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米树形柱+发电玻璃!重庆东站100项黑科技铸就西部智慧枢纽
重庆东站的智能系统如何提升旅客体验
2025年6月27日,西部地区最大高铁枢纽站重庆东站正式投用,这座总建筑面积达123万平方米的超级交通枢纽,以山水千里、黄桷参天为设计理念,集成了100余项智能应用成果。从进站到候车,从换乘到出站,智能系统渗透在每一个细节,彻底改变了传统车站的运营模式。
走进重庆东站候车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5座4米高的山茶花造型岛式空调。作为西南地区首次应用的一体式集成岛式空调,这些山茶花通过花瓣状结构实现360度无死角送风,在20米范围内形成均匀的空气湖。重庆东站助理工程师孙婧宇介绍:集成岛式空调接入站房空调节能控制平台,能根据室内温度实时调控送风温度和强度。旅客在环绕山茶花基部座椅休息时,既会感到非常凉爽,又不会感到冷风直吹的不适,温度损耗较传统空调机组降低20%以上。
在重庆东站的智慧卫生间,门口的智能交互终端能实时显示空余厕位,还能提供邻近卫生间导览服务。系统可动态感知卫生间内空气质量,自动启动新风净化程序,让卫生间始终保持空气清新。看显示屏就知道哪个蹲位可用,一目了然,太智能了!旅客们纷纷对这种智能化的服务赞不绝口。针对重点旅客需求,第三卫生间内还配齐了儿童设施和应急呼叫按钮,为特殊旅客群体出行增添了安全保障。
最核心的智能系统当属车站的智慧枢纽调度指挥中心。这里基于高精度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车站虚拟镜像,依托遍布全站的智能传感器,实时捕捉站内客流热力分布、密度变化、行进方向,精准预判拥堵风险。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双节假期首日,通过动态调整安检通道和检票口,高峰时段旅客平均进站时间缩短50%。当一趟经停列车因暴雨影响晚点时,系统立即预警,联动广播系统播报信息,同步更新检票口电子显示屏,确保所有旅客安全有序乘车。
重庆东站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智能建造的***。传统的人工施工场景被机器人军团全面取代,实现了从人海战术到智能建造的转型。在2022年重庆持续罕见高温期间,中铁十一局重庆东站项目引入的机器人地面整形军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个由四轮激光地面整平机、履带地面抹平机以及地面抹光机构成的军团,凭借先进的激光定位系统,可将混凝土平整度误差控制在3毫米范围内。
重庆夏季高温,但在机器人施工场景下,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在40℃高温下连续作业,使人工成本降低了40%,施工效率提升了3至4倍,整体工期缩短70%。中铁建设重庆东站项目执行经理江志远说。在玻璃幕墙安装现场,模块化机械臂与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组成的玻璃安装机器人更是展现了惊人能力。这套具备800公斤负载能力的装备,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毫米级定位,将过去需要十几个人协同搬运安装的超大玻璃板,转化为机械臂的精准舞蹈,施工效率提升3倍,作业风险降低90%。
地下管廊施工中,全位置焊接机器人同样大显身手。中铁建设重庆东站机电负责人李明康介绍:传统人工施工场景下,需要分6层进行焊接工作,而在机器人施工场景下,机器人仅需2小时即可完成直径800毫米、壁厚8毫米钢管道的焊接,效率是人工作业的3倍,节省了70%的人工成本。这些机器人还能像壁虎般吸附在钢结构表面,实现横焊、立焊、仰焊,既保证了焊接质量,又提高了焊接效率。
卫生环境方面,智能扫地清洁机器人、石材晶面养护机器人穿梭于候车大厅、通道等核心区域,高频次进行精细化保洁作业。以智能扫地清洁机器人为例,它能根据预设任务自主规划清洁路径,并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回传数据,便于管理人员远程监控并动态调整清洁计划,提升清洁效率。这些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运营效率,更降低了人力成本,为智慧枢纽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绿色科技如何让重庆东站实现低碳运营
作为以绿建三星最高标准打造的综合枢纽,重庆东站的绿色理念融入每一个精心设计和建设的细节之中。中铁十一局项目经理张晓林介绍:它是一座会呼吸的建筑,屋顶金属板与保温层的巧妙结合,配合外墙中空玻璃幕墙,如同给重庆东站穿上了一件保暖衣,从而在源头上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站房屋面采用的ETFE双层单腔新型膜结构天窗是绿色科技的典型代表。这种材料具有轻质、耐候、节能、易施工、便维护等特点,重量仅为玻璃采光顶的1/100。更重要的是,它的透光率可在40%至50%之间调节,能阻挡99%的紫外线,在实现自然采光的同时大幅降低照明能耗。生产能耗较传统幕墙低30%以上,90%材料可回收,完美融合了遮阳、节能降耗与环保可持续性。
