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临终前朱元璋留下16字冷言
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喜欢杀害功臣,作为能跟千古贤相诸葛亮相提并论甚至更高一筹的人物,刘伯温的才华当然毋庸置疑。这份才华会为他引来杀身之祸吗?刘伯温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临终前朱元璋留下16字冷言,其中又暗藏什么玄机?
朱元璋起兵后,刘伯温投奔而来的时间并不早,论资历刘伯温不算最早的从龙之臣。
可论能力,刘伯温对朱元璋的事业助力不少。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的斗争局势很不乐观。
左有不怀好意的陈友谅,右有财帛充足的张士诚。
这两人都看朱元璋不爽,他们要是联合起来,朱元璋绝对凶多吉少。
眼见时局如此,朱元璋也很忐忑,无数人也心怀焦虑,只有刘伯温淡定从容,他在分析局势的时候,指出了朱元璋的主要斗争方向,那就是兵力强悍的陈友谅。
按刘伯温的说法是: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这话背后的战略构思绝对不下于诸葛亮《隆中对》。
先是开门见山点出了张士诚的特点,不过守土之犬而已,没有多少野心不足挂齿。随后陈述陈友谅才是最大威胁,他劫主胁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说,还野心勃勃,整日惦念朱元璋的地盘,必须要先行铲除。最后畅想了陈友谅被灭的影响,失去了陈友谅牵制胸无大志的张士诚就不足挂齿了,平定两人之后,在北进中原,则大事可成。
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往往决定了雄主的人生成就,刘伯温就这样用言语告诉了朱元璋,该如何一步步取得天下。
这话一说完,让朱元璋对刘伯温刮目相看。
朱元璋在很多问题上,都非常看重刘伯温的意见,这时间久了,难免让不少人认为刘伯温是朱元璋最为信任的人。
可帝王心思真那么简单吗?历史上如刘备见诸葛亮那样的佳话也仅仅只有一次而已。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背后是一个君王的信任、欣赏甚至感激。
可惜的是,朱元璋不是刘备,也不可能做刘备。
于是,奉献了无数之后的刘伯温发现自己,终究是错付了一片深情。
称帝之后的朱元璋,并没有后世人所言的那样事事亲力亲为,反而是将政务丢给了自己的两大文臣,李善长和刘伯温共同处理,自己居于上处,让他们发挥。
可看上去的甩手掌柜,不过是朱元璋算计的开始而已。
在朱元璋看来,刘伯温和李善长虽然同殿为臣多年,但行事风格却截然不同。
刘伯温秉性刚烈,疾恶如仇,身怀兼济天下的心思,因此雷厉风行,这一切,都会让他得罪李善长。原因无他,作为淮西集团的老大,李善长在朝堂之上沾亲带故的人太多了,需要照顾的因果业太多,长袖善舞让他跟随者众,也让他很难铁面无情。
果不其然,李善长的亲信李彬就因贪污获罪,落到了刘伯温手中,李善长跑去找刘伯温求情,却被刘伯温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李彬也因此被明正典刑。
这件事就此引爆了刘伯温和李善长的矛盾。
朱元璋授意之下的争斗,不出所料的开始了,刘伯温不断受到李善长党羽的言语攻击。
攻击来攻击去,名声当然就变差了,老板哪待遇也越来越少。
随后的洪武三年,在朱元璋刻意压制之下,刘伯温仅仅收获了三等伯爵身份,连侯爵都没有当上。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褒奖淮西集团势力,打压和他们不对盘的刘伯温,让他们变得更加张狂。
按照朱元璋的如意算盘,这个时候的刘伯温,经过多轮打击,应该开始奋起,进而抗争了。
可惜的是,刘伯温看透朱元璋心思,不愿做棋子的他,决定告老还乡远离南京这是非之地。
刘伯温很清楚,自己只要还在京城为官,就必定逃脱不了棋子的命运。
可即便刘伯温如此低调,不愿出头,依旧难逃被胡惟庸毒杀的命运。
虽然正史野史中说法不同,但刘伯温之死,胡惟庸脱不了干系当是事实。
其韬迹如此,然究为惟庸所中《明史》
胡惟庸一个后起之秀,真有胆量用毒药杀掉刘伯温吗?答案是没有。
所以这授意之人,最有可能还是朱元璋。
至于动机吗?要从明朝建国根基说起。
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除了君王雄才大略之外,还有无数的功勋臣子。
这群人在建国之初,组成了王朝的根基。
明朝当然也是如此,渐渐稳定之后的明朝,朝堂之上也形成了两大集团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
这淮西集团,以李善长和徐达为首,武将很多文臣也不少,还都是朱元璋的同乡。他们群体庞大跟君王关系良好,一时间在朝堂之上占尽优势。
另一派则是后续加入朱元璋阵营的浙东集团,这群人都为文人地主阶级,跟朱元璋非亲非故也没有多少政治实力,因此备受排挤。
两方势力因为实力悬殊,在斗争上看,并没有多少可比性。
淮西集团兵强马壮,声势日隆,浙东集团,半死不活,渐渐式微。
可这样的局面,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吗?当然不愿意啊!
一个势力的无限制做大,无疑将威胁皇权的安危,因此朱元璋危机感很强,非常警惕。
这也是他建国之初管事不多,让李善长还有刘伯温主政的根源。
让他们能互相斗争,自己帮扶帮扶浙东集团,以求稳定朝局。
初开始不明白朱元璋心意的刘伯温,秉公执法杀了淮西集团的李彬,引爆了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矛盾。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应该是很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