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改革先锋陈景润:勇攀科学高峰的数学先驱

2025-08-02 11:05科技之最

作者:林娟芳

陈景润(1933—1996年),福建福州人,系新中国第一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学部委员,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他在逆境中坚持学术探索、在困境中追求科学真理,用一生的执着与坚守,诠释了科学精神的真谛,也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学术自信与使命担当。

闽江畔仰望星空的追梦少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州一清寒之家,在少年时期便展现出过人的数学天分,在中学阶段曾自学了大学丛书《微积分学》、哈佛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论》等。1948年他考入福州英华中学念高中,有幸遇到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沈元教授。其时,沈元教授任教于清华大学,1948 年返榕处理家事,因逢战事滞留福州,遂接受母校英华中学邀请,临时担任数学和物理教师。一次数学课上,他用诗意的语言讲起哥德巴赫猜想:“数学是自然科学之皇后,数论是数学之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恰似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近代数学三大难题之一,自1742年提出已困扰数学界近3个世纪之久。这堂课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之梦就此种进了他的心中。

1950年春夏之交,凭借顽强的自学精神和过人的天赋,陈景润以高中同等学力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次年适逢厦大数学系成立,遂转入数学系接受系统且严格的数学训练。大学期间,李文清教授在讲数论发展史时,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等3个尚未解决的世界难题,再次激发起陈景润的兴趣。

1953 年9 月,因国家建设需要,陈景润被安排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工作。1955 年2 月,在时任厦大校长王亚南的帮助下,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资料研究室工作,后担任数学系助教,得以潜心钻研他所钟爱的数学。在厦大工作期间,正值空袭警报频发之时,陈景润将华罗庚的经典著作《堆垒素数论》拆成单页携带至防空洞中研读,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其间,他发现书中关于“塔内问题”的论证尚有不足,将自己的改进方法撰写成《塔内问题》一文,受到华罗庚赏识。1956年8月,受华罗庚推荐赴京参加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其研究成果获学界认可。1957年,在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正式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撼动世界的“陈氏定理”。调入中科院后,陈景润获得了更广阔的科研平台,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难题的研究中。1966年5月,于《科学通报》上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的关键命题“1+2”,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然而,由于整个论文长达200 多页,《科学通报》上的论证仅叙述了几个引理,论证过程并未得到翔实展示,国际数学界对此存有疑虑。

面对质疑,陈景润展现出非凡的定力和科学严谨精神。随后的7年里,在既无桌椅亦无书案,只有一块兼具卧床与书桌功能的木板,面积仅6平方米的狭小宿舍空间内,陈景润忍受病痛侵扰,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夜以继日地对该证明进行反复推敲、完善和简化。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详细证明了“1+2”,论文长度从原来的200 多页精简到了100 页,亦改进了1966 年的结果。此项近乎以生命铸就的成果,以其无懈可击的逻辑和深刻的洞见,彻底征服了国际数学界,被誉为“移动群山”的杰作。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李希特合著的《筛法》正在校印阶段,他们见到陈景润的论文后,立刻在书中补加一章“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才将书付印。“陈氏定理”的诞生,不仅是中国数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更极大提升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它将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使最小素数从80推进至16,并将古老的筛法理论优化至被同行称颂的“光辉顶点”。这个定理被载入美、英、法、苏、日等国的许多论文专著,足见其影响之广泛。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说:“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高度赞誉陈景润攀登科学险峰的孤勇精神与辉煌成就。1977 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其研究成果至今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还保持着领先地位。除了广为人知的哥德巴赫猜想外,陈景润在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华林问题等解析数论方面均有重要成果。

1978 年1 月,《人民文学》杂志刊载了徐迟的长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篇幅转载了这篇文章。陈景润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点燃了无数青年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成为解放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潮流中一面耀眼的旗帜。陈景润也成为“科学的春天”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人物。

名利之外的家国情怀。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即使身体状况不佳、科研工作繁忙,陈景润依然心系科普和人才培养,一次次应邀为中小学生开设讲座,以自身经历勉励青年学子:“科学探索需要决心、信心、恒心。”陈景润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在病榻上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趣味数学趣谈》《组合数学简介》《初等数论》等4部面向青少年的数学科普著作。这些著作语言通俗易懂,阐释深入浅出,成为启迪青少年数学思维、引领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经典读物。在证明了“1+2”后直到生命的终结,陈景润用一种与生命赛跑的态度向“1+1”这一顶峰发起进攻。住院治疗期间,他输液拒扎右手以坚持书写,直至喉咙失语、手不能握笔,还用含混语言和手势同学生探讨问题,依然表示“我不能停止工作”。