落客平台雨棚顶面采用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则是另一项绿色创新。这种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不仅确保了雨棚的美观效果,每年还能额外发电近两万度,有效降低了站房的整体能耗。重庆东站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发电玻璃将发电与遮阳巧妙融合,在超级枢纽里,也在贡献着大大的绿色能量。
雨水回收系统是另一项值得关注的绿色技术。站房顶层设置了雨水收集管网,通过管路将雨水汇集至中水处理系统,截污挂篮拦截直径6毫米以上的树叶及垃圾,并弃流污染严重的雨水。预处理设备能去除掉水中70%的污染物和垃圾。处理后的雨水会净化至中水标准,运用到站房冲厕、道路清洗、绿化浇灌等非饮用水用途。据测算,重庆东站雨水回收系统可提供的年中水量达1万立方米,间接年节电量6000度,相当于减少碳排放4.9吨。
从山茶花空调到智能隔热膜,从发电玻璃到三联供能源站,重庆东站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绿色科技应用,实现了年节约用电618万度、减少碳排放8029吨的惊人成果,成为全国交通枢纽绿色低碳运营的典范。
在重庆东站,数字化服务彻底重构了旅客的换乘体验。采用四面进站布局的站房,让旅客可以从任意方向快速进站。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介绍,这种设计实现了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旅客5分钟内可在不同轨道交通网络之间换乘,最远换乘距离不超过200米。
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重庆移动打造的5G+智慧枢纽平台。针对站房约123万平方米的超大建筑面积、复杂钢结构以及未来密集人流等特性,重庆移动创新制定分层立体组网方案,在西南地区高铁枢纽中大规模部署智能窄波束天线。通过在检票口应用E+1800+2.6+4.9的四频PRRU搭配16°窄波束天线组网技术,精准收敛定向信号,有效解决了传统广域覆盖的信号重叠与盲区问题。
实测数据显示,重庆东站站台候车区域平均电平达-58dBm,轿厢内电平稳定在-80dBm以内。这意味着即使在高峰时段,也能同时承载超万级用户并发接入,充分满足4K直播、VR导航等智慧出行场景需求。重庆移动工作人员表示:这一优质网络覆盖,将有力支撑车载高清视频回传、站台智能调度、旅客精准服务等创新应用的落地实施。
更具创新性的是重庆东站的安检互信机制。在地铁换乘层,铁路与地铁安检系统互联互通,旅客无需重复安检即可实现无缝换乘。同时,站房东西两侧设置的独立进出通道,让旅客可以像逛公园一样打卡东站,无需刷票或刷身份证,只需安检即可进入候车大厅。
重庆东站还部署了由北京经纬公司自主研发的旅客服务与生产管控平台,这一基于AI、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平台,为车站打造了集客站服务、生产、运维、应急于一体的实时管控智能大脑。通过客运车站人员、设备的协同联动,为旅客提供自助购票、智能引导、快捷验票、便捷购物等全流程、无缝化、自助式的出行服务。
从5分钟换乘到安检互信,从智慧导航到mini图书馆,重庆东站的数字化服务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重新定义了交通枢纽的功能定位——它不再只是一个赶路的地方,更成为一个可以停留、可以体验、可以感受城市文化的城市会客厅。
重庆东站的建设过程中,多项建筑科技创下世界纪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西侧正立面的树形柱。40根树形柱中,最高的一根达41米,冠幅29.6米,是世界首例超高超大多曲面树形柱。这些巨树的外表面由千余块3毫米厚的不锈钢板组成,每一块钢板的形状不一,且建筑外表面为不规则多曲面,施工安装、节点控制难度极大。
中铁十一局项目经理张晓林透露,项目团队在主立面树形柱采用扩大树冠叶片方案,成功解决3毫米厚不锈钢板分缝拼接问题,避免胀缩形变产生的不利影响。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精确测量骨架结构及造型钢架尺寸,基于BIM技术支撑,对复杂异形表皮进行精准定位,利用先进的犀牛模型软件建立现场真实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测量放样。最终,按照模型对每一块不锈钢板进行编号,成功将钢板安装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实现树形柱外装饰面严丝合缝。
