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种“牢底坐穿”植物,野外看到别乱挖,长得像小草也别大意
在野外,游玩、钓鱼甚至探宝者都有很多,有时候看到漂亮的花朵就忍不住摘下来,可偏偏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动作,可能会引来牢狱之灾!
其实大部分的植物,都能直接买到的合法人工种植品种,偏偏就有人喜欢“野生的”,那是碰都不能碰。
下面这5种都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收藏爱好者看到野生的就躲远点。
一、“金毛狗”
它可不是真的小狗,而是浑身长满绒毛的蕨类植物,因其根部覆盖着金黄色茸毛,形似金毛犬头而得名,一斤绒毛曾被炒到几百元。
这种植物起源于侏罗纪时代,没错,和恐龙是一个时代的!
2022年,云南普洱的周某在未经过林草部门审批的情况下,私自采挖、收购野生金毛狗蕨,并将其出售给卢某加工再转手卖。
最后这些人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六个月,并赔偿生态修复费9万余元。
这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如今在贵州黎平等地,金毛狗蕨已经通过人工培植发展成了“富民产业”,根本没必要非要找野生的。
二、大叶黑桫椤
经鉴定,这可不是什么野草,而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大叶黑桫椤。
这家伙也是跟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能长到一米多高需要几十年,靠孢子繁殖,对环境要求苛刻,人工培育很难,挖一棵就少一棵。
有人可能会觉得挺冤,说“我哪知道这是保护植物,看着就像普通野草啊!”
但法律规定,桫椤科植物几乎全在保护名录里,挖了就违法,不管知不知情。
三、观音莲座蕨
这位名字听着挺仙,其实也是不能乱碰的主。在福建建瓯市东游镇,因为发生过采摘观音莲座蕨的案件,所以如今时不时派人到当地进行普法。
当地人都挺惊奇的,以前随便挖的植物,原来是受保护的。
它那层层叠叠的底座像一朵莲花宝座,叶片舒展如孔雀开屏,因此而得名。
在贵阳乌当区的一个花卉市场,就曾有5名经营户因为非法收购销售被集中宣判。
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又叫马蹄蕨,曾有收藏爱好者买到后主动上交,才未受到任何处罚。
四、“金豆”
芸香科植物,结着金黄小果,俗称“野生山橘”。它在2021年9月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成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禁止采挖和买卖。
今年4月,浙江有一对夫妻动了歪心思。丈夫负责上山采挖和线下采购,然后夫妻俩通过某直播平台,用“小橘子”作暗号,把金豆和普通龙橘混在一起拍卖。短短两个月,就卖出去30多株,非法获利大约1000元。
案发后,警察在他们家的培育基地里,一口气查获了950株还没卖出去的金豆。不仅被判刑,还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和损害费11万多元。
同样在2024年,增城警方发现有人在网上分享“金豆”盆景培养心得,通过线索抓获了非法采摘的商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植物进入“保护名录”,喜欢收藏就直接买人工培育的,野外的也没有多“香”,何必冒那么大风险?
五、野生兰草
对,你没看错,像小草一样的植物,也不能随便乱挖,因为挖的可能是野生兰草。
湖南的彭某某可能没想到,自己在山上随手挖的“野草”,换来了三年刑期。
今年5月,他带人在永顺县石堤镇的林子里挖了940株野生蕙兰,还搞起直播带货。
结果才卖了8天,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就找上门,看似普通的兰草,其实全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同样在今年7月,四川又有16个人,因为挖了3500余株兰草被判刑。
这种植物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品种,别看它长得像小草就动歪心思。
要是分不清哪些是保护植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只看不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