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文之最

《中国古天文学大成》时隔3000年史上首次破译武王伐纣的真实天象

2025-11-24 10:29天文之最
感谢木笔老师于乙巳年八月初一赠墨宝

引 言

《国语》中关于伶州鸠对武王伐纣的天象描述,可能被所有古天文爱好者所熟知,书云:

王曰:“七律者何?” 对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

以上天象记载是衔接古天文学与上古史的关键议题,搞清其真实发生的时间一直是学界孜孜以求的目标,近现代以来也有多种研究成果问世,但以往研究存在显著局限:如视角过于单一,过度依赖西方天文史观与现代天文软件数据,却忽视了古人天人感应与天命所归的世界观,以及我国真正的古天文思想——太乙观星法导致现有结论难以兼容古籍记载的多样性,使其准确时间始终悬而未决,也留下了 “融合古人天命观开展星象考古” 的研究空白。

因此理清这一问题,不仅能为商周断代提供关键的天文佐证,填补上古史年代考证的缺口,更能推动我国古天文研究回归本土语境,为同类古籍天象解读提供全新的方法论。本研究将通过 “周人天命思想、兵阴阳与太乙观星法” 等多重视角的整合式考证,系统梳理古人核心宇宙观,结合星象模拟数据开展整合式的研究与考证。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再次见证奇迹,时隔3000年,武王伐纣的真实天象重现世间!

关键字:武王伐纣、《国语》记载、周人天命观、太乙观星法、整合式研究

一、赤县神州

大约6500年前,古圣伏羲继承了数代先贤们的天文经验,终于完成了星辰与时空坐标的初步建构,他将每年春季黄昏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的星宿命名为苍龙,其象征着东方与春季,每当春分的深夜,这条苍龙就会翱翔于天顶,腾云驾雾、布施云雨,自得喜乐,让谷物得以滋养,让文明得以发展。

星庐注:苍龙属木,得位于东,主德,其腾跃于南天、生火,主礼,故曰:木火文明!

图1、河南濮阳蚌贝龙虎墓(距今6500年)

为了纪念这位奠定了华夏天文学的人祖——伏羲,先民们将他所定义的群星,以蚌贝塑形和他一同埋葬,期待着他化作星辰,永久的守护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斗转星移,时光穿梭了千年.....

某年秋分,正值部落欢庆丰收之夜,族长带领着族人祭祀先祖、庆祝丰收,部族中的一位少年对于祭坛上那件的圣物念念不忘,据说那是传自人祖伏羲的圣遗物——

图2、汉伏羲女娲石刻拓印

黎明前趁着大人们还在熟睡,少年悄悄的来到了祭坛,小心翼翼的观察着圣物,他发现圣物的一端对准着北向星空的一点,他知道在那里闪烁的星辰就是北极星太一,是先祖们居住的地方,这个故事他从小就听着大人们一遍又一遍的讲述。而当他将目光转向另一端所指向的星空时,他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只见一颗绚烂的恒星缓缓地从东方地平线升起,与此同时东方的大地开始变得一片火红,且随着这颗恒星的升起越来越红,直至染红了整片天地。

图3、公元前3635年的秋分天象复原图

少年被这一恢弘的景象所震撼,随即大叫了起来“火、火、大火”,族人们被这叫喊声惊起,全都聚集了过来。

族长拨开人群也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惊,“这是苍龙之心啊,苍龙赐火!辰马农祥!

族长旋即顿悟:“原来如此!先祖留下此‘矩’,昭示着天帝太一的神威已然降临,与‘苍龙之心’默然同体!此乃先祖不言之天启,大吉之征!”言毕,族人尽皆虔敬伏拜。

三拜之后,族长扶起少年,郑重言道:“孩子,是你洞见了这上苍的垂告,你是拥有天命之人啊。”

果然,自此以后这位少年好似有如神助,他察天文而悟农时,尝百草而辨五谷,亲率万民而垦殖,始有阡陌纵横、仓廪充盈之景,其德如日月昭昭,遂成华夏农耕文明之始祖,后被世人尊称为【炎帝-神农】。

而他所发现的这颗与太阳一同升起的苍龙之心,由于与天帝太一关联紧密,且又具有着界定天时的功能,故被世人尊称为太(大)辰;又由于其升起时的景象霞光万丈,将天空染的赤红也被世人称为大火,而这颗星体所运行的轨道亦被称为大火之道(赤道)。

图4、公元前3700-公元前3600年大火星的轨道与天赤道基本重合

春秋更替,又3000年后......

