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金力:聚焦“四个最前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5-05-21 10:52科技之最

******4月29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成”和“高地”三个词体现了***对于上海科技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复旦大学地处上海,有责任服务好这一重大使命。我们聚焦“四个最前沿”,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回答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时代命题。

聚焦国际科技竞争最前沿,建设科创“策源地”。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有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才有更多融合可能。复旦大学以基础研究见长,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着力发挥三大牵引作用,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

一是加强学科牵引。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优化基础学科布局,凝练培优领域。大力推进融合创新,率先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等交叉学科,争取前沿原创突破。二是加强任务牵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重大战略中凝练方向和问题,聚焦量子计算、高温超导、人工智能、能源材料、遗传与发育、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主动布局建设科研团队和任务,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三是加强平台牵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前瞻性部署信息、医药、数理、生物、化学等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将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打造为服务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战略核心区,增强承接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

当前,复旦正在制订《基础研究三年行动方案》,已发布面向未来发展的120个科学问题,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争取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生态。

聚焦教育和人才竞争最前沿,扩充人才“蓄水池”。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发展与竞争,归根到底靠人才,要把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造就适配建设需要的人才,是高校对服务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贡献之一。近年来,学校面向全球引进战略人才和青年英才,在重点方向建设人才高密度的创新团队,按“卓学、卓识、卓越、卓著”四个层次全周期、全方位、个性化引导支持人才发展,落实资源跟着人才走,让人才引得进、长得快、干得好。5年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1000人,自主培育各类国家级人才300余人。

一是保障人才潜心钻研。成立相辉研究院,打造基础研究特区,为高风险、颠覆性研究提供10年以上长周期支持,鼓励学者静心“种好自己的果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推进学敏高等研究院建设,致力于打造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引进全球范围内近百位最杰出的青年科技人才,追求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突破。二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深化“准聘—长聘”制改革,推行以综合准入标准为基础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三是打造人才培养特区。坚持“好苗子就培养、有潜质就支持”,高起点建设好“相辉学堂”,探索下探基础教育、上接高水平人才、本研融通的“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超常规培养模式。

聚焦科研范式变革的最前沿,打造创新“新引擎”。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三天一突破,五天一迭代”的速度重塑科研范式。科研范式变革是科学发展最深层次的变革,决定着创新共同体的兴衰。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简称AI4S)是链接科技和产业、催生创新的新引擎。

复旦把融合创新作为重要路径,把AI for Science作为全校科研工作战略抓手,系统布局科学智能生态。前瞻布局算力平台,2023年建立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能计算平台CFFF,为科研人员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硬件支持。点线面结合创新机制,成立校级交叉研究发展中心,在二级单位设立科学智能分中心,面向全校发布科学智能专项基金,系统组织AI4S科研项目百余项,促进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加速科学突破。深化国际合作引领,与国际科技顶刊出版商合作创建AI4S主刊和子刊,举办科学智能国际论坛,发布科学智能白皮书和关键问题。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出116门AI大课,覆盖全体本研学生和全部专业。在国内高校率先启动“X+AI”博硕双学位项目建设。

目前,复旦已在计算物质科学、能源材料、退行性脑疾病等多个重要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下一步,学校将以更大力度推动AI4S相关工作,把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加强科学数据储备,推动科学数据共享与标准化。整合内外资源,加大AI4S投入,构建可持续创新支持体系,形成科研投入倍增效应。

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最前沿,找准融合“着力点”。

市场出题阅卷,高校和企业共同答题。科技成果的最终价值实现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对于高校而言,特别是要改革机制体制,深化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

对此,学校一方面整合全校力量发展新工科,聚焦先导和未来产业发展,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机器人、医工交叉等领域的攻关和人才急需,高质量建设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按照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构建“从0到10”系统创新能力,重塑复旦的新工科格局。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科技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编制《应用技术三年行动方案》,修订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建设学校苗圃计划和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孵化平台,打造职业经理人团队。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布局建设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构建复旦科创母基金体系,打造创新转化研究院(祖泉研究院),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改革试点,扩大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集聚效应。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复旦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和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目标愿景、时间节点和实现路径上高度契合。接下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融入上海、服务上海,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服务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复旦大学党委副***、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标题:《金力:聚焦“四个最前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黄海华 摄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他的精神“火炬”,指引量子科技攻关新征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无数中国科学家义无反顾,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挽救民族危亡砥砺前行,书写了一部科学报国的热血史诗。历史逐渐远去,但“精神火种”仍在闪耀。打开国家超算互联网,轻点鼠标,就可免费体验136、18和10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的极速运算过程。..

