却平平无奇。
除了在五丈原击退宣帝王司马懿军事这一场大胜之后,虽然也有小的胜利,但几乎都是败仗,且越打越弱,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浪得虚名。
本来,问题出在姜维的谋略上。前面已经提到,姜维的性格里勇气的成分是相当大的,但却并没有相对应的谋略。姜维有勇无谋,首先体现在他不顾及战斗的天时上。比如说他率领部队包围南安,即今天的甘肃,久攻不下。
魏国刺史陈泰突如其来的反击自然是一个真相,但另一个真相是姜维自恃英勇无匹,忽视了将士们常年生活在气候暖湿的蜀地,难以适应甘肃干冷的气候,把战线拉得过长,最后大败而返。
其次是姜维也不考虑战争的地利。在第九次北伐中,姜维再次来到南安城,这次他吸取教训速战速决,想不到被对手邓艾抢先一步,占据主要的战略高地武城山,失去地利的蜀军再次大败。
最终,是姜维忽视了战争的人和。姜维是个热血青年,品德高尚,愿意为了蜀汉效死。然而,他的同僚道德水准可没有那么高,他们需要更加实际的激励方式。
但姜维看不到这一点。姜维固执地听从诸葛亮的命令,连年北伐,此举引来朝中各位大臣的不满。比如费祎和黄浩,这两人一个是标准的务实派和投降派,主张放弃抵抗。
偏偏他们把持着智力低下的君主刘禅,诸葛亮拿他们没办法,他们就断绝姜维的补给,离间姜维的军心,最终让姜维的军事失去了人和。
大势已去总失败
另一个真相在于当时的蜀汉,早已经是大势已去的模样。蜀汉由刘备桃园三结义而起家,到了定都白帝城、与魏国、吴国三分天下之时,已经是鼎盛时期,占据素有“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可以偏安一隅。
然而即使是鼎盛时期,蜀汉的实力在三国中也是最弱小的。其中一个真相在于,蜀汉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富庶安逸的盆地太容易让人放弃天下大志,连励精图治的刘备在称帝后不久,都叹息髀中肉生。
加上刘备性格怀仁,对老百姓多加爱护,连年休保养息下来,彩奇网,大家都忘记了还没有统一天下。因此,一定程度上没有培植起足够的实力,不能与其他两个国家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