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老嵩明之十八——由工程机械托举起来的县城
在嵩明,有一种独特景象随处可见:田间地头停着挖掘机,村口路边摆着压路机,甚至农户庭院里,都能看到装载机的身影。嵩明县既无矿产资源,也缺乏主机生产基础,却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凭借“全国工程机械保有量之最”的美誉,在行业内声名远扬。据说在日本,部分人对嵩明的认知与认可,正是从购买这里的工程机械开始的。尤其挖掘机,不仅云南境内各施工场地随处可见,省外不少工地也有嵩明机械作业的身影,“挖机之乡”的名号就此在业内传开。
嵩明县工程机械的发展,书写了一段令人赞叹的草根创业传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涌现出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和企业家,行业以“朋友带朋友、亲戚带亲戚”的模式,如星火燎原般逐步壮大。这股蓬勃势头的背后,既是建筑公司、各机化公司开辟的发展路径,也是对时代浪潮的精准把握。
上世纪90年代,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席卷而来,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云南的公路、铁路、水电站建设如火如荼。嵩明各机化公司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抓住机遇,成为当地工程机械领域的“启蒙者”。作为最早涉足土石方工程的企业,它们在重大项目中树立标杆,让“嵩明机械”的效率口碑初步形成。
随着市场活力释放,各机化公司逐步从“公转私”转型,技术骨干带着经验“单飞”后,又通过“亲友帮带”将本领传给更多村民;恰逢当地信用社推出低息信贷,普通家庭凑齐挖掘机首付不再是难题。政策、人脉、资金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直接推动四营乡崛起为远近闻名的“挖机乡”。
与此同时,诚信经营的口碑与娴熟的操作技能,让嵩明挖掘机走出云南、迈向全国。巅峰时期,全县挖掘机保有量占云南省的70%、全国的1/10,总量达8万台之多,几乎汇聚了国内外所有主流品牌;全国首家县级挖掘机行业协会——嵩明县挖机协会也在此诞生。挖机培训学校在嵩明遍地开花,驾驶员输出至全国各地,形成了从设备租赁到操作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工程机械不仅为嵩明挖出了财富,更彻底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不少老板拥有三五台甚至十几台、几十台机械,举家搬到县城、省城或其他州市定居。“有挖机就是老板、嵩明的挖机世界第一”成为共识,机械轰鸣声里,藏着一个个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即便当下建筑行业进入调整期,嵩明机械人“说一不二”的行事风格依旧鲜明——从嵩明到昆明,从地州到省外,只要有建设工程的地方,就有嵩明工程机械的身影。为应对市场变化,行业也在拓展品类中实现升级:从单一挖掘机,逐步纳入塔吊、运输车、泵车、压路机等全系列工程机械。如今,虽挖掘机数量较巅峰期有所回落,但全县工程机械总保有量仍稳居全国县级首位,“嵩明工程机械军团”的名号依旧响亮,街头巷尾仍能见到“操着嵩明口音的挖机师傅”。
然而,盛极而衰的转折悄然而至。2009年后,机械数量过剩引发恶性竞争,工程款拖欠、工程机械无活可干的情况时常发生。时至今日,曾经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挖掘机停在市场每天要交停车费,70多万元买的设备最后只能卖十几万元。嵩明县挖掘机保有量逐年锐减,不少老板只能忍痛割爱、卖机离场。
当前,嵩明工程机械行业正面临发展困境,大部分从业者都在艰难转型,探寻新出路。以嵩明媛辑机械租赁有限公司负责人付开超为例,他从事工程机械租赁行业17余年,公司拥有挖掘机、压路机、装载机、运输车及塔吊等多种设备。为规避省内行业的激烈竞争,他将大部分工程机械租赁至老挝,承接土石方工程;而烧得一手好菜的妻子,则转而在村口专注经营农家饭店,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曾几何时,“家家玩机械、户户有挖机”帮助无数嵩明人实现了从草根到老板的逆袭。如今虽昔日辉煌不再,但不服输的嵩明人坚信,这只是行业发展中的暂时困境,也是转型升级必须经历的阵痛。冬天已然到来,意味着寒冷即将过去,春暖花开就在不远的前方。只要敢闯敢干的精神不灭,嵩明工程机械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