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中层在打架还是在打仗?一招“利益捆绑”,告别团队内耗
文/曾老师:有趣、有料、有态度,欢迎点击左上角头像“+关注”,文末有彩蛋
正文:
导读: 你的公司里,销售部和生产部是不是“天生的死对头”?设计部是不是总被骂“不接地气”?财务部是不是永远在扮演“讨人嫌”的角色?你费尽心思设计的KPI,为什么最后成了部门间互相攻击的武器?
今天,我将为你揭示一个真相:你精心设计的、看似科学的独立KPI,恰恰是扼杀团队协作、滋生内耗的万恶之源!
一、我们是同事,也是‘敌人’?
前段时间,和一位做跨境电商的朋友吃饭,他正在为公司“内战”焦头烂额。他的公司主营服装快时尚,业绩增长迅猛,但内部管理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他说,他给每个部门都设定了清晰的KPI:
市场部:考核核心是“拉新用户数”和“广告ROI”。销售部(运营) :考核核心是“GMV(销售总额)”。产品开发部:考核核心是“上新SKU数量”和“样品打样成功率”。供应链部(采购和生产) :考核核心是“采购成本控制”和“订单准时入库率”。仓储物流部:考核核心是“发货时效”和“库存周转率”。看起来是不是很完美?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目标。但实际运行起来,却是一场灾难。
市场部为了ROI,疯狂投放高转化但低利润的引流款;销售部为了GMV,大搞“买一送一”的亏本促销;产品开发为了上新数量,选了一堆廉价但质量不稳定的面料;
供应链为了控制成本,采购了劣质辅料,还因为压价和供应商闹翻导致交期延误;仓储为了发货时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到货就发,结果错发漏发一大堆。
最终,公司GMV节节攀升,但利润薄如纸片,甚至亏损。客户投诉率、退货率爆表,品牌口碑一落千丈。朋友在复盘会上拍着桌子吼:“我们到底是在为谁工作?大家是同事还是敌人?”
这个问题,振聋发聩。你的公司,是不是也在上演同样的戏码?
传统的管理思维,源于工业时代的“分工理论”。我们习惯性地把公司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再给每个部门上一个“紧箍咒”——也就是独立的KPI。我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每个零件都做到最好,整台机器就一定能运转良好。
但我们忽略了商业世界一个最根本的逻辑:企业的唯一目的,是持续地创造利润。
你设计的那些独立KPI,正在系统性地“谋杀”利润:
目标割裂:销售的GMV目标,和供应链的成本控制目标,天然就是对立的。当两个部门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内耗就产生了。视野狭隘:每个人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变成了“如何完成我的KPI”,而不是“如何让公司更赚钱”。责任转嫁:当最终结果(比如客户不满意、订单亏损)出现时,由于KPI的割裂,每个人都能找到理由证明“不是我的错”。销售会说“我完成了GMV”,生产会说“我控制了成本”,最后板子打不下去,问题不了了之致命的真相是:孤立的KPI,是在逼着员工“合法地”损害公司利益。它让员工从“我们”变成了“我”,让一个团队,分裂成了无数个自私的个体。
还记得我们提到的那家上海机床灭火系统企业吗?在他们通过“报价信息需求单”理顺了前端和后端的信息流之后,管理层对未来的改善空间信心大增。但新的问题来了:流程是通了,可人心怎么通?如何让大家从“各扫门前雪”变成“力往一处使”?
这就是我们引入“全优绩效”体系的第二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打破部门KPI,建立“绩效联动”的利益共同体。
过去,这家企业的员工拿着固定工资,部门壁垒森严。销售关心签单,技术关心方案,生产关心产量,彼此利益不一致,发力点自然不一致。
我们的改造方案,简单而粗暴:
1. 找到唯一的“价值锚点” :我们废除了所有乱七八糟的部门级考核指标,只留下一个全公司共同关注的“北极星指标”—— “月度出货订单总毛利”。这个指标,直接反映了公司当月的经营成果,是唯一有价值的“蛋糕”。
2. 建立“超额利润奖金包” :公司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行情,设定一个基础的月度毛利目标(比如100万)。
超出这个目标的部分,我们称之为“超额利润”。公司拿出超额利润的一个固定比例(比如30%),形成一个全公司共享的“奖金总包”。如果这个月超额完成了50万毛利,那么奖金包里就有15万元。
例如:
商务部(拿下订单):系数3.0技术部(方案设计和成本控制):系数2.5生产部(核心交付):系数2.5后端支持(采购、仓库、质检):系数2.0然后,根据部门内部不同岗位的职责,再进行二次分配。
这套体系落地后,魔法发生了:
生产负责人会主动找到商务,问:“下周那个订单利润高,我们优先排产,需要什么支持?”因为他知道,订单的毛利越高,他部门和自己能分的奖金就越多。商务在报价前,会拉着技术反复核算:“这个需求客户能接受的最高价是多少?我们的BOM成本有没有优化的空间?”因为签一个亏损单,不仅没功劳,还会拉低整个奖金包,损害所有人的利益。质检不再是“討厌鬼” ,而是变成了“守门员”。他们严把质量关,因为任何一次质量问题导致的客户退货或罚款,都会直接扣减“订单毛行”,影响所有人的收入。过去部门间的“墙”,瞬间消失了。大家不再是为老板打工,也不是为KPI打工,而是为一个共同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奖金包”而战。整个公司,从一个松散的组织,变成了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
这套“绩效联动”模式,并非大企业专利,中小企业完全可以落地,而且效果立竿见影。你可以遵循以下“四部曲”:
第一部曲:确定“共同的蛋糕”——找到你的“北极星指标”。忘掉过程指标,聚焦结果指标。
对于大多数制造型、项目型、贸易型企业而言,“订单毛利”或“项目净利”是最好的选择。它是衡量一笔生意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
第二部曲:建立“分蛋糕”的规则——奖金总包从哪来?不要从老板的口袋里“赏”钱,而是从创造的价值里“分”钱。
明确一个利润目标,并承诺将超额利润的一部分拿出来分享。这能极大地激发团队的“老板心态”。
第三部曲:设计“分蛋糕”的刀法——贡献系数如何定?这是最考验老板智慧的一步。
你需要和核心团队一起,公平地评估价值链上每个环节的贡献度。记住,没有完美的系数,但必须要有。这个系数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每半年或一年根据战略重点进行微调。关键在于,要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这个“共同的蛋糕”的分配中来。
第四部曲:实现“分蛋糕”的透明化——数据驱动,公开公正。每个月/季度,把“蛋糕”是怎么算出来的,“奖金包”有多大,每个部门按系数分了多少,清清楚楚地公布出来。
同时,召开复盘会,分析哪些订单利润高,为什么高?哪些订单利润低,问题出在哪?用真金白银的数据,驱动团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个自我进化的良性循环。
一个优秀的组织,绝对不是靠老板的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是靠冷冰冰的KPI考核,而是靠一套能激发群体智慧和动力的“利益分配机制”。
当你不再扮演一个“监工”或“裁判”的角色,而是作为一个“搭台者”和“分钱者”,设计好一套“共创、共担、共享”的机制时,你会发现,根本不需要你去推动,你的员工会自己跑起来。他们会像狼群一样,为了共同的猎物(利润),自动协同,主动补位,爆发出你难以想象的战斗力。
告别死工资和无效KPI吧!用“绩效联动”这把钥匙,开启你公司业绩与人效双增长的大门。这,才是未来企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此方案具有快速起效、独具创新的显著特点,宛如一把利刃,助力您在企业经营中披荆斩棘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