那日,稷下学宫的学子们齐聚于庭院,讨论着大祭酒所给的课题!题目是“何以九州”。

庭院中央铺着一幅巨大的丝帛地图,上绘山川河流,标记着周天子分封的诸国、四夷以及海外诸方。几位意气风发的学子正在激烈的争辩:

“夫观海内九州,《禹贡》所载备矣!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此乃天地之极,日月所照,莫非王土!” 一位学子手指地图中间核心区域,言之凿凿。

“非也非也!”另一位立刻反驳,“我曾随商旅西行,过陇山见浩瀚戈壁,驼队直通天际;南下吴越,舟楫可通蛮荒烟瘴之地。夷人所言,更有奇国异兽存于《山海》之外。这些地方显然已不在九州图中”

“《禹贡》九数,已是定鼎之论!”又有坚定的《禹贡》学派的学子冲上来争论。

此时,一位宽袍博带、气度沉稳的中年学者朗声说道:“诸君所言,皆有偏颇”,他边说边缓步走向庭院中心,众人肃静,目光皆聚焦于他。原来来人正是以“谈天衍”闻名的邹衍。

“昔者伏羲观星制历,法象天地,可知宇宙之宏大远超想象。后炎帝察‘大火’而悟农时,乃知星移斗转与大地生息的紧密联系。”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份被认为已足够辽阔的“海内九州图”,带着一丝微笑道:

“夫《禹贡》所画九州,乃小九州也。此九州之外,更有天地!”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他随即补充道:

“夫此禹贡九州,为‘裨海’所环。然此又为一大州,此等大州环瀛海者,凡九!九大州之外,更有茫茫‘大瀛海’弥绝乾坤!”

邹衍抬手指向苍穹,“汝可观此‘大火’乎?”邹衍问到,不等他人回答,又说,“其色赤烈,其位至尊,为天命之兆!我辈生息繁衍之沃土,恰如受此赤芒普照之域!”

他环视震惊的众人,手指脚下土地,目光又扫过天穹星辰:“我华夏居九州之内州,独承此大火明星高悬,故曰‘赤县’!(注:赤为大火,县与悬通假)此‘赤县’造化所钟、乃三皇五帝肇基、圣王功业所兴之神祇圣土——故谓之‘神州’!”

说罢庭院内鸦雀无声,刹那之间,满庭学子恍如醍醐灌顶,沉寂转瞬化为如潮的认同与惊叹,齐声高呼:“大火高悬,赤县神州...”

感谢泰祥洲老师于乙巳年八月十五日赠墨宝

小结

通过上文的梳理,大可以发现:在古人的宇宙观与精神世界中,【大火星】不仅是一颗具有“授时”功能的星体,同时它还承载着世人的希望,被赋予了极高的神圣性。它不仅是周天星野的重要标定星,更是天帝【太一】的疆界划定者,因此它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天命所在!

而在关乎国祚命运的重大战争之前夕,周人坚信此时【大火星】的位置昭示自己的天命,亦可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走向。这一核心思想的揭示,正是我们解开古籍中所载【武王伐纣】星象之谜的关键钥匙!

二、今人对《国语》武王伐纣星象的解读综述

本章节将对江晓原与钮卫星先生的论文《国语所载武王伐纣天象及其年代与日程》[1](下简称“论文”),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下简称“工程”)对于武王伐纣时间点[2]的结论进行综述。

2.1、论文摘要

论文是以《国语・周语下》伶州鸠所述武王伐纣天象为核心,结合《尚书・武成》《逸周书・世俘》、利簋铭文等文献,采用国际权威的 DE404 星历表与 SkyMap3.2 天象演示软件,对 “岁在鹑火”“月在天驷” 等天象逐句释读与验算,先通过 “月在天驷 + 日在析木之津” 筛选出 13 个符合条件的日期,再结合 “东面而迎岁” 锁定周师于公元前 1045 年 12 月 4 日出发,进而验证《武成》《世俘》的月相、朔日及 “星在天鼋”“岁鼎克昏” 等天象,最终确定牧野之战日期为公元前 1044 年 1 月 9 日,论文认为伶州鸠所述天象是按伐纣战役进程排列的实录,并整合文献制成武王伐纣天象与历史事件一览表。

2.2、论文的核心论点

该论文的核心论点如下:

【1】论文认为《国语》中记载的武王伐纣天象并非一日内的天象,而是伐纣战役的过程排列(原文截图如下)

【2】关于“辰在斗柄”的记载的论述:其重点分析了这里的辰为何不是指代心宿也不是十二地支的辰,其理由是心宿是恒星、斗柄也是恒星,一颗恒星不可能跑到另一颗恒星那里去,所以《国语》中的辰只能是韦昭所注的日月合朔的意思。而对于为什么不是十二地支的辰,则更是以可置勿论的态度一语带过,认为日月之会为辰,是为唯一的合理解释(原文截图如下)。

