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科学之城闪耀人才之光

2024-12-06 11:04科技之最
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资料图片)

人才引领,向“新”而行。11月23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四届雁栖人才论坛在北京市怀柔区举办。论坛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发展,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开放生态,探讨高水平人才力量培养。

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版图中,北京怀柔科学城承担着前沿、基础、交叉、颠覆性领域突破的重要使命。这里集国之重器,汇四海英才,正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打造科研人才创新的沃土。

集聚创新力量

立足服务国家战略,肩负实现基础理论研究“从0到1”突破的使命,北京怀柔科学城经过7年耕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厚积成势。

位于怀柔科学城起步区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相当于太阳亮度的1万亿倍。这台“巨型X光机”将发射高亮度、高能量、高分辨的光,穿透物质,解析物质。

“项目的最初计划就是要做成世界最顶级的光源,这与之前追赶国外完全不一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许海生说。

许海生是土生土长的怀柔人。2016年,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预研项目启动,正在国外的许海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毅然决定回国投身到项目建设中。目前,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储存环已经出束,距离发射“最亮的同步光”更近一步。未来,一大批“追光者”将与“最亮的光”一道照亮科学前沿。

自2017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得国家部委批复以来,在央地协同、部市共建、院市合作的大力推动下,怀柔科学城“聚人气、聚科研气”态势已经形成。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物质、空间、生命、地球系统、信息与智能五大科学方向,怀柔科学城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项目,集聚了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创新主体,产出重大科技成果227项,已成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最完善的地区之一。

释放溢出效应

伴随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北京怀柔科学城正蓄势聚力、谋篇布局,以承接科学城溢出效应,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为重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今年,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怀柔科学城分中心正式运行。“怀柔科学城分中心旨在引进颠覆性项目,发挥怀柔科学城原始创新优势,支持人才培育更多颠覆性项目,以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北京市怀柔区政府特聘专家、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怀柔科学城分中心主任陶斌武介绍,当前,怀柔区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科学仪器和传感器等战略性基础产业。

“为贴近前沿科学场景和市场需求,3年前我们把公司搬到了怀柔科学城。怀柔区在场地、政府引导基金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全方位扶持,公司驶入发展‘快车道’。”多场低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丛君状介绍。围绕纳米级自动化应用、量子超导等领域,公司定制化研发高端科学仪器设备,现已成长为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在今年的雁栖人才论坛上,由北京怀柔科学城管委会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同发起的怀柔科学城生命科学产业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据悉,这个研究院将重点聚焦医学影像设备、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产业方向,建立“理事会+全球战略咨询委员会+产业技术研究院+市场化平台公司”的组织架构,推动人才联合培养和生命科学设施平台成果转化。

怀柔为初创团队提供场地、基金、场景等支持,使怀柔科学城成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和沃土,但其对人才支持的理解远不止于此。目前,怀柔区正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紧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组织企业与优势科研团队联合揭榜,支持服务科技平台和重点产业的企业科研人员。

打造品质之城

目前,怀柔区有两院院士78位,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270余人,科研人员达到约2.5万人。基于此,怀柔科学城不断集聚创新要素、持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营造浓郁的人文特色,积极打造科学家的“一生之城”。

“我们营造开放、包容、国际化的‘怀柔生活’,为打造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聚人气、聚科研气’提供支撑。”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住房方面,怀柔区针对科研人员的不同需求,推出共有产权房、普通商品房项目,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高品质居所,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医疗领域,怀柔区依托“区办市管”模式,引入优质医疗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专属医疗服务;在交通方面,核心区“四横九纵”道路全部通车……怀柔科学城配套设施持续完善。

在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的同时,怀柔区聚焦提升国际人才便利化服务水平,打造“科技管家”“人才管家”服务队伍,建立“首问负责、快速响应、专员对接”的一对一服务模式,实现人才需求“快速领办”“接诉即办”。