同样创造纪录的还有重庆东站的玻璃幕墙。为了提升建筑外观的大气与美观,设计师将玻璃幕墙底部玻璃的高度调整至5米,并将原有的两间一跨分格布局改为四间一跨,有效减少了幕墙龙骨带来的视觉遮挡。单块2米宽、5米高的玻璃安装,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一片超大玻璃板,过去需要十几个人一起协同搬运安装。中铁建设重庆东站装饰负责人徐飞说。通过玻璃安装机器人的应用,仅用3个多月就全部完工,创下了同类工程的最快纪录。
站房顶部的9个异形多曲蓝宝石梭形采光天窗同样是技术突破。单个玻璃采光天窗面积约1800平方米,设计造型复杂,经过多次深化设计,把采光顶顶面优化为全覆盖式、三角形平面玻璃,并做出曲面效果,大幅降低玻璃自爆率。施工团队克服1.4吨重单元板式吊装难题,在屋面玻璃钢框架、侧开排烟窗系统中采用装配式拼装施工工艺,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复核钢结构误差,完美呈现山水千里、黄桷参天的设计理念。
候车大厅的1380块玻璃拼出的两江浪花同样令人惊叹。这些尺寸各异的平面三角形玻璃拼接成双曲异形曲面,形成了山影流动的光影效果。施工团队通过数字建模技术进行三维模拟优化,每一块材料都是量体裁剪,避免了反复调整。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精细化加工,使材料损耗率降低15%,还有效减少了运输次数,降低运输碳排放近20吨,缩短施工周期近1个月。
从世界首例超高树形柱到国内首创装配式雨棚,从异形玻璃穹顶到超大板块幕墙,重庆东站的每一项建筑科技都在挑战极限,用毫米级的精度诠释着中国建造的实力。正如重庆铁路投资集团负责人所言:重庆东站不仅承载着交通功能,更以其独特的站房美学成为城市新地标,展现了创新智慧与硬核基建实力的完美结合。
重庆东站的建成投用,不仅是重庆交通发展的里程碑,更树立了未来交通枢纽建设的新标杆。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交汇点,重庆东站以其智慧+绿色的建设理念,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智慧建造方面,重庆东站实现了大型公共建筑建造模式从人海战术向智能建造的转型。机器人施工、数字建模、BIM技术的全面应用,使施工效率提升3至4倍,人工成本降低40%,整体工期缩短70%。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高温、高危等恶劣环境下的施工难题,更保证了工程质量的一致性和精准性。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评价:重庆东站的成功实践,为国内大型高铁枢纽的信息系统集成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标志着我国高铁信息系统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绿色科技的集成应用同样具有示范意义。重庆东站是全国少数按绿色建筑最高标准绿建三星建造的枢纽,通过山茶花空调、智能隔热膜、发电玻璃、三联供能源站等技术的协同作用,实现年节约用电618万度、减少碳排放8029吨。特别是能源站采用的专业化托管模式,由第三方专业能源服务公司进行运营与管理,相比传统自建自营模式,大幅提升了能效和体验。重庆铁路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能提升能效和体验,又能帮助我们打造绿色智慧枢纽。
重庆东站的数字化服务体系也为未来交通枢纽提供了范本。5G智慧网络全覆盖、数字孪生系统、智慧枢纽平台的应用,实现了从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特别是四面进站设计和安检互信机制,打破了传统车站的空间限制,使车站成为一个开放、共享的城市空间。正如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专家贾静涛所言:重庆东站构建起通达23个省区市、辐射10亿人口的1-3-6小时高铁经济圈,预计年客流量突破1亿人次。庞大的人流不仅将带动旅游、服务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还将吸引高素质人才、现代金融、科技创新等高端资源加速集聚。
从智能系统到绿色科技,从建筑创新到运营模式,重庆东站的高科技应用正在重塑人们对交通枢纽的认知。它不再只是一个交通节点,而是一个融合了科技、文化、生态的城市新地标,一个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建造实力的窗口。随着重庆东站的全面运营,其示范效应将逐步显现,推动我国交通枢纽建设迈向更加智慧、更加绿色、更加人性化的新高度。#上头条 聊热点#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