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退而不休”交棒儿子,福耀股价应声跌5%
10月16日那天晚上,福耀玻璃的公告一出来,大家可以说大吃一惊。
79岁的曹德旺突然宣布不干了,把1700亿市值的摊子直接甩给55岁的儿子曹晖。
我在那刷评论,好家伙,比菜市场大妈抢打折鸡蛋还热闹。
最骚的操作是啥?老爷子自己出来回应说我都80了该退了,结果第二天股价直接下跌。
这就很讽刺了,明明是正常的企业换届,资本市场却用真金白银投了个不信任票。
先说说曹德旺这次到底咋退的。
他可不是那种拍屁股就走的裸辞。公告写得明明白白:辞掉董事长职位,但还保留董事身份,继续当部分子公司的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外加一个终身荣誉董事长的title。
品品这个操作,退的是台前站位,留的是幕后话语权。就像开车从驾驶座挪到副驾驶,方向盘还在手够得着的地方,随时能踩刹车。
这种退而不休的骚操作在民企里太常见了。创始人不放心彻底撒手,接班人又得顶着富二代的标签往前冲。一边是老爷子几十年打下的江山,一边是儿子能不能守住的巨大问号。
更骚的是,老爷子的任期本来要到2027年1月才结束,这次提前两年跑路,时间点卡得相当微妙。
再加上前脚刚建完福耀科技大学、宣布捐资100亿,外界的阴谋论就没停过:是身体扛不住了?还是想专心搞教育?还是家里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内情?
但最让人纠结的,还是曹晖这个人到底行不行。
说实话,曹晖不是那种啥都不懂的纨绔子弟。
1998年就进福耀当董事,干过九年总经理,2015年起当副董事长,从基层到高层的活儿都摸过个遍。
早年他去美国读MBA,在福耀北美分公司蹲了好几年。2001年到2005年中美汽车玻璃反倾销大战那会儿,他就在一线跟老美死磕,最后不光打赢了官司,还把福耀的海外收入占比拉到了35%以上。
这履历拿出去,够硬。
外界当时就传开了:父子俩理念不合,儿子想证明自己不靠老爸也能行。但结果呢?创业项目最后还是被老爸的公司给收编了。
这段叛逆期给人留下了巨大的话柄:他到底是真能扛事儿,还是只是老爷子安排好的嫡长子继承人?
更让人心里没底的是,福耀的核心岗位基本都被曹家人占了。外界看来,这就是家天下换了件西装而已。
争议也就来了。
一派人说,子承父业天经地义,曹晖有能力有经验,接班顺理成章。人家在一线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凭啥不能接?
另一派人说,民企接班最怕的就是能力配不上位置。福耀是170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不是家里开的小卖部,凭啥非得传给儿子?
但我觉得,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更关键的点。
曹德旺这次退休,背后藏着的是整个中国民企都绕不开的传承死结。
第一代创业者,哪个不是白手起家、摸爬滚打几十年才打下的江山?他们身上那股狼性、那种对风险的敏锐嗅觉,都是在无数次生死边缘磨出来的。
但第二代呢?从小吃穿不愁,出国留学拿洋文凭,进公司就是管理层起步。他们见过的世面可能比老一辈多,但真正经历过的苦和险,远远不够。
这不是能力问题,这是时代问题。你不能要求温室里长大的花,跟野地里的草一样抗冻抗旱。
中国民企的传承模式,到现在都没找到一个标准答案。选家里人,怕能力不够砸招牌;选外人,又怕丢了控制权。怎么选都是死。
成功的案例有没有?有,但太他妈少了。
曹德旺现在搞的这套退而不休,本质上就是在赌:赌儿子能顶住压力,赌市场能给时间,赌自己还能再撑几年保驾护航。
但问题是,市场不会给太多时间。
福耀现在面对的,可不是当年那个只要把玻璃做好就能躺赢的黄金时代了。全球供应链在重构,新能源汽车在冲击传统产业链,国内同行也在疯狂内卷。福耀要是反应慢了半拍,分分钟被超车。
曹晖,能不能在这种压力下扛住?这才是所有人真正担心的。
它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民企都面临的共同焦虑:创始人老了,接班人够不够格?家族企业怎么才能活过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这些问题,到现在都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资本市场已经给出反应了。福耀股价跌了超3个点,说明投资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心里根本没底。
曹德旺可以说我退下来对福耀更好,但市场会用真金白银告诉你,它到底信不信。
曹德旺这一辈子,从福建水头镇的小玻璃厂干到全球汽车玻璃的老大,捐了160亿做慈善,建了福耀科技大学,这份成就已经够传奇了。
但传奇能不能延续,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
这就是商业世界最残酷的地方。你可以是开国皇帝,但你儿子未必是守成之君。你可以打下江山,但守江山的人能不能守住,天知道。
所以,曹德旺79岁辞职引发的争议,本质上不是在质疑他本人,而是在追问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中国的家族企业,到底能走多远?
这个问题,只有时间能给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