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械之最

中国陆军全面进化:士兵带机器狼进攻,单兵无人机下放到班排

2025-07-23 10:23机械之最

战场上奔跑的,已不全是血肉之躯。未来的步兵,将不再孤军奋战。

这不是遥远的想象。这套全新的作战方式,正在中***队的演练中,成为现实。

一场看似普通的阵地进攻演练,却透露出完全不同的作战信息。演习的核心,是一种过去从未有过的协同作战模式。

传统的步兵小队依靠士兵的眼睛去观察,依靠士兵的双腿去前进。现在,一种全新的成员加入了队伍。它有四条腿,全身钢铁,背上扛着步枪,士兵们称它为“机器狼”。

在演练的画面中,这些机器狼不再是跟在士兵身后的累赘,而是冲在队伍的最前方。它们负责探路,负责警戒,负责在最危险的地方,率先与敌人接触。

解放军的士兵小组则跟在它们身后,利用机器狼吸引对方注意力的间隙,快速穿插,寻找有利的攻击位置。人和机器,一前一后,一明一暗,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配合。这种组合,让单个士兵的火力覆盖范围得到扩大,也让敌人的火力难以集中。

参与演练的不仅仅是地面的机器狼。在队伍的后方,无人机操作员用手将一架小型穿越无人机抛向空中,飞机迅速升空,进入作战区域。

这种手抛起飞的方式,意味着无人机可以随时随地投入使用,不需要跑道,也不需要复杂的发射程序。它能立刻为地面部队提供高处的视角,把隐藏在障碍物后面的敌人看得一清二楚。战场的主动权,就这样被掌握在手中。

这次演练中出现的机器狼,和前几年在新闻里看到的军用机器狗,属于同一类型的产品,但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个最关键的变化在于,人们发现,这只机器狼的背上,多了两根非常显眼的天线,还有一个背负式的盒子。

它的背上增加了两支明显的天线以及背负式的通信系统。

这个细节,比它携带的步枪威力有多大,跑得有多快,重要得多。这意味着,它不再是一个需要士兵在附近用遥控器单独操作的工具。它已经正式连接到了中国陆军的作战信息网络里。

简单来说,就是这只机器狼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探测到的信息,可以实时地、不间断地分享给后方的士兵,分享给天上的无人机,分享给更远处的指挥部。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整个作战系统的一个信息节点,一个可以移动的眼睛和耳朵。

而在去年的中国与柬埔寨联合演习中,出现的机器狗背上还没有这个东西。短短一年时间,技术就有了这样的进步,说明相关的升级和整合工作,早已在进行。

同样被整合进这个体系的,还有无人机。

在俄乌冲突中,所有人都看到了小型无人机的作用。它们成本不高,但效果却非常好。无论是用来侦察,还是携带少量炸药进行攻击,都让传统军队感到头疼。

而在解放军的演练中,这种小型无人穿越机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无人穿越机已经下放班排。

这意味着,它不再是少数专业分队才有的装备,而是和步枪、手榴弹一样,成为了基层战斗小组的标准配置。每一个小队,都有了自己的“空中之眼”。在今年早些时候曝光的其他资料中,也多次出现了陆军士兵自己携带、自己操作这种无人机进行侦察和攻击的画面。

更有视频显示,士兵们已经能够熟练地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上,完成手抛起飞无人机的动作。这说明这种操作对他们来说,已经和更换弹匣一样熟练。

当一个最基础的步兵小队,同时拥有了地面机器人提供的抵近侦察和前沿火力,又拥有了空中无人机提供的广阔视野和远程打击能力,它所能发挥出的作用,早已不是过去一个班或一个排所能比拟的。

将这些独立的装备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轻步兵作战模式,也就是有人和无人装备高度结合的“混合战术”。

这种战术的核心,不是为了看起来先进,而是为了解决战场上最实际的问题。

无人作战装备的加入,一方面可以降低战斗小组的人员编成、减少不必要的有生力量折损。

让机器去走最危险的路,去探查未知的角落,去承受第一波攻击。这样一来,士兵的伤亡自然会大大减少。在未来的战场上,宝贵的生命不应该消耗在这些重复且高风险的任务上。

另一方面则能够极大地增强战斗小组的战斗半径、态势感知、行动效率乃至战场存活性。

过去,一个士兵小组的侦察范围,可能只有几百米。现在,有了无人机,这个范围可以轻松扩大到几公里。过去,士兵需要冒着风险前出侦察,现在,操控机器狼就可以完成。整个小队的行动效率、信息获取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

