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大的内耗:用自己的短板去赚钱
(码字不易,请勿搬运,全网维权!)
他在职业生涯的巅峰突然宣布退役,转行去打棒球。
他拥有顶级的体育天赋、无穷的资金和最专业的教练团队。所有人都以为,他将在另一个领域复制自己的神话。
结果他在棒球场上,成了一个最平庸的二流选手。他的击球率低得可怜,防守漏洞百出。那些媒体开始嘲笑他了。
两年后,他带着一句“Im back”,重返篮球场,再次创造了无人能及的辉煌。
你看,即使一个很有天赋的人,当他选择用自己的短板去对抗别人的长板时,也只能沦为一个笑话。
不禁想起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在多年前提出的“刺猬理念”:“找到你基因里的密码,然后倾其一生去把它放大到极致。”
作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柯林斯深刻剖析了成功的核心逻辑,并记录到了他的著作《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
投资家段永平读完这本书后感慨:“人一生能完成一两件大事就不错了。所谓‘大事’,就是发现自己的核心能力,然后把它做到极致。”
天赋,是你的武器,也是你的基因锁。
一个人最笨的活法,就是抵抗自己的核心能力,用业余爱好挑战别人的专业天赋。
书中,柯林斯提到了一个词,叫作“天赋压制”。
当一项工作需要的能力,与你内在的天赋完全匹配时,你会感觉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反之,当两者完全错配时,你的每一分努力,都会被巨大的内在阻力所抵消。
就像曾经的胶卷帝国——柯达。
它在1975年就发明了全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但柯达的核心能力和利润来源,是化学胶卷的生产和冲印。高层恐惧数码技术会摧毁自己的主业。
于是,他们做出了堪称商业史上最愚蠢的决定:雪藏数码技术,继续在胶卷的红海里拼杀。
结果失败了。
不管一个组织或个人曾经多么辉煌,一旦他选择对抗自己的潜在天赋,固守在落后的舒适区,就会被时代彻底淘汰。
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过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
他发现,人类的智能是多维度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等。
他说:“重要的不是你有多聪明,而是你在哪方面聪明。”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在成为作家之前,她做过很多份工作,比如秘书、行政助理。但她总是被开除。老板对她的评价是:“脑子里整天不知道在想什么,根本无法专注在工作上。”
因为她强大的“想象力”天赋,不适合那份需要“专注严谨”的工作。
直到她彻底放弃了“成为一个正常上班族”的念头,开始在咖啡馆里写作,她的天赋才终于找到了出口。
所谓的“缺点”,很可能只是放错了地方的“优点”。
心理治疗师卡尔·罗杰斯说:“成为你自己,是你一生最重大的责任。”
生而为人,你的任务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没有短板的“六边形战士”,而是找到你最长的那块板,然后把它磨得无人能及。
“股神”沃伦·巴菲特的核心投资哲学,就是“能力圈”理论。
他说:“你不需要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你只需要待在你自己的能力圈里,然后不断扩大它。”
恰如吉姆·柯林斯所强调的:所谓卓越,就是有纪律地拒绝那些不属于你的“好机会”。
这个道理,巴菲特用一生在践行。
在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整个华尔街都疯了,任何一个名字里带“.com”的公司,股票都能一飞冲天。
所有人都嘲笑巴菲特“老了”“跟不上时代了”,因为他一股科技股都没买。
面对千夫所指,巴菲特只是淡淡地说:“我看不懂。我永远只投我能理解的生意。”
后来泡沫破灭,无数人倾家荡产,而巴菲特因为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毫发无伤,并在此后抄底买入了大量优质资产。
喜剧之王周星驰,也深谙此道。
他把自己所有的才华,都投入到了“拍出好笑的电影”这一件事上。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习惯于看着别人碗里的肉。
到头来,他们追了一路,不仅没吃到肉,连自己碗里的饭都洒了。
试着去找到那个让你感觉不费力、甚至充满乐趣的领域。
找到你的“核心能力”,就是找到了你安身立命的那个“小岛”。
他们深入地、诚实地探索自己的内心,找到那件让他们两眼放光、感觉毫不费力的事情,然后做到极致。
你所期盼的一切,都会向你走来。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