【3】论文认为“星在天鼋”中的星为水星,但与日在析木矛盾,因此这一天象证明了《国语》的记载是一个过程,而非同一天(原文截图如下)。

【4】论文认为“岁在鹑火”并不是武王伐纣日期的必要星象,理由仍是《国语》的相关记载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固定的时间点(原文截图如下)。

综上在我看来,江氏与钮氏的相关观点,既与我国真正的古天文核心思想 —— 太乙观星法相背离,也脱离了古人行事所秉持的核心准则 —— 天命观与天人感应的根本逻辑,实属缺乏依据的今人片面论断,显然存在诸多谬误,值得深入辨析与批判。

2.3、夏商周断代工程(下简称“工程”)的核心论点

【1】根据对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地层中采集的系列含碳样品做了碳-14年代测定与殷墟甲骨文宾组卜辞中5次月食的计算,得出武王克商年代范围应在公元前1050年—前1020年。

【2】工程认为武王伐纣的时间点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主要参考的星象为《国语》中记载的“岁在鹑火”

【3】工程认为青铜利簋铭文所记载的“惟甲子朝,岁鼎”代表的是武王伐商,在甲子这一天凌晨,岁星当头。

图5、夏商周断代工程复原武王伐纣星图

以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碳 - 14 检测结论为我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支撑,其将武王伐纣的时间范围限定于公元前 1050 年 — 前 1020 年的三十年间,有效缩减了需验证的日期范围,降低了研究工作量。而该工程的另外两项研究成果仍存在不足之处,下文也将对其展开具体辨析与批判。

三、星庐-武王伐纣天象的初释

本章我将对《国语》伶州鸠的论述进行重新考证,并对江氏与钮氏的观点以及工程的结论进行系统批判。同时以我国真正的古天文思想——太乙观星法来重新破译其中奥秘!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再次见证奇迹!时隔3000年,武王伐纣的真实天象重现世间!

3.1、释“星在天鼋”——星即大火星

前人论证的“星在天鼋”基本是根据三国时期韦昭所注“星,辰星也”,进而论断此辰星为指代的是“水星”,如江氏、钮氏认为:如果这里的辰星指代的是一颗恒星,那将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恒星是不可能从一个星次移动到另一个星次(大火星位于大火之次卯宫,天鼋为子宫)。然而这恰恰是对于我国古天文思想西方化后的片面解读。

我国真正的古天文思想——太乙观星法,是一种整合南北两向星空的同步观星方式,其以一种天地盘的架构呈现。正如出土文物《五行令-月名图》所示的那样(见图6),南向星空(天盘)的地支卯位于北向星空(地盘)的地支戌之上,因此在这种南北两向星空整合观测的天文思想架构中,位于天盘的恒星也就拥有了位移的功能。

图6、《五行令》月名图对应的实际星图(图中为北向星空视角)

而通过赤县神州章节所描写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心宿中的大火星,方是我国古天文体系中最重要的“辰星”古称大辰或太辰,亦称天王或明堂(天子的居所),代表着天下权柄的正统性。古时帝王祭祀时所穿的最高规格的礼服为——衮服。衮服之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天文征象,即为“身肩日月,背负星辰”,又称三光日月星!

其中“星”的造型与心宿的三星造型完全一致!如图7所示,左侧为周天子的旌旗图,右侧为宋代皇帝的衮服图,从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心宿三星的造型。

图7、左:周天子旌旗,右:宋代衮服背面拓图

《隋书》中亦有如下记载:

“周氏执谦,不敢负于日月,所以缀此三象,唯施太常,天王衮衣,章乃从九。但天子譬日,德在照临,辰为帝位,月主正后,负此三物,合德齐明,自古有之,理应无惑。”

注:大臣虞世基上奏隋文帝,他认为周代天子谦逊,不敢在冕服上绘制日月星,所以将这三章(日月星)缀于太常旌旗上。但他认为三辰象征着帝后的德行与天下正统(天子譬日,月主正后,辰(星)为帝位),故请奏,于冕服之上恢复这三辰,重新以十二章纹的形式体现。

可见其中对于辰星的解释,与大火星的另一个名字——明堂的含义完全一致!同时我在《中国古天文学指津》【3】一文中,对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木箱上的星图做了深入复原与解读。最终的结论正是:心宿的授时规律与北斗完全一致,两者均象征着天帝的权柄,一南一北,异星同象!如星图所示(见图8):