一个值得注意的惯例是,在中***队中,如果一项新装备还没有经过充分的测试,成熟度不够高,是不会被投入到高强度的对抗性演习,或者跨国联合演习中的。这两种场合,都要求装备必须稳定可靠。

而无论是机器狼还是无人机,中国陆军都已经在上述两种高要求的场合中进行了展示和使用。这足以证明,这一整套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的系统,已经不是停留在试验室里的样品,而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成熟度,可以随时投入实战。

目前来看,中国是唯一一个已经开始大规模装备,并且在演练中熟练使用这一整套战术系统的国家。就连最早研发出机器狗的美国,在实际的装备和战术应用层面,也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这说明,拥有先进的技术原型是一回事,而将它真正转化为可靠的装备,并围绕它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作战思想和训练体系,是另一回事。在后一个层面上,中***队显然已经走在了前面。当曾经的“先发优势”已经不再,剩下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装备和训练水平的对比。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好评中国丨科普之风吹遍神州,科技之光照亮未来

    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展出的带电作业机器人。图源:新华社□路小舟9月1日,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全面启动。随着“科普报告话前沿”的讲堂走进社区、“科学文化进基层”的活动深入乡村等,这场由中国科协与多家单位联合打造的科普盛宴,不仅成为一场全国性的科学传播行动,更..

    2025-09-07
  • 专访:中国抗战是“整个二战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访美国军事史学家理查德·弗兰克

    新华社美国新奥尔良9月5日电 专访:中国抗战是“整个二战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访美国军事史学家理查德·弗兰克 新华社记者徐剑梅 美国知名军事历史学家理查德·弗兰克日前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表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战场在二战中亚洲及太平洋战场居于“核心..

    2025-09-07
  • 世界最重

    中国3年半建世界最高桥,英国却用同样时间修一座立交桥?

    中国用三年半建起世界最高桥,英国却拿同样时间修一座立交桥?这速度对比太扎心了!就在今年9月底,中国又要刷新一项世界纪录——花江峡谷大桥即将通车,它的高度将达到惊人的625米,比法国米约高架桥高出近一倍,直接坐上“世界最高桥梁”的头把交椅。这座桥横跨贵州深山峡谷,全长2890米,主跨1420米,创下山区桥梁跨度之..

    2025-09-07
  • 人类之最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世界之最”:这些开创性成就你知道几个?

    中国历史不仅留下了震撼世界的奇迹工程,更在科技、文化、制度等诸多领域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它们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下是10项不重复的开创性成就,带你领略中华文明的卓越创造力: 1.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楚国人甘德与魏国人石申在公元前4..

    2025-09-06
  • 机械之最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东南亚寻商机 携手合作促互利共赢

    中新网长沙9月4日电 (易丹)9月4日,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东南亚分展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实达城会议中心开幕。展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一代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应急装备、工程车辆”为主题,聚焦智能化、绿色化工程机械最新成果,旨在打造中马两国乃至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新高地,成为推动共建国家设施联..

    2025-09-06
  • 科技之最

    美国“西南偏南”科技艺术节致信2025外滩大会:中国年轻人的蓬勃创造力令人振奋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即将于9月10日-13日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召开。近年来,外滩大会因其展现的前沿科技、跨界创意,吸引了全球关注。 2025年外滩大会开幕之际,被誉为全球青年“科技朝圣之地”的美国科技艺术节—“西南偏南”(South by Southwest,简称SXSW)向外滩大会发来一封特别的视频致信。..

    2025-09-06
  • 军事之最

    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军事天才,他的战略智慧至今无人能及!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寒微,却凭借超凡的军事才能,从一介布衣蜕变为一代兵仙;他屡遭屈辱,却在逆境中锻造出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战无不胜,却最终难逃政治斗争的悲剧命运。他就是西汉初期的军事统帅——韩信,一位被后世尊为兵仙的军事天才。一、寒门出身:逆境中锻造的坚韧品格韩信生于公元前231..

    2025-09-06
  • 娱乐百科

    跪求引进,豆瓣9.2的中国故事

    「阿凡达」系列,无需鱼叔多说。目前,全球历史票房榜上,两部《阿凡达》分别占据第一、第三席。特别是2009年的第一部,几乎在各地都找不到对手。但鲜为人知的是,当年的它在日本有一个强劲的对手。不可思议的是,这是一部低成本、无特效、耗时10年完成的纪录片。上映后不仅引发了观影狂潮,而且票房一度超过了《阿凡达》。..

    2025-09-0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