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没“尊严”的沙漠在中国:被用来种土豆,还产出1万多斤

2025-06-08 09:42世界之最

前言

提到沙漠,每个人的脑海中出现的都是“寸草不生”亦或者“黄沙满天”的景象,这样鸟不拉屎的地方,人类很少踏足。

然而,如果我说在中国,有这样一片沙漠,曾经以滚滚黄沙和猛烈的风暴而著称,如今却被国人用来种土豆,而且亩产万斤的话,你会不会觉得是在做梦?

它,就是被调侃为“最没有尊严的沙漠”——毛乌素沙漠,昔日的荒漠摇身一变成了绿洲,绿油油的农田取代了沙丘,土豆等农作物更是在这里创下年产万斤的奇迹!

难道说,中国人真的会魔法不成?

治沙英雄——石光银

数千年前,毛乌素还不是沙漠,这附近山川秀丽,水草丰美,匈奴等古代游牧民族在这里长期居住,狩猎、放牧,建立属于自己的城邦。

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秦汉时期,游牧民族的野心越来越大,他们通过伐木和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系统,大风吹过后,原本在地上的黄沙席卷而起,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说的沙丘。

到了宋朝,因为沙漠化进程加剧的缘故,毛乌素逐渐从西北向东南开始扩展,当地百姓不得不想尽办法抗沙、治沙,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不得不看着满天的黄沙无情的吞噬村庄、农田,最后甚至来到了长城脚下。

这种“沙进人退”的恶性循环,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也丝毫没有改善,最终,一个带着传奇使命的男人出现了,也是他,彻底改写了毛乌素沙漠的命运。

石光银,一个普普通通的陕西农民,他就出生在毛乌素沙漠附近的村庄里,从小到大目睹过太多次沙尘暴,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允许个人承包沙地的政策开始推行后,他二话不说贷款承包了近6万亩的荒地。

这一决定在当时很多人看来简直就是脑子被门挤了,都知道沙漠里情况复杂,几千年以来人们不堪其扰,背井离乡,可他偏偏要跟沙漠对着干。

也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在石光银承包沙漠的前几年,他带着员工们种下的树苗存活率只有可怜的10%,眼看着钱花没了,员工也没信心了,毛乌素沙漠依然无情的摧毁着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切,说不失望是假的。

但很快,石光银就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仅靠一个人去治理数千年来肆虐的沙漠是行不通的,因此他花了大价钱去研究沙地的气候特点以及土壤特性,还亲自去全国各地考察,最终找到了适合毛乌素沙漠的治沙方案。

再后来,石家三代人接力治沙的故事就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让更多人了解到石光银这个当之无愧的治沙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毛乌素沙漠才有了变成绿洲的可能,而像他这样的民间英雄,却不止一个。

为什么要在毛乌素沙区种地?

事实上,当地政府从来没有放弃过治理毛乌素沙漠,为了更好的利用这片土地,他们特意从外地请了农业专家,一群人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带展开了一轮新的实验。

当时毛乌素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部分土地也恢复了肥力,于是农业专家们就想着挑选一种耐旱耐贫并且价格便宜的农作物当做实验品,土豆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良田并不少,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北方黑土地和南方的鱼米之乡不管,偏偏要跑到毛乌素沙漠种田?

其实原因上面也提到过,毛乌素沙漠如果再不治理,不光会让当地百姓被迫离开家乡,也会让自然环境进一步的恶劣,彼时,别说西北了,中原、东北都有可能遭到沙尘暴的攻击。

再来说为什么会选择土豆作为实验品,其实是因为它作为茄科茄属的草本植物,很适合在干燥的地区生长,哪怕土壤发生变化,仍然能够靠着强大的适应性继续存活。

毛乌素沙漠的年降水量只有250-440毫升,雨季一般集中在夏天,其他季节基本上连个乌云都看不到,这样恶劣的环境,治沙是为了国之根本,但种农作物真的有必要吗?

从颗粒无收到年产万斤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想,都是问题,做,都是答案。

2011年,陕西当地很多农业公司在上级领导的授意下,主动找到部分科研机构合作,他们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位置建立了很多大规模的农场,主要就是用于种植土豆、玉米等耐旱的作物

彼时,中国的灌溉系统已经趋近成熟,加上先进的耕作技术,土豆、玉米和牧草等等诸多农作物在沙漠边缘茁壮成长,到了收获的季节带给工作人员很大的惊喜。

又经过了很多年的种植、优化,其中土豆的产量有明显的提升,从一开始的百斤、千斤、到后来的年产量突破一万斤,也让这群在沙漠中坚守已久的人看到了希望。

通过在沙地种土豆的这一实验,也是为了让固沙方案能够不断推行,并且土豆之类的成品栽种成功,就可以以170元每吨的价格卖给当地的颗粒厂,让家家户户每年的收入至少增加5000元以上,甚至更多。