图8、曾侯乙二十八漆木箱复原星图

图8中从左上至右下依次可见:

公元前500年3月27日春分,当天的戌时南向星空的中心为张宿,北斗指东,心宿亦在正东

公元前500年6月29日夏至,当天的戌时南向星空的中心为心宿,北斗指南,心宿亦在正南

公元前500年9月29日秋分,当天的戌时南向星空的中心为危宿,北斗指西,心宿亦在正西

公元前500年12月26日冬至,当天的戌时南向星空的中心为毕宿,北斗指北,心宿亦在正北

图9、曾侯乙二十八宿漆木箱拓印

以上所展示的“星空模拟图中所出现的昏中星”与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木箱上的星图中——北斗四方连线所对应的星宿完全一致(见图9),即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张宿、心宿、危宿与毕宿。

同时星图中,还展示出在太乙观星法的体系下又一个重要的天文关系,那就是北斗所指,即为心宿所在。

众所周知北斗是天帝太一在北向星空的权柄,因此具有与北斗同样授时功能的心宿,也就成为了天帝太一在南向星空的权柄,以上的天文考古再一次印证了心宿(大火星)所具有的神圣性、天命性与正统性!

基于此现在将对“星在天鼋”的星象进行复原,如图10所示:

图10、星在天鼋

我随机选取公元前1050-前1020年内的时间进行星图复原,如公元前1050年11月15日22点37分时,可见天盘中的大火星(心宿二)位于地盘的天鼋(子宫)。

综上通过我对大火星的天象复原、历史记载与人文方面的梳理可知,《国语》中所记载的“星在天鼋”的“星”指代的就是大火星古称太辰,这也应是韦昭所注“星,辰星也”的真意,也只有大火星这颗“帝座之星”才可以体现这场改朝换代的战役的神圣性、天命性与正统性。

而当代学界所认定的水星,纵观古今都没有类似的承载天命的记载,且亦与《国语》中所记载的天象不符(注:水星与太阳最远距离为28度,因此日在析木(寅)时,水星不可能出现在天鼋(子))。然而可惜的是以往的研究者无一例外的都没有对古人思想中最重视的星象与天命之间的关联展开整合式的研究,进而导致这个千古之谜直到今日才得以破解。

3.2、释“辰在斗柄”——辰即地支辰与大角星

我们现在继续按照太乙观星法的思路来探索“辰在斗柄”,可见此处的辰应为天盘地支辰,也就是星宿角、亢与大角星所在的星区。其含义即天盘地支辰加在地盘地支丑之上(地支丑对应的星宿为斗宿与牛宿)。

首先我们从辰这个地支的人文属性来看,它亦具有着较高的神圣性、天命性与正统性,如《史记·天官书》有载: “大角者,天王帝廷。”

我们知道大火星,古称为天王,那么“天王帝廷”即为大火星的庙堂。同时角亢二宿对应着青龙七宿的龙头,其以春之长生的无穷能量引领着二十八宿在周天运转,因此基于以上两点,周人在伐纣时,选取的这一星象也进一步确认了这场战役的合法性。

同时我们从图11的星图中亦可发现,本质上“星在天鼋,辰在斗柄”是一个连续的星象概念,即发生星在天鼋时很大概率会同时发生辰在斗柄。

图11、辰在斗柄星图

3.3、释“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天命之象入地盘北维

王曰:“七律者何?” 对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

星庐注:现在我再将以上武王伐纣天象的记载分为两部分来为大家解读,第一部分为前三句,即“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

其中出现了木星、月亮与太阳这三颗“行星”(注:在地心视角下,古人视日月为行星),它们的所在则主要体现在南向星空的十二星次坐标系之上,即木星在鹑火之次(天盘午宫),月亮在房宿-大火之次(天盘卯宫),太阳在析木之次(天盘寅宫)。以上的解读与以往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

后三句,即“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如前文所述,其中的辰与星则是指南向星空的天文单位(即天盘中的星次或星宿),而斗柄、天鼋与北维均代表着北向星空的十二岁阴坐标系(即地盘亥子丑)。

通过星空模拟复原,不难发现“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本质上仍是一组相连续的星象。如图12所示:

图12、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

从上图可见,星与日、辰之位分别位于地盘代表北维的子、亥、丑三宫之上。

3.4、释“周人的道统与法统——星辰与血脉”

本章将继续从《国语》的记载入手,对其天象背后所承载的周人的天命观做进一步阐述。

如上文所述,《国语》原文中依次出现的星、日、辰的神圣性、天命性与正统性与后文依次出现的颛顼、帝喾、姬氏先祖的法统延续,两者之前其实是具有着前后呼应的关系,这也是前代研究者们所忽视的重要线索与证据!