    2025-09-04
  • 科技之最

    河北临漳:六朝古都上生长出科技之花

    “一道紫光贯通天地,古战场烽烟四起,中轴对称的古城,坐落在广袤的平原上,峨冠博带的官员,徜徉在田野间……”2025年8月25日,河北临漳邺城考古博物馆中,戴着VR眼镜的人们,在虚拟世界中重回两千年前的古城,探索藏在历史中的故事。2025年9月12日至14日,临漳作为承办地之一的第八届邯郸市旅发大会即将召开,这个两千年..

    2025-09-04
  • 世界排行

    世界排名:杜达首进前10,桥本帆乃香创新高

    8月5日,国际乒联公布了2025年第32周世界排名。男单方面,林诗栋、王楚钦领跑前2,巴西选手雨果与日本选手张本智和紧随其后,梁靖崑位列第5,向鹏位列第9。其他国乒队员,陈垣宇排名第19,林高远排名第26,温瑞博排名第35,薛飞排名第39,周启豪排名第40,黄友政排名第46。WTT球星挑战赛伊瓜苏站男单亚军德国选手杜达排名上..

    2025-08-07
  • 热点百科

    徽州区茶产业发展前景

    茶园风光 胡向君 摄中新网安徽黄山10月28日电 (成展鹏 闫艳 李静雯)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区委宣传部消息:10月27日——28日,第十七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开幕式暨2021中国茶业品牌盛典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举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了“2021中国茶叶行业年度调查结果”,正式公布了年度百强企业及百强县域。黄山市徽州区荣..

    2025-08-05
  • 热点百科

    大回暖推动春季版图迅速北扩 最新入春进程图看春姑娘到哪了

    讯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近期,暖空气全面控场,从上周末开始,我国中东部迎来一波大回暖过程,今天(3月6日)已有15个省会级城市最高气温创下今年以来新高。预计本周五前全国多地持续回暖,春季版图将大幅向北扩张,江南、长江流域一带可提前感受春暖。推出2023年最新全国入春进程图,快来看看你家迈入春..

    2025-08-04
  • 排行榜

    鑫宏宝创新“矽晶皮”材料,推动汽车内饰环保升级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内饰环保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的提升,传统皮革材料面临挑战。鑫宏宝汽车用品有限公司研发的“矽晶皮”材料,以其无溶剂工艺、良好触感和耐用性,为汽车内饰行业提供了新的选择。环保特性:无溶剂工艺,降低环境影响传统皮革制造过程中常使用化学溶剂、增塑剂等物质。鑫宏宝“矽晶皮”采用无溶剂生产工艺..

    2025-08-03
  • 科技之最

    八一建军节丨以科技之名 赴强军之约

    他们是军人也是科技工作者双重身份下是同一种报国的赤诚他们用智慧与汗水铸就守护国门的钢铁长城与科技利刃他们的故事是忠诚与创新的交响是献给祖国最深沉的爱今天致敬中国军人万里河山,有你心安致敬中国军人原标题:《八一建军节丨以科技之名 赴强军之约》阅读原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2025-08-03
  • 科技之最

    以科技之名,赴强军之约

    原创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之声 北京他们是军人也是科技工作者双重身份下是同一种报国的赤诚他们用智慧与汗水铸就守护国门的钢铁长城与科技利刃他们的故事是忠诚与创新的交响是献给祖国最深沉的爱今天致敬中国军人万里河山,有你心安致敬中国军人设 计:袁 也责 编:邓涵文原标题:《八一建军节|以科技之名,赴强军之约》..

    2025-08-0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