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这称呼像鞭子,抽着我不能停下脚步——专访“农民院士”朱有勇

2025-06-11 09:41科技之最
“农民院士”朱有勇

农业科技走进乡村大有可为,但必须要解决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

着力培养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优秀年轻科研人才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长山 丁怡全

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脚踩胶鞋……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朱有勇的这身行头,常常让初次见到他的人误以为他是下地干活的老农。

朱有勇对此不以为意:“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的院士专家,用我们的科研成果改变落后的生产技术,让农民兄弟富裕起来,是应尽的本分。”

朱有勇1955年11月出生在云南个旧。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的他,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领域科研成果丰硕,于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这位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在花甲之年离开熟悉的实验室,扎根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书写下一段段“院士扶贫”“科技扶贫”的动人故事。

这份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让朱有勇成为农民口中亲切的“农民院士”,并在2019年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科技成果“遍野飘香”

《瞭望》:您目前的研究方向和进展是什么?当初如何产生“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的理念?

朱有勇:我的专业是植物保护,研究方向是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我出生在一个边远小乡村,当时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生活很苦,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劳作,还是不够吃、不够穿。我经常想,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庄稼长得更好一些、产量更高一些、收成更多一些,农民的日子就会更好一些。

这是我最初的理想,也是我坚持“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初心,是我几十年不断创新农业科学技术、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

2015年,我作为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的驻村工作队员,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村扶贫。驻村扶贫这些年来,我深切体会到,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要比写在纸上艰难得多;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比一纸论文要重得多。

《瞭望》:在田间地头进行科研实践,与在实验室做研究相比,有哪些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朱有勇:田间科研实践与实验室研究同等重要。

我们通常将在田间地头观察和试验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带回条件可控的实验室环境,借助精密仪器和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机理、挖掘科学本质。基于实验室获得的深刻认知,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研发创新的技术、方法和产品,这些创新成果最终必须回归到田间地头,在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检验、优化和大规模推广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真正价值。二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当然,相比实验室环境,田间科研实践往往意味着更长的周期、更艰苦的条件和更大的挑战。科研人员需要顶烈日、冒风雨,经受自然环境考验;需要长期坚守,追踪作物生长的完整周期或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更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田间环境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如不可预测的天气、难以控制的病虫害、土壤异质性等。

这些因素使田间工作不仅是对科研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和奉献精神的磨砺。然而,正是这种直面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所获得的一手数据和实践经验,为后续实验室深入研究和最终技术落地奠定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瞭望》:将“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接地气的实用技术,最重要的是什么?

朱有勇:最重要的就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研发出符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的成果、技术,同时也须与市场和农民需求相结合。

例如我们推广的冬季马铃薯科研成果,就是把热区冬天旱季的生态环境与马铃薯生物学特点相耦合,形成冬季马铃薯实用技术。

澜沧一部分地区是低海拔热带河谷区(热区),群众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生,一年种一季水稻或玉米,水稻或玉米收获后就成了冬闲田(地)。我们把研究了十多年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推广到那里,利用当地热区冬天降雨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生态条件,有效抑制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减少农药用量,大幅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该技术的优势是错季种植,突出时间差,马铃薯冬季种植春天收获,在每年2月至5月上市,在市场上打了时间差,产量高效益好。农民的一亩冬闲田,劳作100多天能收入几千元,冬闲田变成了效益田、脱贫田。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右)在云南省澜沧县马铃薯基地直播帮助群众销售马铃薯(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致富能力

《瞭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科技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更好利用农业科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朱有勇:这些年在乡村振兴第一线工作,我的体会是农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而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振兴的关键。

在我看来,农业科技走进乡村大有可为,但必须解决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才能助力产业发展。

例如云南鲜食葡萄产业,云南夏季降雨较多,葡萄落果烂果等病害发生严重,是鲜食葡萄产业的重大难题。我们探明这种生境条件和葡萄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发明出葡萄避雨避病的创新技术,从而解决了云南鲜食葡萄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目前云南鲜食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几十万亩,果农普遍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促进鲜食葡萄产业发展。

《瞭望》:基于在澜沧驻村帮扶的经验,您认为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是什么?

朱有勇:驻村帮扶时我把院士工作站建在蒿枝坝村,开办40多个农民技能培训班,培养了2000多名乡土人才,这些学员已成为推动当地冬早蔬菜、林下中药材、冬季马铃薯及蓝莓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力军。

从我们开办技能培训班的经验看,激活农民内生动力的关键在“授人以渔”:一是技能培训必须紧贴生产实际,提供“用得上、见效快”的实用技术,切实破解农民田间地头难题;二是培训内容要精准锚定当地产业发展方向,确保所学技能能转化为增收致富的真本领,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成为主角、共享发展成果。

《瞭望》: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帮助他们掌握致富技能?