取得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实验员们顶着烈日,高强度工作中找到了最适合沙漠中种植的土豆品种,而且还建立了一套严谨的灌溉流程,加上目的性铺设灌溉管道网,才让实验得以顺利进行,才让毛乌素沙漠变成了年产万斤土豆的绿洲!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毛乌素的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在这里种植的土豆内部形成了更多养分,最终转化成淀粉,人们吃到后往往会觉得格外香甜,这也算是沙地少有的优点了。

结语

中国科学家们在毛乌素沙漠地区成功种出亩产万斤的土豆,不光实现了沙漠绿化和经济增收,还有效的治理了沙化风化,而沙漠土豆,不光具有环境价值,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经济收入,同时因地制宜,形成了可循环的生态模式,看完谁不说一句:真牛!

勤劳的中国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相信还会有更多毛乌素沙漠这样的奇迹上演,原因无他,只因为我们是勤劳智慧的华夏子民!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 世界之最

    26张罕见的照片:世界上最孤立的树,居然被酒驾司机撞倒

    日本投降时使用的桌子,居然是从“密苏里号”航空母舰上临时借来的。当时,英国人带来的桌子太小,无法放置文件。仪式结束后,这张桌子被归还。当有人正准备用它来吃午饭时,才有人意识到它的历史意义。1945年4月9日。泰内雷树(尼日尔)是世界上最孤立的树,数百公里内没有其他树木,但在1973年,一名醉酒的利比亚卡车司机..

    2025-09-08
  •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锋利的剑:懂人性

    “讲道理”三个字,在饭局上被老板当众打脸。他只说了一句:“先让对面那哥们把委屈吐干净,再谈钱。”十分钟后,原本赖账的客户自己把全款打回公司账户。原来,情绪才是谈判桌上的真货币。很多人把“对事不对人”当座右铭,结果一开口就把人逼到墙角。催款、谈薪、劝分手,全成了辩论赛。可大脑边缘系统根本不吃逻辑,它只..

    2025-09-08
  •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透明”的国家,男女出门只围一块布,晚上睡觉不关门!

    如果你哪天来到太平洋边上,发现有人只围了一条布就大摇大摆地在街上溜达,晚上睡觉连门都不带锁,还能露天纳凉——别惊讶,这可不是某场狂欢派对的后遗症,而很可能就是萨摩亚的日常。“世界上最透明的国家”,真不是随便说说,他们这儿日子过得坦荡得很。萨摩亚其实也不大,远不像我们地图上那些动辄“省”名的地方壮阔,..

    2025-09-08
  •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残忍”的原始部落:亲人去世,最亲的女性必须自断一指

    总感觉,咱们平时聊到什么“原始部落”,总是带着一种奇妙的幻想和恐惧,像小时候看探险片,说谁在深山密林里发现了奇怪的民族,那里的人也不穿鞋,也不盖房子,身上还画着花儿,似乎全是些“不讲理”的规矩。可当真有人一脚迈进去,离得近了,才发现彼此之间隔着的不是一层薄纱,而是一堵实打实的墙。有些部落的做法,我们..

    2025-09-08
  • 世界之最

    索科特拉岛:世界上最像外星的地方,一座被遗忘的神秘岛屿!

    环球。这是世界上最像外星的地方,也是动植物爱好者的天堂,这里就是索科特拉岛。在这座神奇的岛屿上生存着825种动植物,其中37%的植物,90%的爬行动物以及95%的蜗牛都是当地独有的物种,在地球其他任何地方都不曾见过。那么这座海上孤岛是如何孕育出地球上最惊人的生命奇迹?索科特拉岛位于印度洋的西部,阿拉伯海与亚丁湾..

    2025-09-08
  • 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有营养的早餐”竟然是它!

    鸡蛋不仅是厨房里的百搭食材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素被誉为“全营养食物”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周食用1~6个鸡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有助延寿每天一个鸡蛋助延寿上述研究纳入8756名70岁及以上的参与者,其中2.6%的人每天吃鸡蛋,73.2%的人每周吃鸡蛋,24.2%的人很少吃鸡蛋。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研究人员随访5.9年后发..

    2025-09-08
  • 排行榜

    中国12大

    中国地域辽阔,美食博大精深,不同地域的风味承载着千年历史与人文记忆。全国各地小吃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南北风味各具特色,例如:北方的饺子和面食、南方的汤圆和米粉、西北的肉夹馍和羊肉串、西南的酸辣粉、麻辣烫等等。每一种小吃都不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一座城市的地域标志。本人从历史底蕴、地域特..

    2025-09-08
  • 植物之最

    云南:那些令人惊叹的“中国之最”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云南。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多样的自然资源,拥有众多令人瞩目的“中国之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探寻那些独特的魅力。 地理风貌与自然景观之最 云南的地理风貌多样,拥有海拔最高与最低的极端差异。海拔最高的卡格博峰,高达6740米,巍峨耸立,..

    2025-09-0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