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真不愧是“人间炼狱”:怪异习俗刷新三观,荒唐无知让人发指
在互联网流传的段子里,印度常常自带戏剧感——火车顶上的人潮、恒河里的仪式、头顶牛尿养生、开挂的程序员、还有神奇的交通规则。
2024年6月9日,新德里,莫迪第三次宣誓就任总理。因为这次下院席位比前两次少,他要靠盟友一起下棋。随后,政府继续喊清洁印度、搞制造业、推数字化;对外,同样忙着把供应链拼起来,在招工、投资、市场上和中国掰手腕。
先看最贴身的事:厕所和垃圾。事实是,2014年启动的“清洁印度”让农村新建了大量厕所,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监测到2019年后露天如厕明显下降。简评一句,硬件起得快,习惯改得慢,很多地方还在磨合。接着看城市,德里东边的Ghazipur垃圾堆高得吓人,时不时起火,居民投诉多年。结果是,没把分类、收运、终端处理接起来,前端扫得再勤也容易回潮。
再说恒河。事实是,“纳玛米·恒河”工程这几年建污水厂、截流管,沿岸城市也在整治。与此同时,多个州官方提醒不要直接饮用河水,下游的监测点仍常见粪菌超标。我的看法很直白:信仰是个人的选择,公共卫生是政府的责任,两条线不能混。
饮食也是一团复杂。民调显示,约三成印度人自称严格素食;很多邦严禁屠牛,但全国又大量出口水牛肉到海外。简评是,年轻人更愿意尝试新口味,可社区压力还在,吃什么不只是嘴的事,也是邻里和身份的事。接着看牛尿入药、做饮品,官方机构确实申请过专利,也有企业在做。结果是,市场和科研都参与,但监管要跟上,别把“保健”当万能牌。
然后谈到种姓。事实摆在那儿:宪法禁止歧视,大学和公务员有保留名额给弱势群体;2023年比哈尔做过人口与群体调查,2024年全国围绕是否推广这类调查争论很热。我的简评是,法律走在前面,婚配、社交和职场的老观念还没完全松,推进要靠教育、媒体和基层治理一起发力。
再看科技牌。2023年8月23日,印度“月船三号”在月球南部落点着陆;2024年,太阳探测器开始长期观测。与此同时,手机工厂往印度搬,苹果供应链在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扩产,2023年宣布的美光在古吉拉特邦的封测厂也在推进。我的判断很朴素:一边造火箭,一边修下水道,两件事都要做,而且都要做细。
经济的另一头是农民和青年。2024年初,旁遮普和哈里亚纳的农民又到德里边界示威,主张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这说明,增长要落到手里,价格、就业和贷款环节不能掉链子。否则,上面的计划写得再好,下面也会用脚投票。
对外的抢地盘同样激烈。印度和美欧在芯片、绿色供应链上靠近;和俄罗斯维持能源合作;在周边又要和邻国打交道。简评是,多头来往要算细账,别让外部热闹拖住内部改造。
傍晚的瓦拉纳西,河台上有人把花盘轻轻推向水面,旁边的环卫工戴着手套,把塑料袋一件件装车,后面是排队准备洗脚的信徒。下一步,印度会在把信仰和城市管理摆到同一张桌上时,给出一个让全国都能照着做的时间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