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12位皇帝猛人:1李世民,2朱元璋,3刘秀
他18岁就怂恿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大唐开国的每一次关键战役,几乎都有他的身影:破薛举、败宋金刚、刘武周,特别是在虎牢关之战中,他以“一战灭两国”的神操作,以少胜多,生擒窦建德,迫降王世充,一举平定中原。这仗打得堪称艺术!登基后,他虽不再轻易亲征,但对外战争仍是遥控指挥。他派李靖灭了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一雪当年“渭水之盟”的耻辱,被西域诸国尊为 “天可汗”。
他的打仗风格是“稳、准、狠”,极其善于骑兵突击和捕捉战机。他的人格魅力极强,手下聚拢了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等一帮超能打的兄弟。看他的战争史,就像看一部热血沸腾的英雄传奇,智勇双全,堪称帝王中的“六边形战士”。
2、明太祖朱元璋 — 开局一个碗的“逆袭之王”
朱元璋是纯纯的草根逆袭,放牛、要饭、当和尚,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去造反。他打仗的本事,完全是在尸山血海里自学成才的,是实战派中的实战派。
他从一个小兵干起,凭着脑子灵、不怕死,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死后,他接管了这支队伍,开始了无比艰难的“创业之路”。他的对手个个都是狠角色: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还有强大的元朝正规军。他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稳扎稳打。最关键的一仗是鄱阳湖大战,面对陈友谅的巨舰舰队,他巧妙运用火攻,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南方的基础。
然后北伐蒙元,他派徐达、常遇春为将,但整个北伐战略完全由他亲自制定: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最后直取大都。思路清晰,堪称教科书般的北伐战略。他从南打到北,最终统一中国,其军事难度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第一。
3、光武帝刘秀 — “位面之子”的昆阳神话
刘秀,绝对是皇帝里的“天选之子”,但他的天下可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他最传奇的一仗,就是著名的昆阳之战。
当年他还是个偏将军,跟着绿林军混。王莽派了四十二万大军,包围了昆阳城,城里守军才八九千,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其他将领都吓傻了想跑,是刘秀力排众议,定下计策:自己率13骑趁夜突围,去外面搬救兵。搬来救兵后,他亲自率领一千多人的先锋部队,反复冲击王莽军的包围圈。
最神的是,史***载大战时天降陨石(这运气没谁了),刘秀身先士卒,带头冲杀,来回冲了四五趟,愣是把王莽军的指挥系统给打懵了,加上城内守军出击,竟然以万余人击溃了王莽的四十二万大军!这一仗,直接敲响了新莽王朝的丧钟。后来他扫平河北、统一天下,几乎每一场大战都是亲自策划、亲自指挥。刘秀不仅是战略家,更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战绩中最耀眼的亲自指挥者之一。
4、宋武帝刘裕 — “南朝第一帝”的却月阵
他的作战风格极其硬朗,最喜欢的就是身先士卒。比如当年攻打南燕,他“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步步为营,亲自指挥攻坚,灭掉了南燕。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笔,是发明了却月阵。他北伐后秦时,水军沿黄河西进,却遭到北魏数万精锐骑兵的沿河追击,后勤受到巨大威胁。刘裕亲自指挥,命令部下在黄河北岸用战车布下了一个弧形“却月阵”,以弱胜强,用两千步兵硬生生击溃了北魏的三万骑兵!这一仗将步兵的防御力发挥到了极致,体现了他惊人的临阵指挥和战术创新才能。他的天下,没有一寸不是他自己打下来的。
5、元太祖成吉思汗(元朝追尊)— 世界的征服者
虽然严格来说,铁木真生前是“大汗”,但他是元朝太祖,而且是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统帅之一,必须拥有姓名。
