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科普的力量”专题
作者 | 商蕴青
提到花卉园艺的知识科普,人们常会想到植物园、博物馆、校园里的植物展板,耳边响起老师们介绍的科属种知识,而除了这些,还有一些花卉人在用他们的智慧和付出,为花卉园艺科普做着努力,在细微之处为人们打开植物世界的美好。广州花卉研究中心花艺教学部和北京童芯少儿花艺教育中心是这样做的。
做出独创课程
广州花卉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成立花艺教学部门已有20余年了,一直是在广东乃至华南地区很有影响力的花艺培训机构和专业的花艺类考证中心。部门主管陈惠仙是见证其部门成立、发展的元老级教授,她和记者聊起了广花公司近几年的科普工作。
“我们做自然科学类科普课程是近5年的事,由于课程做得优秀,还成了国家级的科普基地。”陈惠仙介绍说。为了推广科普教育,国家投入了很大力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成立“科普基地”和可住宿的“科普营地”,每年划拨专项资金支持科普教育工作。广花公司因为拥有天南星科植物国家级种质资源库、专业的红掌生产温室和花艺教室,以及完善的师资力量,成功申请成为科普基地。
从传统的花艺教学转向科普教育有着不小的跨度。首先是学员从花卉专业的成年人变成了以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孩子们为主,再者是要用课程启发孩子们的兴趣,尽可能地让他们开阔眼界,有所收获。为此,陈惠仙和同事们用心开发了不少特色课程,她自己还考取了一级花卉园艺师和园学导师证书,成了岭南插花非遗传承人。
在广花公司的科普课程中,参观了解和动手实践都必不可少,十分具有趣味性。有植物组培知识,带着孩子们了解红掌种植,参观种植温室的水肥管理设施设备、电脑控制系统,认识天南星科、兰科植物的新优品种。让孩子们亲手参与种植,把小小的花苗种进穴盘中,体会种植的乐趣。或是把小苗移栽到更大的穴盘中,从128穴到72穴,到90杯、110杯,让孩子们了解种植基质和盆栽植物的生长过程。
除了种植课,他们的科普课程还有鲜花花艺课、永生花花艺课,而最让陈惠仙喜欢的是她原创的团扇押花课。“最开始,我们是教孩子们制作一朵押花,后来慢慢地丰富,让孩子们用各种押花花材来制作书签、贺卡等小物件,”说起研发课程的陈惠仙眼睛亮亮的,“我觉得那些物件虽然好,但是个体较小,难以让孩子们发挥更多的创意。广州的高温天气时间长,扇子是常用物品。我就想,做个团扇岂不是大小合适,还能有用?”于是,陈惠仙带着孩子们先在空白团扇上写上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句子,再教他们布局和构图,把押花材料一点点地完善到团扇上。最后播放PPT为孩子们梳理押花的知识点、作品的保养方法等内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收获丰富有趣的科普知识和一把独一无二的团扇。“现在我们做出的团扇要超过1万把了,还带动广东地区的植物科普课都开展团扇押花啦。”陈惠仙兴奋地说。
在陈惠仙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广花公司科普基地已成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基地入选广东省儿童友好示范基地,年均接待市民及学生超一万人次,真正促进了花卉科技与科普的融合。
做在科普前面的工作
“儿童的学习是建立在真实经历的基础上的。”2015年创立童芯少儿花艺教育中心的童春华既是妈妈,也是儿童高级教育指导师,“我们的少儿花艺教学是培养孩子们对植物世界的兴趣及艺术审美的启蒙,应该说,我们做是的科普教育之前的工作。”童春华认为,在给孩子科普植物知识前,应该先培养他们对植物的兴趣。
有的花艺课程一开始就教授如何插花,童春华觉得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些草率了。一直从事少儿插花教育的童春华总是用做思维导图的方式设计自己的课程主题。比如盛夏时讲荷花的课程,她会收集与荷花有关的植物学知识,再挑出适合孩子们学习理解的知识点。她会提前把干荷叶与鲜荷叶摆在一起,让干莲蓬挨着鲜莲蓬,还有一组组干的和鲜的莲籽、莲藕,让孩子们一进门就被吸引,走过去摸一摸、看一看,兴趣值被拉满。
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来讲述知识也十分必要,比如讲述荷花这种植物历史悠久时,童春华会告诉孩子们这是和恐龙同时期的植物,让他们一下就明白了。她会提问,藕是荷花的根吗?然后告诉大家,不对,那是它的膨大茎。在一问一答中,把这些小知识点留在孩子们心里。她还会带着孩子们用针管把水“打”进荷花的茎秆里,观察有点干蔫的花朵如何再次“精神焕发”,从而了解荷花茎秆的结构。而插花,只是这些内容中最有意思的动手实践部分。因为有了这些设计,童春华的插花课总是带着很多不一样的乐趣,让孩子们喜欢。10年时间,她已研发了几十个同样有意思的花艺教学课程,她相信:“有一天,当孩子们再次走进科普课堂,或是看到身边的植物,会感到更加有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