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军全面进化:士兵带机器狼进攻,单兵无人机下放到班排
战场上奔跑的,已不全是血肉之躯。未来的步兵,将不再孤军奋战。
这不是遥远的想象。这套全新的作战方式,正在中***队的演练中,成为现实。
传统的步兵小队依靠士兵的眼睛去观察,依靠士兵的双腿去前进。现在,一种全新的成员加入了队伍。它有四条腿,全身钢铁,背上扛着步枪,士兵们称它为“机器狼”。
在演练的画面中,这些机器狼不再是跟在士兵身后的累赘,而是冲在队伍的最前方。它们负责探路,负责警戒,负责在最危险的地方,率先与敌人接触。
解放军的士兵小组则跟在它们身后,利用机器狼吸引对方注意力的间隙,快速穿插,寻找有利的攻击位置。人和机器,一前一后,一明一暗,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配合。这种组合,让单个士兵的火力覆盖范围得到扩大,也让敌人的火力难以集中。
参与演练的不仅仅是地面的机器狼。在队伍的后方,无人机操作员用手将一架小型穿越无人机抛向空中,飞机迅速升空,进入作战区域。
这种手抛起飞的方式,意味着无人机可以随时随地投入使用,不需要跑道,也不需要复杂的发射程序。它能立刻为地面部队提供高处的视角,把隐藏在障碍物后面的敌人看得一清二楚。战场的主动权,就这样被掌握在手中。
一个最关键的变化在于,人们发现,这只机器狼的背上,多了两根非常显眼的天线,还有一个背负式的盒子。
它的背上增加了两支明显的天线以及背负式的通信系统。
这个细节,比它携带的步枪威力有多大,跑得有多快,重要得多。这意味着,它不再是一个需要士兵在附近用遥控器单独操作的工具。它已经正式连接到了中国陆军的作战信息网络里。
简单来说,就是这只机器狼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探测到的信息,可以实时地、不间断地分享给后方的士兵,分享给天上的无人机,分享给更远处的指挥部。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整个作战系统的一个信息节点,一个可以移动的眼睛和耳朵。
而在去年的中国与柬埔寨联合演习中,出现的机器狗背上还没有这个东西。短短一年时间,技术就有了这样的进步,说明相关的升级和整合工作,早已在进行。
在俄乌冲突中,所有人都看到了小型无人机的作用。它们成本不高,但效果却非常好。无论是用来侦察,还是携带少量炸药进行攻击,都让传统军队感到头疼。
而在解放军的演练中,这种小型无人穿越机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无人穿越机已经下放班排。
这意味着,它不再是少数专业分队才有的装备,而是和步枪、手榴弹一样,成为了基层战斗小组的标准配置。每一个小队,都有了自己的“空中之眼”。在今年早些时候曝光的其他资料中,也多次出现了陆军士兵自己携带、自己操作这种无人机进行侦察和攻击的画面。
更有视频显示,士兵们已经能够熟练地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上,完成手抛起飞无人机的动作。这说明这种操作对他们来说,已经和更换弹匣一样熟练。
当一个最基础的步兵小队,同时拥有了地面机器人提供的抵近侦察和前沿火力,又拥有了空中无人机提供的广阔视野和远程打击能力,它所能发挥出的作用,早已不是过去一个班或一个排所能比拟的。
这种战术的核心,不是为了看起来先进,而是为了解决战场上最实际的问题。
无人作战装备的加入,一方面可以降低战斗小组的人员编成、减少不必要的有生力量折损。
让机器去走最危险的路,去探查未知的角落,去承受第一波攻击。这样一来,士兵的伤亡自然会大大减少。在未来的战场上,宝贵的生命不应该消耗在这些重复且高风险的任务上。
另一方面则能够极大地增强战斗小组的战斗半径、态势感知、行动效率乃至战场存活性。
过去,一个士兵小组的侦察范围,可能只有几百米。现在,有了无人机,这个范围可以轻松扩大到几公里。过去,士兵需要冒着风险前出侦察,现在,操控机器狼就可以完成。整个小队的行动效率、信息获取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
而无论是机器狼还是无人机,中国陆军都已经在上述两种高要求的场合中进行了展示和使用。这足以证明,这一整套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的系统,已经不是停留在试验室里的样品,而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成熟度,可以随时投入实战。
目前来看,中国是唯一一个已经开始大规模装备,并且在演练中熟练使用这一整套战术系统的国家。就连最早研发出机器狗的美国,在实际的装备和战术应用层面,也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这说明,拥有先进的技术原型是一回事,而将它真正转化为可靠的装备,并围绕它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作战思想和训练体系,是另一回事。在后一个层面上,中***队显然已经走在了前面。当曾经的“先发优势”已经不再,剩下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装备和训练水平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