“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

首先“星”即大火星(心宿二),通过前文中的解读我们可发现它代表着太辰,可以代天帝太一进行授时与划分星野,古称天王星,因此它的神圣性、天命性与正统性的级别是仅次于太一的。

从《东皇太一》一文中可知[4],在太乙观星法的观测视角之下,太阳与太一是星空中唯二的恒定不变的星体,故称东皇太一,因此太阳也具备了与天帝太一相似的神圣性、天命性与正统性,级别亦是仅次于天帝太一。

而在天文观测中,古人通过太阳在十二个时辰中的空间位置变化可以定义一天的运转(地球自转),通过大火星在十二个月令中的空间位置变化可以定义一年的运转(地球公转)。那么在我们传统文化体系中,年的引申含义为祖辈、长悲,日的引申含义为同辈与自己,因此虽说大火星与太阳的神圣性、天命性与正统性的级别相当,但从其引申含义长幼的排序来看大火星应位列靠前。

最后看辰这个地支,其中是包含着角宿与大角星的,角宿为青龙之角,是二十八宿的开端。而大角星则亦是天王帝廷,如《史记·天官书》有载: “大角者,天王帝廷。”可见其为大火星的庙堂,因此以上两点亦让地支辰的“神圣性、天命性与正统性”仅次于大火星。

因此伶州鸠的这句话,也就代表着星空中的“神圣性、天命性与正统性”排名前三的星象,都位于北维。这显然让北维的神圣属性拉满,而北维又和周人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继续看。

...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

北维(亥子丑)在星土分野[5]的体系中,是三皇五帝中的颛顼所建立的国度(今东部平原与东部沿海地区),也是帝喾(夏始祖实沈、商始祖阏伯以及尧帝的父亲)所继承的国土。后面又说周王一系(姬氏)的先祖也来自于北维中的天鼋(地支子的分野)与牵牛星和建星(地支丑的分野),以及析木(地支寅的分野),因此星空中神圣性、天命性与正统性排名前三的星象一同出现在北维也是在象征着“姬氏当得天命”。

同时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前文所出现的星体顺序与后文出现的帝王顺序,均体现着相同的长幼尊卑排序,即星、日、辰对应颛顼、帝喾、姬氏先祖(逄公)。这进一步体现出伶州鸠所言本质上是前后紧密呼应的,亦体现的是我国古时最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天人感应!可惜的是由于太乙观星法的失传,以往几乎所有研究者所复原的星象都无法体现出这一核心思想的奥秘!

当然对于星、日、辰的天象复原尚不足以认定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下文将进一步对于《国语》中关于岁星与月亮的天象以及其他文物上记载的星象内容的探索,来系统论证武王伐纣的日期。

3.5、释“岁在鹑火与月在天驷”——武王伐纣日期揭晓

岁在鹑火的天象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参考的重要依据,然而如果我们顺着天命观的观念进一步挖掘,则会发现前人的研究方式存在极大的瑕疵。

原因在于前人均仅取木星这一颗星体的位置来定义岁之所在。然而木星一年中可能经过两个星次,比如公元前101年3月1日,木星在娵訾(亥宫),而到了3月26日木星就走到了降娄(戌宫)。那请问这种情况下史官到底是记录“岁在娵訾”呢?还是“岁在降娄”呢?

图13、岁在演示图

同时再结合天命观来看,岁之所在和一个王朝的国祚息息相关,因此一年中是决不允许出现两个岁之所在的,这就好比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样,所以真正的岁星纪年所参考的星体必然不能仅仅只有木星一个,而应是太阳与木星这两个星体,即当年日木相会在哪个星次,岁星纪年即采用哪个星次,也只有日木相会的星象才能保证一年只出现一次的“岁之所在”[6]。如从图13(右)可见当年日木相会于降娄之次,即公元前101年,史书上就要记录“岁在降娄”,而不是“岁在娵訾”。

可惜的是,这一关键性的天文现象,在以往鲜有学者带入到武王伐纣的事件中去研究与讨论!现在结合“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的研究成果可知,武王伐纣的日期在公元前1050年--公元前1020年之间。我们通过真正的“岁之所在”即日木相会的星象,可以得到以下三个“岁在鹑火”的年份,如图表1所示:

表1、前1050-前1020年,岁在鹑火列表

即在以上三个时间点时,岁星都会于鹑火之次,随太阳晨出东方!