他的一生就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一生。他从一个部族弃儿,通过一场场战斗统一了蒙古草原。他的指挥艺术的核心就是机动、欺骗和协同。他打造的蒙古骑兵,来去如风,纪律严明。每次大战,他都在中军亲自指挥,通过旗帜和号令调动各路大军进行大范围的迂回包抄、分割围歼。野狐岭之战,他亲自指挥,以十万兵力击溃金国四十万大军,此战一举消灭了金国主力。之后他指挥蒙古铁骑横扫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了欧洲边缘。他的军事思想和组织能力,改变了世界历史。他是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和组织者之一。
6、明成祖朱棣 — 靖难成功的“塞王之王”
朱棣的皇位不是继承来的,是真刀真枪从侄子手里抢来的。这场“靖难之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地方藩王造反成功上位的案例,其军事难度极高,也证明了朱棣恐怖的军事能力。
他从小就跟着老爸朱元璋的名将们学习,成年后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主要任务就是打击北元的残余势力。他常年和蒙古骑兵打交道,练就了一身硬碰硬的野战和骑兵突击本领,是朱元璋儿子里最能打的一个。建文帝削藩,逼得他不得不反。他以一隅之地对抗全国兵马,几次濒临绝境。
但他太能打了!白沟河之战、夹河之战,他多次身先士卒,冒死冲锋,甚至多次在混战中与死神擦肩而过,最终奇迹般地扭转战局,一路打到了南京城,坐上龙椅。当皇帝后,他五次亲征蒙古,死在最后一次亲征归来的路上。他不是一个守在紫禁城里的皇帝,他的归宿始终是在马背上。他打的每一仗,都充满了赌徒式的冒险精神和强大的个人武力值。
7、后周世宗柴荣 — “五代第一明君”的北伐憾歌
他本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郭威死后即位。他上台就立下了一个“十年平天下”的宏伟计划:“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他可不是吹牛。即位第一年,北汉联合契丹南下,想趁他立足未稳灭掉后周。在高平,后周军队初战不利,右军主将竟然临阵逃跑,情况万分危急!柴荣此时展现出帝王胆色,“引亲兵犯矢石督战”,亲自带着亲兵顶着箭石督战冲锋。主帅玩命,士兵自然士气大振,最终扭转战局,大败北汉。
此后,他西败后蜀,三征南唐,尽取江淮十四州,打得南方诸国胆寒。最后,他挥师北伐,意图收复被契丹占据的燕云十六州。他亲自指挥,四十二天之内连下三关三州,兵锋所向,契丹人望风而逃,幽州(今北京)眼看就要收复!可惜天妒英才,就在这节骨眼上,柴荣突然重病,不得不班师回朝,不久便溘然长逝,年仅39岁。他的死,让中原失去了最后一次提前收复燕云的机会,唱响了一曲最大的北伐憾歌。
8、宋太祖赵匡胤 — 一条棍棒打天下的“武林高手”
赵匡胤的皇帝位是“陈桥兵变”来的,但您可千万别以为他是靠阴谋上位的。在兵变之前,他已经是后周第一猛将,战功赫赫,他的威望,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杀出来的。
他出身军人家庭,武功高强,据说一套“太祖长拳”和“盘龙棍法”耍得出神入化。在后周世宗柴荣手下,他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高平之战,他临危不惧,带队冲锋,立下大功。攻打南唐时,他身为大将,在清流关下大战南唐节度使皇甫晖。他不仅指挥得当,更亲自单骑突阵,冲入敌阵,一刀砍伤皇甫晖,并将其生擒,展现了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惊人勇武。
当皇帝后,他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虽然不再需要每次都亲自冲杀,但每一次灭国大战(如灭后蜀、南汉、南唐),他都在汴京进行全局遥控指挥,战略部署极为精准。他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两百多年的军阀割据局面,基本统一了中国。他能开创大宋三百年基业,靠的绝不仅仅是权谋,更是实打实的军功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
9、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饮马长江的鲜卑雄主
这位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位超级猛人,北魏的第三代皇帝。他的名字“焘”字就有“武功盛大”的意思,而他的一生也确实人如其名,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
