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刷个APP都要被研究得透透的,啥时候买奶茶、半夜看啥剧都成了商家眼里的用户画像。最近逛论坛发现个老话题又被翻出来吵:到底啥算用户?有人觉得点外卖的是用户,开发程序的就不是?这逻辑挺迷的。
仔细想想,十年前说用户就是买东西的人,现在完全不是这回事。昨天看到个数据,比亚迪全球销量冲到第四,比特斯拉多卖近二十万辆。为啥卖得好?人家早就不把用户当掏钱机器了。充电桩覆盖到县城、车机系统每月更新,连云南小镇的修车师傅都能在APP里直接报故障——这种才算真用户服务吧。
有产品经理说得在理:老板说要加个花哨功能,但他可能一年都摸不着方向盘。真正的用户是每天接送孩子的宝妈,是跑网约车的师傅。前阵子某新能源车死机锁门的事闹上热搜,工程师说测试时没这问题。废话!测试员能模拟暴雨天校门口堵车时宝妈急着开门的场景吗?
现在连技术专利都在研究怎么听懂人话。去年底曝光的专利显示,大模型开始学习分辨帮我找便宜车和找能装婴儿车的便宜车的区别。早该这样了!那些把用户当数据包的软件,卸载率永远比日活高。
最讽刺的是某些大厂。嘴上喊着以用户为中心,结果会员分级搞出八档。普通用户反馈个bug石沉大海,氪金大佬凌晨三点都有客服秒回。这不叫用户运营,叫钞能力筛选。
说到底,用户早不是付款即走的过客了。从打开APP那刻起,操作习惯、点击路径、甚至误触时的暴躁反馈,都在帮产品迭代。下次遇到弹窗问您是否同意用户协议时可得看清,你交出去的不只是钱,还有成为数字燃料的觉悟。
用户比产品值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