现在再结合以下文物记载做进一步的甄别。

《国语》:“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日在析木之津,星在天鼋...”,

《淮南子・兵略》:“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

《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表2、武王伐纣星象验证图

表2中出现√代表该日所出现的星象,X即代表该日未出现的星象,即与古籍记载的天象不符,现对以上甄别出的错误日期的具体方式为大家说明:

日在析木之津验证:析木为尾宿与箕宿的所在宫位,即约从黄经214°16′至238°18′这个范围。而“之津”为银河的渡口,也就是银河边缘的河岸附近。

那么在公元前1023年12月1日21:46,在满足星在天鼋、辰在斗柄与月在天驷的星象前提下,此时日在斗宿(黄经240°40′)即星纪之次(见图14),不满足日在析木,所以予以排除。

图14、公元1023年12月1日星图

而在公元1035年11月14日22:39时,满足星在天鼋、辰在斗柄与月在天驷附近的星象前提下,此时日在析木之中,即银河之中,不满足“之津”的条件(见图15)。同时在次日(11月15日)日朝之时,月亮尚没有进入房宿(驷马),当时月亮黄经为198°34′,而房宿的黄经从200°51′开始,综上予以排除。

图15、公元1035年11月14日星图

而在图16、图17中我们可以看到唯一满足《国语》、《淮南子》与《利簋铭文》所记载的天象日期,即公元前1047年11月26日21点--前1047年11月27日6点,如图所示,图16中我们可以看到岁在鹑火,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东面迎岁的天象。

图16

9小时之后的清晨(见图17),我们可以看到“甲子朝岁鼎”与“月在天驷”的天象

图17

这里我再次批判下“夏商周断代工程”所给出的结论,工程发布的岁鼎星图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子时的星图,完全不符合“甲子朝”这一明显的对于清晨的描述。而真正的岁鼎我认为有两个含义1.则可能是岁星在天顶附近,2.则可能是岁星与太阳成三合相位,即三足鼎立的意象,故称岁鼎。

《国语》:....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经纬也。

我们再来看《国语》中伶州鸠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亦会发现这仍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延续。即岁星给予了周之分野——鹑火之次的神圣性、天命性与正统性,而月之所在为天王星(大火星)之御马(房宿),体现了周朝先祖后稷的官职——农祥(掌管农业),因此岁星与月亮的天象,分别对应了周氏的分野与先祖的官职,亦均是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的前后对应关系。

小结

本章以“太乙观星法”为核心思想,对《国语》伶州鸠所述武王伐纣天象进行了革新论证,核心学术突破在于:

1、破解千古谜题,正本清源“星”之义:

系统批判了基于韦昭注“辰星即水星”的传统观点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通过文物(衮服、旌旗、曾侯乙星图)、文献(《史记》、《隋书》)互证及天象复原,首次确证“星在天鼋”之“星”为象征至高天命与王权正统的大火星(心宿二,太辰),解决了“恒星位移”的逻辑矛盾,揭示了古天文思想的核心——“天命”与特定星象的内在关联。

2、重构解读天-象体系:

运用太乙观星法,成功解码“辰在斗柄”(天盘辰位加临地盘丑)、“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等疑难点,完整复原了星、日、辰(大火星、太阳、大角/角亢)在天地盘架构下的空间位置和神圣性排序(星日辰),并阐明其与周人先祖法统(颛顼帝喾逄公)在“天人感应”框架下的精密对应。

3、修正年代学基石,提出新日期:

批判仅依木星定位“岁在”的缺陷,提出“日木相会定岁次”的关键标准(确保一年中的唯一性)。结合“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等多重天象交叉验证及文物(《淮南子》、《利簋铭文》),严谨推算公元前1047年11月26至27日为唯一匹配所有条件的伐纣日期,有力挑战了“工程”的公元前1046年说与江氏、钮氏的公元前 1044 年说等学术观点。

4、范式意义深远:

本研究不仅重现了失落三千年的真实天象,其复原方法(整合古天文思想、天文软件模拟验证、文化与政治象征解读)及对“天命观”核心地位的揭示,为破解上古天文记载、理解早期中华文明宇宙观与政治合法性建构,提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研究范本,将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四、武王伐纣与兵阴阳术的隐秘关系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继续推进相关的整合式研究思路,进一步加强本文的论据。

通过《史记·周本纪》记载可知,武王在伐纣的两年前也曾进行过军事示威,书云: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封昏乱暴虐滋甚,⋯⋯

本节将从兵阴阳的视角分析下,武王为何在两年前没有伐纣战争。现在将星图调整到公元前1049年可知,当年日木相会在昴毕之间,根据周朝所使用的“斗建太岁乙式”[7]可知,此时北斗指午(正南),见图18。