吸引留住人才,不仅要有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空间,还要有优质的科技和产业平台。前不久,“神农·固芯”智慧育种平台在怀柔科学城亮相,这项重大科研成果标志着我国育种行业从传统“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智慧育种”跨越。这个AI大模型驱动的大平台诞生地并不在高校实验室中,而是在怀柔区雁栖镇范各庄村的科学家小院里。凭借区域内的生态优势,怀柔匠心打造科研共享空间、科学家工作室等创新平台。曾经闲置的农宅获得新生,成为科学家们灵感迸发的源泉和科研实践的舞台。

“去试验田采集数据只需过条马路,衣食住行全无后顾之忧,在这儿找到了最佳科研状态。”作为科学家小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耀君道出驻扎在这里的原因。

目前,位于范各庄村的4处科学家小院已有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所以及中国农业大学3个科研团队的70余名科研人员入驻。小院隔壁的“科学之家”打造多用途的公共空间,成为科学家们学术交流的好去处。

未来,怀柔区将继续坚持“国家级”“国际化”“生态性”理念,聚焦打造与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相适宜的人才工作体系,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搭建面向全球的招才引智平台,为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单项奖金100万美元!2025未来科学大奖揭晓,上海这位科学家获奖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于8月6日公布2025年获奖名单。中国地质科学院、河北地质大学季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周忠和发现关键化石证据,共同确立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科学理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忠、香港科技大学戴希、上海交通大学丁洪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2025-08-08
  • 科技之最

    中国科学家破解演化与量子之谜!2025未来科学大奖,720万重奖

    8月6日,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从恐龙羽毛到量子芯片,他们用“中国答案”重塑世界科学版图核心速览生命科学奖:季强、徐星、周忠和凭辽西化石证据,终结150年“鸟类起源”之争物质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开创拓扑电子材料,为量子计算铺就“中国路径”技术革新奖:75岁卢志远以三维存储技术,让手机存储量暴增..

    2025-08-08
  • 科技之最

    鸟类起源恐龙的化石证据、拓扑电子材料突破……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8月6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获悉,2025年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因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获得“生命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因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卢志远因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

    2025-08-08
  • 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七位科学家获奖

    8月6日,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季强、徐星、周忠和获得“生命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获得“物质科学奖”;卢志远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三位科学家获“生命科学奖”因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季强和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25-08-08
  • 科技之最

    「科学」有史以来最值得阅读的15本科学书籍,扩展你的认知维度

    普通人想提升科学认知,却总被专业术语和复杂公式劝退。近期网络热传的“15本必读科学书单”精准踩中知识焦虑,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卡尔·萨根《宇宙》等经典著作集体上榜。这份书单真正价值在于打通了专业知识和大众理解的壁垒,用故事思维重构硬核科学。当量子纠缠成为社交话题,当ChatGPT引发全民讨论,科学认知..

    2025-08-06
  • 科技之最

    用看得见的魔法,点亮孩子心中的科学之光

    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这是好事。好奇心,是科学启蒙最珍贵的种子。当科学遇见童心:一场看不见的奇遇空气中漂浮着什么?孩子的小手在空中挥舞,想要抓住那些"什么都没有"的东西。我们告诉他们那是气体。但对一个五岁的小朋友来说,气体这个词。太抽象了。二氧化碳——这个听起来很高深的名词,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每一次..

    2025-08-04
  • 改革先锋陈景润:勇攀科学高峰的数学先驱

    作者:林娟芳陈景润(1933—1996年),福建福州人,系新中国第一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学部委员,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他在逆境中坚持学术探索、在困境中追求科学真理,用一生的执着与坚守,诠释了科学精神的真谛,也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学术自信与使命担当。闽江畔仰望星空的追..

    2025-08-02
  • 天文之最

    第谷·布拉赫:天文学的巨人,科学观测的先驱

    在科学史的长河中,天文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不断演进的学科,孕育了无数伟大的科学家。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伽利略的望远镜观测,再到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每一位天文学家的贡献都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而在这些伟大人物的背后,有一位被誉为“现代天文学之父”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1601..

    2025-08-0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