朱有勇: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驻村的十年里,我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切感受到他们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我认为,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关键在于将培训扎根田间地头,系统传授实用技能。

仍以推广冬季马铃薯科研成果为例,这个项目当地有需求,我们就开设“冬季马铃薯技能培训班”帮助农民掌握这门技术。为了让农民真正学会技术,每个培训班学期半年左右,分四个阶段递进教学:第一阶段学习整地和播种,第二阶段学习施肥、浇水和管理,第三阶段学习收获、分级和销售,第四阶段是总结和规划发展。

这种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面对面学,特别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分阶段深化的培训模式,让农民兄弟系统掌握了从种到销的真本领,将科学技术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致富能力。

从“技术跟跑”向“标准主导”跃升

《瞭望》: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最需要攻克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是什么?可如何集中力量突破?

朱有勇:农业生产,归根结底在一个“种”字。

除了作姓,“种”字有两个读音,其一读作“种(zhǒnɡ)”,指种质资源与优良品种,是农业生产的源头与核心竞争力;其二读作“种(zhònɡ)”,指种植技术与过程管理,是确保良种潜力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与落地保障。

在种质资源与优良品种方面,国家高度重视种业“卡脖子”问题,已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成果。

但在种植方面涉及范围广,土壤肥料、水利灌溉、植物保护等要素相互关联、动态变化,且受地域环境差异影响巨大,导致难以形成量化指标,研究成果的彰显度仍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亟需将更多科研关注度和资源投入到种植方面的创新研究,以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赋能农业现代化。

《瞭望》:我国如何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朱有勇:提升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需三步走:

一要突破种业“芯片”卡脖子难题——集中攻关基因编辑底层技术,让中国种子装上“中国芯”;

二要打造智慧农业“中国方案”——研发国产智能农机装备,推动山地小型智慧农机发展;

三要建设开放创新的生态——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全球引智,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最终实现从“技术跟跑”到“标准主导”的跃升,让农业科技既能保障“中国饭碗”,更能服务“世界粮仓”。

《瞭望》:未来一段时间农业科研的重点发展方向应该集中在哪些方面?

朱有勇: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农业科技将呈现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技术上,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推动设计育种,解决抗逆增产难题;微型农业机器人实现精准作业,破解复杂地形限制和劳动力短缺;循环农业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智慧农业装备加速研发应用等。

未来农业科研的重点应聚焦生物育种“卡脖子”攻关、国产智能农机研发及种植方面的创新研究等,同步建设农村数字基建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确保小农户用得起这些技术,让高科技惠及广大农民,最终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

把农业从“苦力活”变成“技术活”

《瞭望》:您最希望看到农业科技为乡村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朱有勇: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最希望看到农业科技深度赋能乡村,实现三个变革:

一是通过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数字技术突破资源与环境约束,让农民“手机种田、数据管地”,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二是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如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清洁能源应用和乡村环境治理方案,减少面源污染,守护青山绿水,让农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三是以科技驱动产业链升级(如精深加工技术、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培育特色高值农产品品牌,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让农民依托科技获得体面收入、共享发展红利,绘就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瞭望》:面对一些年轻人不愿回乡务农的情况,科技如何让干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朱有勇:让年轻人愿意回乡务农,核心是用科技把农业从“苦力活”变成“技术活”。比如能帮助回乡青年选择到合适的农业科技新赛道;种植养殖过程中能够通过科技和智能管理带来便捷和优势;借助数字平台电商直播溢价等打通产销链,让回乡务农既能获得收益,更能获得事业成就感……当干农业不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融合了高科技、有创新、能赚钱的魅力职业,年轻人自然抢着回来。

《瞭望》:您对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有何建议?

朱有勇:培养优秀的年轻科研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机构、研究团队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核心在于思想上引导他们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需”,在思想上筑牢根基。而在业务上,需帮助他们点燃兴趣、锤炼韧劲、深植学农爱农情怀,在科研工作中精益求精。同时,激励他们扎根大地、服务生产,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老百姓谋福利,在实践中创造价值,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我对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建议有4条:

一是脚踏实地,练就本领。农业科研尤其需要“下得去”的实践精神和“坐得住”的钻研定力,应珍惜学习时光,打牢理论基础,掌握过硬技能。

二是问题导向,面向大地。科研成果的价值最终应体现在服务生产、惠及农民上,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座右铭,多下乡、多调研,从生产实践中找真问题,做真学问。

三是兴趣驱动,持之以恒。农业科研周期长、挑战多,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坚持可攀科学高峰,应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长期投入的研究方向。

四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农业科研的成就往往凝结着长期的汗水和默默的付出,应学习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精神,正确看待荣誉和待遇。

《瞭望》:“农民院士”这一称呼对您意味着什么?