图18

马王堆出土的兵阴阳术数《刑德》甲乙篇有如下记载:

倍刑德,单(战),朕(胜),拔国。倍德右刑,单(战),朕(胜),取地。左德右刑,单(战),朕(胜),取地。左德倍刑,单(战),朕(胜),取地。倍德左刑,单(战),朕(胜),不取地。倍刑右德,单(战),朕(胜),不取地。右德左刑,单(战),败,不失大吏。右刑德,单(战),朕(胜),三岁将死。左刑德,单(战),半败。倍刑迎德,将不入国;如人有功,必有后殃;不出六年,还将君王。倍德迎刑,深入,众败,吏死。迎德右刑,将不入国。迎刑德,单(战),军大败,将死亡。左刑迎德,单(战),败,亡地。左德迎刑,大败。大(太)阴在【所,迎者大】将死,阴四合,朕(胜)刑、德。

其中大阴所在,即为十二太阴坐标,也就是当年日木相会时的北斗所指的天文坐标,即斗建太岁,因此帛书中提到不可迎着太岁所在的地支方位前行。这也与以下古籍中记载的内容同出一辙。

如《淮南子天文训》有载:

太岁迎者辱,背者强;左者衰,右者昌。

《汉书艺文志》中又载:

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

图19、武王伐纣行军图

现结合武王伐纣的路线(见图19),是从西向东(略偏北)展开进攻,因此如果在公元前1049年就发起伐纣之战,当时太岁在午(南方),以十二岁阴盘的视角来看,午位位于进攻方向(东方)的左手,因此为对应“左者衰”,故武王对诸侯说:“你们不知天命,不可攻”,所以没有选择功伐。

而公元前1047年,日木相会在柳宿,北斗指酉(见图20),即太岁在酉(西方),武王向东进攻,对应“背者强”,故武王选择启动伐纣之战!

图20

至此,对于武王伐纣这一关键历史节点及相关文物上的核心星象记录,本研究均通过我国古天文学的核心思想——太乙观星法的范式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与阐释。综上可见,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历史事件与天象关联的记载展现出了非凡的准确性。这一独特的天文-历史记录体系及其所具备的持续可验证性,足以证明在夏商周这一人类文明的早期历史时期,中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罕有的、拥有可靠文献与天文证据所支撑的最悠久的信史文明。

星庐观象

落笔至此,激动心情难以言表,至此基于我国真正的古天文思想——太乙观星法,通过整合的研究思路终于完成了武王伐纣的日期确认,即公元前1047年11月26日21时起至11月27日清晨的天象。

这天的天象与上述众多文物中出现的多种星象记载完全吻合,这也是史上首次实现了文献记载、文物铭文、天象推演与古人天命观的四重印证,彻底终结了两千年来武王伐纣年代的学术争议!该时间点所蕴含的神圣性、正统性与天命性,使其不仅成为一场灭国之战的起点,更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王朝的诞生!

在周朝约七百九十年的国祚中,诸子百家争鸣,群星璀璨——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纵横家、兵家、阴阳家等流派争鸣于世,古贤们的智慧结晶构筑了我们中华文明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支撑着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并必将迈向更为辉煌的未来!

巧合的是,泰祥洲老师与木笔老师所赠的墨宝,亦暗合天时:木笔老师于八月初一朔日赠,泰祥洲老师于八月十五望日赠。初一与十五在传统历法中分别对应坤卦与乾卦,所谓“乾纳甲壬,坤纳乙癸”,即“乾坤括始终”。“始终”是《周易》中最为重要概念之一,如《系辞》所言“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故我将此篇著作命名为《中国古天文学大成》,以应此天时与易理。

“大成”看似是至高的顶点,又何尝不是迈向另一座高峰的起点呢?更应景的是,两位老师所选宣纸,一人为火相的明黄色,一人为水相的肃青色。一火一水,恰恰组成了“未济”卦。此卦象征着未来与未竟,仿佛在启示我:当乘此大成之势,继往开来,朝着我国古天文学的另一座殿堂,开启全新的探索之旅——《中国古天文学律吕》,诸君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 江晓原、钮卫星. 《国语所载武王伐纣天象及其年代与日程》. 《自然科学史研究》, 第18卷第4期, 1999年.

[2] 翁淮南. 【道中华】考证武王伐纣时间为何用了 2000 年 [EB/OL]. (2023-06-06). https://www.neac.gov.cn/seac/c103391/202306/1164738.shtml.

