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五岁丧父、九岁丧母,由伯父抚养成人,家里世代以耕山烧炭为生,家境极度贫寒,完全没有接受教育的物质条件,基本不识字,更谈不上进私塾或学堂读书 。就连清朝的张德坚、太平天国的洪仁玕等,也都在相关记载或评价中提及他“不读书”“罔知兵法”。
杨秀清的军事才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底层生活历练、当地斗争环境的熏陶,以及起义后的实战打磨与独特的组织统领方式。杨秀清长期以烧炭为生,要管理数百名烧炭工人统筹深山烧炭、运炭事宜,这培养了他统筹调度的组织能力。而烧炭工人常背炭翻山越岭,不仅让他熟悉山地地形,还锻炼出对长途行军、体力分配的把控力,这也为后来太平军高效行军打下基础。
广西本地斗争积累的实战经验,他作为客家人,成长于广西土客矛盾尖锐的环境,双方频繁械斗,客家人为自保形成“准军事组织”,他在这类厮杀中摸清了队伍配合、攻防的基础逻辑。同时当地天地会起义频发,他常与天地会并肩对抗清兵,进一步借鉴了其与官府作战的战术和经验。
起义后实战中的快速复盘成长。金田起义后,从花州救主、永安突围到蓑衣渡战败后重整队伍,诸多生死战让他快速总结经验。比如他从实战中敲定“舍粤不顾,直前冲击”的战略,指挥太平军从武昌到金陵势如破竹,还总结实战经验编写成《行军总要》,形成系统化的行军作战规范。
杨秀清借“天父下凡”的方式凝聚军心,让士兵对其命令绝对服从,极大提升了军队执行力。这种独特的统领方式,让他能顺畅推行战术部署,他善用伏击、夜袭、声东击西,指挥永安突围、长沙转战、定都天京等关键战役,连清军名将乌兰泰、向荣都多次败于其手。他强硬要求秦日纲驰援江南大营,最终成功攻破清军两座大营,解除天京之围。
整体来看,他是太平天国最具军事天赋的领导者,前期凭精准战略和高效组织让太平军从起义军成长为割据势力,但后期的战略失误与权力膨胀也为太平天国的衰落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