朱有勇:“农民院士”,农民在前,院士在后。我是农民的儿子,为农民服务,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去研究什么,这是我的本分。

这个称呼,是乡亲们对我工作价值的最高评价。当我们把实验室的发现,变成田里实实在在增收的良种、省力的技术;当看到一家家农户靠新技术鼓起腰包,一个个寨子靠产业甩掉穷帽子;当看到娃娃们能安心上学,老人们脸上有舒心的笑……那一刻,晒得黢黑的脸、磨出茧子的手,就都有了答案。这比发表多少篇论文都让我心里踏实、滚烫。

这个称呼更是一份永远卸不下的责任状。叫我一声“农民院士”,就是把心窝子掏给了我。这称呼像鞭子,抽着我不能停下脚步,只要地里还有难题,只要乡亲们眼里还有期盼,我就将继续在这泥巴地里“较劲”,把论文接着往更深、更新的地上“写”。

“农民院士”就是我和云岭大地、和千千万万农民兄弟,用汗水、信任和希望共同写就的一篇最动人的“论文”。它印在农民的笑容里,印在丰收的土地上。只要老乡们的饭碗里能多端点粮,日子能多点盼头,我就当得值,当得有劲。■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在科技创新征途上奋力传递“火种” 专访世运会火炬手、全国劳动模范宋冬梅

    封面新闻记者 姚瑞鹏7月26日清晨,锦江之畔薄雾微散,宋冬梅身着简洁利落的白色运动套装,胸前绣着精巧的成都世运会徽章,稳稳握住手中的火炬。当金色火焰在她面前燃起,这位平日与精密仪器和复杂数据打交道的科技工作者,今天作为第94位火炬传递者,眼神里跳动着一簇同样炽热的光芒——这不仅是一束体育圣火,更是她数十年..

    2025-07-28
  • 植物之最

    世界上最辣的竟然不是辣椒?这种植物不能食用却可以治病

    湖南、四川、重庆、贵州、江西……哪里才是吃辣的“冠军”?有这么一种辣椒,就算把全国各地的吃辣高手们加起来,也不敢轻易尝试!它叫龙息辣椒,是一般朝天椒辣度的30倍以上,仅仅用舌头舔一下,接触的部位会迅速麻掉,然后长出一个个水泡。这还不算完,辣椒素会穿透水泡,持续刺激神经末梢,痛感至少会持续20分钟。极端情..

    2025-07-25
  • 娱乐百科

    怪不得电视里只有上半身,镜头下移后,都是不能看得尴尬全景!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腾云驾雾、西装革履、浪漫甜蜜,当镜头下移的时候,所有梦想都幻灭。影视剧里的很多场景,是不是有时帅气,有时唯美,简直“人间理想”?更何况电视剧是小朋友童年时的一大快乐源泉。当看到电视里的人“飞檐走壁”、无所不能的时候,肯定幻想过,如果自己也能这样该多好。但殊不知,现实中的..

    2025-07-21
  • 15万左右的车,这4款家轿不能错过

    15万左右的车,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在一个合适的价位,找到更高的操控感和舒适性,这就考验你对车的了解程度了,很多新手朋友不知道怎么挑选车在这个价位,作为老司机,小编下面向你推荐4款最近上市的车型。1、雪佛兰科鲁兹Redline这种车型年轻和运动的形象在买家的眼里是一直很受欢迎。随着这次新版本15万左右的车Redline的..

    2025-07-13
  • 被偶像翻牌的方式那么多,可不能学这位姐妹呢!

    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喜欢的艺人,可是追星确实是一门讲究活!追星追得好,可真的是人生赢家呢!人家王源不就直接追星把自己爱豆林俊杰请到自己演员会当嘉宾咯!不过总归有一些反面教材的,小编今天给大家分享下这位姐妹被偶像翻牌的方式是多么奇葩呢! 男粉丝调戏郭富城就在今日,某网友爆出自己被郭富城拉黑的消息,..

    2025-07-09
  • 养生百科

    饭后多久可以运动?饭后散步好不好?为什么饭后不能马上运动

    饭后跑步运动腹痛原因饭后跑步或运动,有时还会引起腹痛,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以是以下几点:1、饭后胃里装满了食物,运动时震动胃肠,使连接胃肠的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腹痛。2、运动时血液的分配从消化道转移到骨骼肌,促使消化道缺血而导致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因而发生腹痛。3、运动时全身需氧量增加,平时缺乏锻炼的人..

    2025-07-02
  • 汽车百科

    开车为什么不能打开前后雾灯

    我们都知道,我们在买车的时候都会选择配置好的车,配置越高,代表这辆车的性能可能就越好,可是很多汽车都取消了前雾灯配置,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到底会不会对安全驾驶有影响呢。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很多汽车都“取消了”前雾灯配置,这是为什么呢?在雾天行驶车辆的时候,因为道路上视线很模糊,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开雾灯..

    2025-07-01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玉章:创新免疫学研究,提升人体“抗风雨”能力

    近日,国际免疫学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翻开了新一页:全球首个免疫专病医学中心——新桥医院免疫专病医学中心正式成立。这一平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玉章领衔打造,改变了传统免疫诊疗模式,构建了从实验室到病床的完整创新链条。在吴玉章团队独创的“评估—干预—重建”技术体系支撑下,该中心瞄准免疫医学三大世界性难题..

    2025-06-2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