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真不愧是“人间地狱”:怪异习俗刷新三观,愚昧愚蠢让人震怒
在互联网流传的段子里,印度常常自带戏剧感——火车顶上的人潮、恒河里的仪式、头顶牛尿养生、开挂的程序员、还有神奇的交通规则。
2025年10月,瓦拉纳西和新德里,一边是节庆季里恒河岸边的人潮,一边是政府公布“清洁印度2.0”和恒河治理的进展。现场是香火、唱诵和赤脚朝圣,文件里是工程清单和预算。两种画面并排出现。
先看厕所。自2014年启动“清洁印度”,官方称建成了上亿座户厕,很多村庄被认定“无露天如厕”。然后问题来了,建得多,用得少。2017年,拉贾斯坦邦一名24岁女子因丈夫拒装厕所起诉离婚,法院支持她,理由很直接:不给装厕是折磨。这个判例在当地炸开了锅,也让基层干部意识到,修是第一步,说服才是关键。
再看恒河。2014年以来,“洁净恒河”累计投入数千亿卢比,污水厂、截污管、清淤都在推。与此同时,多份检测显示很多河段大肠杆菌仍超标。印媒还报道过地方官员当众喝河水示范,随后入院的事。事实摆在这里:信徒把河水当圣水,工程师把它当污染治理对象。两边都真诚,掰手腕的是执行力和时间。
吃这件事同样绕不开信念。多项民调把“严格素食”的比例估在三成左右,其余人会吃鸡蛋或肉。接着又出现一个细节:一些研究没发现素食者普遍B12缺乏,学界猜测和乳制品、发酵食品有关。牛被视为神圣,很多邦严禁屠牛。与此同时,印度科研机构还拿到过牛尿蒸馏液作“药效增强”的美国专利。再说年轻人,外卖平台、连锁餐馆、跨城打工,把口味越拉越宽,过去的禁忌开始松动,但在一些社区,公开吃牛肉仍是高风险。
说到身份,宪法禁止种姓歧视,教育和公职有预留名额给“表列种姓、部族”和“其他落后阶层”。然后现实跟上得慢。大学宿舍的排挤、婚配被拦、基层岗位的门槛,新闻里常见。好在手机和网络把话筒递给了更多人,年轻人在街头和网上讲自己的故事,这一步虽然小,但天天在发生。
城市垃圾是另一头。德里的加济布尔垃圾山多年未消,媒体多次预警。与此同时,工业园区、数据中心和新地铁一站站开。你能同时看到火箭升空的直播,也能在巷口闻到露天焚烧的味道。对外界来说像两张脸,对印度人来说是同一日常:一边加速,一边补课。
把这些事实连起来,你会发现它不是“奇葩”,而是多套规矩同时运行:神庙里的规矩、家里的规矩、政府文件里的规矩。谁也很难一刀切地替换谁,所以就得磨、得劝、得试错。
清晨五点,瓦拉纳西达萨斯瓦梅德码头,志愿者穿着橘色马甲在湿滑的台阶上扫垃圾,旁边的老人合十、俯身,把一掬河水抹在额头。水汽往上腾,喇叭开始播放诵唱。下一步,工程与信念能不能在同一条台阶上再靠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