[3] 《星庐·中国古天文学指津》——本文将颠覆所有人对我国古天文学的认知

[4] 东皇太一尊神真意

[5] 【飒踏九州】破解千年之谜——释星次分野原理真意

[6] 《星庐·中国古天文学原旨》——时隔2000年史上首次破译月相纳甲与十天干的天文原理

[7] 斗建太岁乙式——解密《史记天官书》与紫微斗数、七政四余核心技法的天文原理!本文将再次颠覆所有人对太岁的认知!

猜你喜欢

  • 这届全运会,创造了哪些首次与“之最”?

    中新网11月21日电 不知不觉,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临近尾声。自揭幕以来,从赛事到场馆,从规模到“源火”,这届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创下赛会历史上多个首次与多项“之最”。粤港澳首次联合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本届全运会,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19座城市分别承办了比赛项目,这是全运会第一次走进香港与澳..

    2025-11-24
  • 科技之最

    美国官宣行动失败!制造2025大获成功,中国已是高端制造强国

    七年前,美国要求我们自毁长城,不准中国搞制造2025,不准中国进行产业升级,不准中国威胁到美国在高科技行业的霸主地位。你们以前用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客机,以后也只能是打工的命。不允许你翻身做老板,更不允许你14亿中国人过上像美国那样的好日子。七年后,美国参众两院的议员看着眼前报告,发出不可思议的呐喊:中国..

    2025-11-24
  • 军事之最

    关羽:史上真实的“武圣”——他的军事才能与一生传奇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关羽以“忠义”的化身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里。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普通家庭出身者,他的名字在历史与传说中交织,成为忠诚与勇武的象征。关羽的崛起,伴随着乱世的烽火与英雄的抉择,从桃园三结义的誓言,到斩将夺旗的英勇战绩,再到死后被尊奉为“武圣”,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尽管史料中关于他..

    2025-11-24
  • 军事之最

    中国军事史上的巅峰之战:淝水之战的战略智慧

    公元383年,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淝水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东晋军队在面对前秦苻坚八十万大军时,仅以八万兵力,逆转战局,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场战役不仅挫败了前秦统一天下的野心,也在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层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战前背景、战役过程、战略战术、历史意义等方面进..

    2025-11-24
  • 世界最长

    世界最长的十大运河,第一名在中国,但最神秘的却藏在苏联

    古代最长的运河在中国,现代最长的运河在苏联,有一条默默地开凿了30多年却在地图上都搜不到的运河你知道在哪里吗,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下世界上最长的十大运河。第10名 --- 巴拿马运河虽然在世界最长运河中排名末位,但它的影响力无人能及,这条全长65公里的运河,号称连接世界两大洋的黄金水道,最早尝试开凿这条运河的是..

    2025-11-23
  • 排行榜

    中国冬季6大“惊艳天花板”AAAAA景区排名,第1名美到哭泣

    严寒时节, 大地换装。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 6座5A级景区在雪花飞舞中, 展现着截然不同的绝美姿态, 每一处都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等待着勇敢的旅者前往朝圣。01第6名·四川·九寨沟雪谷仙境美如画被誉为“人间仙境”的九寨沟, 冬日里更显神秘, 雪花轻抚着彩色湖泊, 形成了独有的冰瀑奇观, 那些翠绿、湛蓝的海子在..

    2025-11-22
  • 人工智能系列谈丨朱旭峰:AI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与全球竞争格局重要前沿科技的突破,往往会改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塑社会结构。人工智能是当前最受关注的前沿科技,体系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个层次。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支撑,包括数据、算力、算法等核心要素,以及芯片、传感器等硬件和基础软件;技术层基于基础层软硬件开发,具备计算..

    2025-11-22
  • 世界最高

    多项“世界第一”!带你盘点中国物流大通道的“世界之最”

    央视网消息:超大规模的经济体量,必然需要超大规模的物流通道支撑。高效、畅达的物流网络,如同经济的血脉,将生产与消费、国内与国际紧密相连。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庞大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最繁忙的物流系统。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产生的巨大需求,中国的物流大通道在多项领域创下世界之最。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

    2025-11-22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趣知道 - 提问与分享,人人都是知识分享家 | Quzhidao.Com地藏孝亲网--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给农网地藏经顺运堂 - 专业家居风水布局,八字命理分析,助您家宅兴旺,运势亨通弘善佛教网-传播正信正知佛法的佛教网站国学在线 - 国学网,国学学校,国学经典,国学地图品读名篇佳句,涵养诗意人生 - 古诗词网哦嘿养殖网 - 热门乡村养殖发展项目_养殖技术知识分享生死书 - 佛教文化传承与生命智慧探索平台地藏论坛-佛教网络净土_佛法综合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