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网热议:韩国的荤菜比例95%全球最高!味精,海带属荤菜!
“韩国人餐桌上95%都是荤菜?连海带和味精都算肉里了?”
最近一周,这条带着惊叹号的话题在油管上炸了锅。
点开相关视频,弹幕里密密麻麻的讨论刷得比画面还快,有人截着韩国超市的价签截图较真。
有人翻出韩剧里的海带汤片段吐槽,还有人直接搬来各国饮食分类标准隔空辩论。
短短三天,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就突破了2000万,连不少美食博主和文化博主都忍不住下场拆解。
要弄清楚这场争议的来龙去脉,得先从那个引爆话题的“95%荤菜比例”说起。
不少网友翻出原讲座的完整资料发现,这个数据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动物性食材占比。
而是韩国独特的饮食统计口径导致的结果。
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在统计时,会将“具有动物源性成分或替代动物营养功能的食材”都纳入广义的“荤食范畴”,这和我们通常认为“荤菜就是肉、蛋、鱼”的认知完全不同。
更关键的争议点,在于“海带和味精算荤菜”的说法。
在韩国的电视剧中,我们也能看到韩国人从小就觉得海带是海里来的‘珍贵食材’,产妇生完孩子第一碗汤必须是海带汤,认为它能补充和肉类一样的营养。”
这种认知源于韩国的地理环境。
国土面积狭小,历史上动物性食材匮乏,海带作为易获取且营养丰富的海洋植物,自然被赋予了类似肉类的“滋补价值”。
但从科学分类来看,海带属于褐藻门植物,和动物性食材毫无关系,这也是争议的核心所在。
味精的情况则更复杂些。
有网友翻出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处的ingredient标准,发现当地确实有“发酵型味精可归为荤食原料”的规定。
这是因为韩国传统味精多以鱼露、虾酱为发酵基底,含有动物源性成分,久而久之,即便现在出现了植物基味精,不少人仍习惯性将其归入“荤食相关调料”。
在首尔明洞的中餐厅里,韩国客人点素食时会特意问‘放没放味精’,他们觉得味精和酱油一样,可能带荤腥气。”
2024年的统计显示,韩国人均消费牛肉14.2千克、猪肉29.1千克、鸡肉15.7千克,三种主要肉类合计59千克,这个数据和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基本持平。
但如果按照韩国的统计口径,加上被归为“荤食替代食材”的海带、淀粉肠等,所谓的“荤菜消费总量”确实会大幅提升,这才有了“95%荤菜比例”的说法。
换句话说,这个数据更像是一种“营养功能统计”,而非食材本质分类。
这场热议背后,其实是不同饮食文化的碰撞。
在我们的认知里,荤菜和素菜的界限很清晰:带肉的就是荤,植物做的就是素。
但韩国的饮食分类更看重“实用性”—能提供类似肉类营养的就是“广义荤菜”,这种逻辑和他们历史上的食材供给状况密切相关。
就像欧洲人把奶酪算作“重要蛋白质来源”,和肉类并列,本质上都是基于本地资源形成的饮食智慧。
网络上的争论愈演愈烈时,韩国文化院特意发布了一篇科普文章,澄清“海带和味精算荤菜”是误读:“海带属于海产品分类,味精则按原料来源区分荤素,并非所有海带和味精都算荤菜。”
即便如此,仍有网友不买账,觉得这种分类方式“太奇怪”。
其实类似的饮食认知差异在各国都很常见。
中国人觉得“豆腐脑咸甜之争”是头等大事,日本人把纳豆当作“超级食物”,印度人认为洋葱、大蒜是“荤菜”—这些看似“奇怪”的饮食观念,背后都藏着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
就像韩国人对海带的特殊情感,源于它曾在物资匮乏年代滋养了一代人,对味精的分类习惯则和传统发酵工艺密不可分。
确实,我们没必要嘲笑韩国人“把海带当荤菜”,就像韩国人也不会理解我们“南北豆腐脑之争”的执念。
饮食文化从来没有“标准答案”,那些看似“奇怪”的习惯,恰恰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符号,小到一种食材的分类,大到一种价值观的差异。
与其急于否定和嘲笑,不如多问一句“为什么”。
这场热议的价值,早已超越了话题本身——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个国家的饮食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尊重这种差异,就是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智慧。
毕竟,食物最本真的意义是滋养生命,而饮食文化的魅力,正在于这些千差万别的解读与传承。
当我们能理解海带在韩国人心中的“滋补价值”,能接纳味精在不同文化里的“身份差异”。
或许就能更从容地拥抱这个多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