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阁局,是被什么承大的。
一个人的格局,是被什么撑大的?是口袋里的钱,还是心里的梦?1958年的香港,一个叫李嘉诚的年轻人,他的梦想仅仅值三千万。那时的他,守着一家在筲箕湾破旧小楼里开张的塑胶厂,为生计奔波,甚至变卖过妻子的首饰。谁能料到,这个务实到近乎卑微的青年,未来会搅动整个香港的经济风云?
那一年,他偶遇了风水大师陈伯。一场看似寻常的对话,却成了命运的转折点。当李嘉诚说出“三千万就足够了”时,陈伯却摇了摇头,断言他命格非凡,财库满溢,未来必登顶香港首富之位。这番话在当时听来,何其荒诞。一个连工厂运转都费劲的小老板,竟被许以如此泼天的富贵?这预言像一颗石子,投入李嘉诚心湖,激起的却非涟漪,而是万丈波澜。他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宏大的视角审视世界。
很快,他从一本外国杂志上嗅到了塑胶花的商机。这会是命运的第一次垂青吗?他带着疑问再访陈伯,得到肯定答复后,立刻飞往欧洲。这次决断,让他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塑胶花风靡欧美,订单纷至沓来,为他赚来了真正的第一桶金。预言的冰山,终于露出一角。真正的考验接踵而至。六十年代的香港,地产市场暗流涌动。1967年,社会动荡,人人自危,地产价格一落千丈,众人抛售唯恐不及。李嘉诚却做出了惊人的选择,人弃我取,逆势抄底,大举购入地皮。这难道不是一场豪赌?当风雨过去,香港重归安宁,他手中的土地价值连城,财富实现了爆炸式增长。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更是为他的商业帝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难道这一切真的只靠一句预言吗?天助自助者,命运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李嘉诚的勤奋与自律早已融入骨血,成为亿万富豪后依旧工作十数小时。他坚守诚信,爱惜人才,这些品质才是他商业版图最坚实的地基。从塑料花到房地产,再到电信、港口,他步步为营,构建起一个横跨全球的商业王国。陈伯晚年病重,李嘉诚与另一位富豪杨受成争相承担医疗费用,这份知恩图报的情义,比财富本身更显珍贵。陈伯留下的“做生意要走正路”的遗训,也深深烙印在他的慈善事业里。
回望李嘉诚的传奇,那个下午茶肆中的对话,更像是点燃引线的火花。真正让火箭升空的,是他自身的燃料与引擎。一个人的成就,终究是时代机遇、远见卓识和不懈奋斗的合力。那个曾经只求三千万的青年,最终用行动证明了,人的潜力,远比想象的更加广阔。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