他年仅16岁即位,但天生就是将才。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亲自指挥大军,统一了整个北方。他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灭掉了大夏、北燕、北京等割据政权。最经典的战例是攻打大夏国都统万城(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他采用“引蛇出洞”的战术,亲自率少量骑兵到城下骂阵,假装柔弱,诱使夏军出战,然后假装溃退,将敌军引入埋伏圈,一举歼灭其主力,最终攻破了这座坚城。
他一生四次亲征,痛击北方强大的柔然汗国,打得柔然元气大伤。更猛的是,他还曾一路南下,打到了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在江北建立行宫,隔江威吓南朝刘宋,饮马长江,让江南政权为之震恐。他作战极其勇猛,经常亲自冲杀,战术灵活,尤其擅长率领骑兵进行长途奔袭和闪电战,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军事皇帝。
10、南朝陈武帝陈霸先 — 从村官到帝王的乱世豪杰
他的军事生涯堪称一部南朝版的“荒野求生”。早年他在广州做参军,就以三千精兵平定了一场大叛乱,初露锋芒。他人生的关键之战,是联手大将王僧辩,一起平定了席卷南朝的“侯景之乱”。在这场战争中,他从岭南千里迢迢率兵北上,一路攻城拔寨,亲自指挥了无数大小战役,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平定侯景后,北齐又扶植傀儡皇帝入侵南朝,王僧辩动摇妥协,又是陈霸先,当机立断,以少胜多,亲自率军发动奇袭,一举击溃北齐大军,保卫了南方江山。最终,他受禅登基。称帝后,他依然多次亲自率军击退北齐和北周的进犯。他的一生几乎都在马背上度过,是从最底层用一场场实打实的胜仗打出来的“马上皇帝”,其军事能力在南朝诸位开国皇帝中堪称顶尖。
11、后唐庄宗李存勖 — “战神”与“戏迷”的矛盾体
李存勖是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极富戏剧性:前半生是光芒万丈的“战神”,后半生是昏聩荒唐的“戏迷”。但单论军事才能和亲自冲锋陷阵的勇猛,他在五代绝对是天花板级别。
他是沙陀人,父亲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临终前,李克用给了他三支箭,代表三个遗愿:讨伐世仇刘仁恭(燕)、朱温(梁)和契丹。李存勖将这三支箭供在家庙里,每次出征都请出一支,带在身上,赢了再送回来,堪称五代最硬核的“打卡”任务。他完成了所有任务。
他最经典的战役是夹寨之战。当时朱温的后梁大军围攻潞州,修筑夹城,固若金汤。李存勖亲率大军长途奔袭,趁大雾天亲自带队直捣梁军指挥中心,中心开花,里应外合,一举摧毁夹城,打得一代枭雄朱温惊叹:“生儿子就该生李亚子(李存勖小名)这样的!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们跟他比,都是猪狗!”
他打仗的风格就是猛!经常率领轻骑亲自突击敌阵,屡屡以少胜多。灭后梁、破契丹、平前蜀,他几乎是凭一己之力统一了北方。可惜称帝后迅速腐化,沉迷戏曲,疏于军政,最终死於兵变。但他的军事巅峰期,其勇猛和战绩足以让他跻身这份榜单。
12、明宣宗朱瞻基 — 御驾亲征的“蟋蟀皇帝”
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外号“蟋蟀皇帝”(因为斗蛐蛐),但千万别小看了朱瞻基的军事才能。他是明成祖朱棣最喜爱的孙子,深得朱棣真传,多次随祖父远征蒙古,是见过大场面的。
他父亲明仁宗朱高炽体胖多病,在位仅十个月就去世了。朱瞻基即位时,他的二叔、汉王朱高煦就学他爷爷朱棣的样子,起兵造反。这场叛乱,是对刚登基的朱瞻基最大的考验。他没有慌乱,而是果断决定御驾亲征。
他亲率大军迅速包围了朱高煦的老巢乐安州。他深谙心理战,将劝降信射入城中,宣告“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瞬间瓦解了叛军士气。眼看大军压境,皇帝亲征,城中的朱高煦彻底胆寒,第二天就出城投降了。这场可能动摇国本的叛乱,被朱瞻基兵不血刃地迅速平定,展现了他卓越的决断力和军事威慑力。
此外,他还在北方巡视边防,震慑蒙古诸部。他在位期间,明朝国力强盛,史称“仁宣之治”。虽然不像前辈那样经历尸山血海,但他关键时刻敢于并善于亲征的魄力与能力,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合格的军事统帅。#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历史杂谈##历史冷知识#