陈景润的一生,是纯粹科学家的一生,更是爱国知识分子的一生。1979 年,陈景润应邀前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讲学与访问期间,整天泡在图书馆、办公室里潜心治学,生活极其简朴。归国时,陈景润将节衣缩食积攒的7500美元全部上交国家。面对赞誉,他只有一句朴素的话语:“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这份深沉的爱国热忱,超越了一切世俗的荣华。1996年3月,他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遗愿要将遗体捐献以作“科学事业最后的奉献”,其拳拳之心,尽显对祖国科学事业的殷切期望和无私奉献。

1999年,浩瀚星海增添了一个属于中国科学家的名字——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永久编号“7681”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这是首颗获得命名权的素数编号小行星,既是对陈景润永恒的纪念,也是宇宙星空中独一无二的科学丰碑。

本期编辑:陈艳

猜你喜欢

  • 植物之最

    铁:植物的“生命之血”!功能、用时与搭配的科学指南

    在植物体内,铁(Fe)是叶绿素合成和电子传递的“核心元素”,如同血液中的铁对人类一样重要。它虽然被归类为微量元素,但其功能却影响着植物能量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理解铁的角色、精准把握其施用时机,并处理好其复杂的元素关系,是解决缺铁黄化症的关键。一、铁的核心功能:能量生产的“总调度”铁的功能高度集中于光合作..

    2025-09-17
  • 科技之最

    抗战中的科学力量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的硝烟中,起步不久的中国现代科学事业遭遇狂风骤雨。中国科学家用“奋起”和“坚韧”在硝烟中延续着中国科学的点点星火。他们颠沛流离、辗转内迁,在根据地和大后方快速恢复研究工作;他们发挥自身专长、探求支援抗战之法;他们在空袭和饥饿中持续深入研..

    2025-09-17
  • 科学进万家,科普正当时

    2025年9月全国首个科普月科学进万家,科普正当时几天前,3年一遇的血月月全食震撼夜空。“天狗食月”前夕,河北省科技馆的首场夜场科普活动中,孩子们围着望远镜蹦跳提问:“月亮上为什么有黑影?”“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走路?”这场让科学在夜晚“发光”的活动,既是贴合天文热点、贴近大众需求的科普实践,更成为当下科普..

    2025-09-17
  • 天文之最

    地球82分钟染红月亮,血月到底是玄学还是科学?

    前两天凌晨的血月,是不是把你朋友圈都刷爆了?9 月 7 号晚上到 8 号凌晨那几个小时,多少人顶着困意爬起来,就为了看那轮红彤彤的月亮挂在天上!说真的,这 2025 年唯一的血月也太给面子了,被地球影子染成红色足足 82 分钟,还是未来 15 年里最长的一次月全食,亚洲、澳洲西部和非洲东部的人都赶上了这波眼福,没看着的朋..

    2025-09-13
  • 科技之最

    全释硬科技丨战火纷飞的岁月 他们是抗日救国的科学脊梁

    九三阅兵让每一个中国人热血沸腾,但我们不能忘却,8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扛着枪上战场,却用公式、图纸、试管、仪器,筑起了一道烽火硝烟中的科技长城,他们就是抗日救国的科学脊梁。被徐悲鸿誉为“科学之光”的物理学家严济慈。“七七事变”消息传至巴黎,他当即在国际场合怒斥日军暴行。..

    2025-09-11
  • 世界上目前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成果知多少?

    世界上目前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成果主要集中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能源技术、生物医学以及智能感知与交互等领域。下面这个表格汇总了它们的核心突破和影响力,方便你快速了解:领域 尖端技术/成果名称 核心突破 意义/影响量子科技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 105量子比特集成,量子纠错首次跨越“盈亏平衡点” 验证了容错量..

    2025-09-11
  • 天文之最

    第谷,布拉赫:天文精度的奠基者,开启科学新纪元

    引言在科学史上,天文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不断发展的学科,经历了从古代天象观察到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巨大变革。而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天文学家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做出了卓越贡献。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无疑是其中最具传奇色彩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不仅以其天文观测的精确度闻名,更以其创新的天文..

    2025-09-11
  • 天文之最

    第谷·布拉赫:天文学的奇才,开启现代天文观测的先驱

    引言在科学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天文学家为人类揭示了宇宙的奥秘。伽利略、开普勒、牛顿……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科学的丰碑上。而在这些巨人背后,还有一位鲜为人知但极其重要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他不仅以超凡的天文观测技术震惊当时,更以其独特的天文模型,为后来的天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2025-09-1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